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光念
【摘? ? 要】傳統(tǒng)教學模式采用教師在課堂上灌輸,學生機械學習,課后運用題海戰(zhàn)術的方式進行教學,學生積極性被嚴重壓抑,毫無創(chuàng)造性思維,幾乎沒有提問題的能力。目前新課程改革背景下,要求對學生加強素質教育,讓學生敢于提問,善于提問,這就要求教師在課堂上進行教學工作時,要給孩子創(chuàng)造適宜的氣氛和環(huán)境,讓學生能夠自由地思考和提問,從而提高綜合素質。
【關鍵詞】高中生物教學? 提問能力? 策略
中圖分類號:G4? ? ? 文獻標識碼:A DOI:10.3969/j.issn.1672-0407.2019.06.066
說到“提問”,人們頭腦中浮現(xiàn)出的景象一般是,教師講授課程后問學生還有哪些不懂啊?學生默默搖頭,不知道自己什么不懂。不經(jīng)歷考試是不會發(fā)現(xiàn)自己的欠缺之處的。這是因為傳統(tǒng)教育模式壓抑了學生的學習能力,過于被動去學習導致的。學生的創(chuàng)新思維被嚴重地限制了。而且,關于提問題,主體一直被認為是教師,而沒有考慮到學生在學習過程中也要進行大量的思考和探索,當探索過程中發(fā)現(xiàn)了問題,學生也要向老師提出問題,由老師幫忙解決。教師應該關注學生是否具備提問能力,如何去培養(yǎng)這種能力,正確面對學生的提問情況。
一、當前學生的提問能力情況
因為傳統(tǒng)教育方式對我們的教育方式影響非常巨大,現(xiàn)在的學生存在著不敢提問題、不善于提問題、想不到該去提問題這樣一些問題。
學生對于教師心懷敬畏,非常害怕嚴格的或者嚴肅的教師,也擔心被老師認為自己提的問題無聊幼稚,更害怕班級同學因為自己的問題嘲笑自己。無論在預習階段還是在學習結束后都不敢提出問題。部分學生可以問同學去解決問題,但是不愿意去問老師,也有的學生誰都不想問,自己能解決就解決,自己無法解決干脆放棄。教師經(jīng)常要求學生問問題,但是學生并不知道問什么,提問能力幾乎沒有。所有這些學生的面對提問題能力的反應,都是值得深思的。必須將學生提問題的能力提高上來[1]。
二、學生為何會缺乏提問能力
(一)課堂無提問氣氛
目前的課堂仍然是按照教師的設計一個個環(huán)節(jié)往下進行。教師問的問題,學生的回答,都已經(jīng)設計好了,中途不會看到學生主動提出問題,因為這樣會打亂教師節(jié)奏,課堂流程進行下去會受到阻礙。在這樣的條件下,學生的每一個問題都有可能成為教師的挑戰(zhàn),教師處理不好突發(fā)問題,就會無法良好地進行課堂教學。教師給了學生盡量少提問的感覺,無論嘴上怎么鼓勵孩子們提問,還是會挫傷學生參與課堂的積極性,提問能力的提高也就無從談起。
(二)基礎知識不足
高中生物課堂的知識點是繁復眾多的。當學生不具備相應的基礎知識時,理解當堂內容會產(chǎn)生很多問題,自然不會深入理解探索并提出問題。基礎知識差也導致學生的自信心非常差,內心有厭學情緒時,自然不會努力思考提出問題。當教師要求重點班和普通班對同樣一堂課的內容進行提問,重點班的學生提出的問題數(shù)量和質量都高于普通班學生,可見基礎知識能力對于提問能力是有影響的。
(三)課堂教學壓抑
一直以來我們的學校都是處于應試教育的影響之下,課堂教學圍繞考試進行,教師極力灌輸考試內容和應試技巧,對于知識的拓展不夠關注,學生壓力巨大,無心思考其他,更不用說其他能力的鍛煉。高中生物課堂學習的知識非常豐富有趣,需要學生在課堂上動腦思考,但是因為學生的有著強烈的要去記憶知識的壓力,所以無暇探索知識的海洋,也就不具備提問的土壤。
三、培養(yǎng)學生提問能力的策略分析
(一)提升課堂興趣
興趣是學生學習最好的老師,在高中生物課伊始,教師一定要盡量引起學生學習生物科目的興趣。從我們人體的組成到細胞的結構,從克隆羊多利到轉基因糧食,所有相關熱點都介紹給孩子,讓學生從對生物一無所知懵懵懂懂到對生物學產(chǎn)生興趣產(chǎn)生探索欲望,以至于有了提問的欲望,希望問題得到解答,自己去尋求答案,帶著這樣的想法去上課,必定是效率極高的。在課堂上,教師營造了自由愉悅的課堂氛圍,使學生樂于探索發(fā)問,積極互動,這樣的氣氛有利于創(chuàng)新思維的建立和發(fā)展,只有具備了創(chuàng)新思維,提問能力才有繼續(xù)發(fā)展的可能。課外生活中,教師應該扮演學生的良師益友,在生活中給予足夠的關心和幫助,與學生和家長多多交流,學生不懼怕老師,也就愿意帶著輕松的心態(tài)將自己的問題問出來。學生與老師是平等的,才會敢于質疑課本上的觀點,與教師共同探討問題。教師也應該放平心態(tài),提高知識水平,隨時敢于接受學生的質疑,與學生共同成長。須知學生提問挑戰(zhàn)的是課本知識是否嚴密,而非挑戰(zhàn)教師的權威[2]。
(二)注重生活實踐
在生活中將生物理論聯(lián)系到實踐當中,在生物科目上是非常常見的。教師可以引入生活中常見的例子,因為學生的探索欲望。例如,在講到《人類遺傳病》一節(jié)時,教師可以利用多媒體課件講解人類遺傳病史上都有那些重要的節(jié)點,各個時代的相關背景是什么情況,引入最近在我們身邊較為常見的例子,講解這些病例的成因。讓學生分組,對身邊有遺傳病史的家族進行相應調查,例如紅綠色盲這樣的疾病史。學生通過自己親自進行調查研討,并寫出相應結論,對于知識的掌握會更加牢靠。在實踐過程中,也會發(fā)現(xiàn)自己的不足之處,把問題和結論一起帶給老師,與教師共同商討。通過實踐得到問題,大大提高了學生的提問能力,而這種改變是潛移默化的,是通過辛勤勞動和動腦思考得來的。教師在整個實踐過程中應該注重過程管理,起好主導作用,隨時引導學生發(fā)問,解決一個問題進行下一個調查環(huán)節(jié),出現(xiàn)問題再解決,讓學生循序漸進提高能力,讓教育發(fā)展得潤物細無聲[3]。
高中生物教學為了符合新課程改革對于學生素質提高的要求,要運用豐富多彩的方式提高學生的提問能力。加強學生在學習生物知識時進行思維能力的訓練和解決問題能力的提高,這前提就是引導學生去思考和探索,發(fā)現(xiàn)疑問,并提出問題。學生將會在生物課堂上接受訓練,提高提問能力,從而提高綜合能力,達到學習效果,達成學習目標,為進入大學學習和步入社會打下堅實的基礎。
參考文獻
[1]王迪龍.高中生物教學的實踐發(fā)展能力策略研究[J].現(xiàn)代教育科學,2015,06:150-150.
[2]周欣欣.論高中生物教學中的提問能力教育[J].才智,2016,06:33-33.
[3]王振國.對學生之一能力在教學中的實踐與思考[J].學周刊,2016,19:100-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