王丙榮
【摘? ? 要】培養學生的科學態度是落實科學教育的關鍵。本文介紹了科學態度及其成分,分析了高中生化學科學態度存在的問題及成因,并在此基礎上,探究了高中化學教學中科學態度的培養途徑。
【關鍵詞】高中化學? 科學態度? 問題? 成因? 培養途徑
中圖分類號:G4? ? ? 文獻標識碼:A DOI:10.3969/j.issn.1672-0407.2019.06.017
科學態度是科學素養的一個組成部分,對于學生學習有著重要的作用。高中化學作為一門基礎科學,同時也是一門以提高學生科學素質為目標的自然學基礎課程。根據《普通高中化學課程標準(實驗)》,化學科學態度是科學態度的一個部分[1]。學生只有端正對化學學習的態度,才能將化學這門學科學好。因此,在高中化學教學中,培養學生的科學態度尤為重要。
一、科學態度及其成分
(一)科學態度
《科學教育概論》認為,科學態度為精益求精、不弄虛作假、不主觀臆斷、要嚴謹踏實、一絲不茍、并從中得到樂趣和滿足,要表現出高度的個人獨立性,敢于獨立創新卻又能嚴謹的證實等。
(二)科學態度的成分
科學態度從屬于心理學中態度的研究,具體到學生的科學態度,包含三種成分[2]:1.學生對科學的認知成分,即學生個體對科學所具有的知覺、理解、信念和評價(贊成或反對);2.學生對科學的情感成分,即學生個體對于科學的體驗,如接納或拒絕、喜愛或厭惡、熱情或冷漠、敬重或輕視等;3.學生在日常生活學習中以及科學實驗事件中表現的行為傾向成分,如意動效應。
二、高中生化學科學態度存在的問題及成因分析
(一)高中生化學科學態度存在的問題
據調研顯示,高中生化學科學態度存在的問題如下:1.對化學學科的認識不足。目前一部分學生質疑學習化學的初衷,認為化學科學只是應試教育的產物,對化學科學的認知態度還存在缺陷。2.缺少對化學科學的興趣。學生對于生活中的化學問題興趣程度不足,即使個別化學學習能力較強的,也只是想考試能有個好成績,沒有充分的感受科學環境。3.不能正確認識到化學對生活、技術和社會的雙面影響。即很多學生不能辯證的認識化學在人類社會發展中的重要作用,不能感受到化學知識對實際生活、生產的重要影響(包括促進作用和負面影響)。4.沒有積極主動的參加與化學有關的社會活動。大部分學生沒有參加與化學有關的社會活動的經驗,一部分學生參加化學競賽之類的活動也是希望高考加分,同時大部分高中也不會去尋找或者主動參加與化學有關的社會活動。
(二)高中生科學態度現狀成因分析
綜上分析,從培養科學態度的三個維度來看,教師忽視了教學過程中學生對化學知識的自主探究與化學的日常應用及化學情感、態度的培養。其原因如下:1.學生對化學學科本身的認知不足。表現為學生只是在一些化學宏觀現象上認識化學,仍停留在被動接受化學知識的階段,而遇到一些比較抽象、不易懂所謂化學原理知識的時候,不能把現象轉化成化學微觀結構,缺乏對化學微觀粒子認識。2.學生缺少發現問題、主動探究學習的意識。受傳統教學方式的影響,學生在化學課堂上獲取化學知識較為被動,缺乏主動提出問題的意識,以及主動探索學習的精神。3.化學知識與學生的日常生活經驗相分離。化學知識與我們日常生活息息相關,但很多學生對這些生活中的化學問題不感興趣,忽視了生活中的問題情景,沒有體驗生活中的化學現象所帶來的喜悅和樂趣。4.教師忽視對高中生科學態度的培養。現實中教師忽視有針對性的去培養學生科學態度,這種不靈活的教學方式不利于學生自主、探究的學習。5.學校和社會開展的與化學有關活動較少。表現為學校缺乏對隱形教學的利用,即社會和學校開展的與化學有關的活動較少,形式也比較單一,對化學活動的宣傳也不到位。
三、高中化學教學中科學態度的培養途徑
(一)滲透STSE教育理念、創設情景
由科學、技術、社會、環境構成的STSE教育強調四者相互關系,重視科學技術在社會生產、生活環境和社會發展中的作用,是指導和實施學科教育的新理念。在高中化學課程標準的要求中,它的基本內容與現實生活、STSE都是相互融合的。因此,在化學教學中,教師要盡可能多的將化學知識內容聯系到實際生活當中,以提升學生科學態度的認知和情感。同時,教師在課程的準備中,可以通過多種教學形式及情境創設培養學生發現問題的能力,從而加強學生的科學認知和科學情感。
(二)在化學教學中拓展教學空間
現階段,對于學生化學科學態度的培養,需要針對增強化學科學態度中認知、情感、行為傾向三個方面的問題,提出相應的教學形式。如,分組教學(合作實踐與討論),可使小組內的學生能進行有效的交流,相互幫助,擴展知識面,對化學的重要性有更深刻的認識;又如,現場教學、開放教學,可以讓學生親臨化學實踐的場所,并且可以適當的讓學生去嘗試體驗,更直觀的認識到化學的應用,提高學生科學態度的傾向性,啟發思維,開闊思路,打開化學學習的新世界。
(三)課內外相結合的化學教學模式
由于培養學生化學科學態度主要是要從學校教學為主,所以首先從化學課堂中的教學環節開始豐富和完善。
1.針對學生的預習環節,教師在學案中要明確預習要求。同時也要在學案中設置一些類似課前小演講,自主科學實驗等有創新意識的教學設計,以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的同時,引導學生關注化學前沿知識,并歸納記錄,提升科學認知態度。
2.針對課堂教學環節,在教學中運用問題探究式的教學模式,即以學生為主體、以探究為基礎、以問題為線索、以化學學案為依托、以問題解決為目的、以能力培養為核心的教學模式。要使生活中的化學貫穿教學的各個環節,以提問學生貼近生活的問題進行教學,以能更好的讓學生樹立起運用科學的方法解決問題的態度。
3.對于學生課后的練習實踐,需要設置區別化的課后作業,使學生能主動運用課堂上的知識解決生活中的問題。如讓學生親自動手,通過戶外觀察、儀器制作、化學實驗等方式,引導學生的化學學習行為意識。
綜上所述,在科學課程標準中,有著明確的要求,要求從科學價值觀與情感、科學技能與知識、科學探究這三個方面來培養學生積極正確的科學態度,以促使學生學習科學技能、形成正確的學習方法。因此,今后在高中化學教學中要注重對學生科學態度的培養,以促進國民科學素質的整體提高。
參考文獻
[1]許廣躍.高中化學教學中提高學生科學素養的研究[D].喀什大學,2016.
[2]遲少輝.科學能力視角下中學生的科學態度研究[D].華東師范大學,20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