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喪鐘為誰而鳴》在海明威文學創作生涯中可謂是篇幅最長的作品,全文40萬字卻只描述出西班牙這片土地上三天內發生的故事。小說結合了時代特點,通過描繪戰爭時期發生的故事,傳達了罪惡與救贖之間的關系,促進人們通過戰爭更深入地了解拯救與罪惡兩種觀念之間存在的聯系。
一、《喪鐘為誰而鳴》概述
(一)內容概述
《喪鐘為誰而鳴》是一部以戰爭為時代背景所撰寫的長篇小說,故事的主人公叫羅伯特·喬丹,是一名美國的西班牙語老師,1936年,西班牙內戰爆發后,喬丹毅然決然地投身到共和事業中。加入西班牙政府軍后,在一次完成炸毀石橋的任務中,喬丹聯合地方游擊隊,突破了種種難關,最后以犧牲自己的方式,證明對共和事業的無上追求。喬丹最開始對待戰爭的態度是迷茫的,直到他遇到了瑪利亞,他和瑪利亞的愛情以及對游擊隊員的感情使其重新展開了對人生、對未來的思考。在戰爭進行時,他救贖的人性開始不斷凸顯。最后,在爆炸中失去一條腿的他也將活下去的希望留給了瑪利亞和隊員,將自己的精神與生命都奉獻給共和事業?!秵淑姙檎l而鳴》是海明威創作的最長的一部作品,足有40萬字,但是文本所描繪的情節僅僅是從1937年5月的一個星期六到下一個星期二。
(二)創作背景
海明威一生和西班牙這片土地有著十分深切的聯系,1919-1932年,他首次進入西班牙,對這個國家產生了好感。而《喪鐘為誰而鳴》創作于1940年。海明威在1936年參加了國際縱隊,以一名戰地記者的身份深入到西班牙內戰中,直到1939年才離開。這場內戰是西班牙進步力量與法西斯之間的首次沖突,受時代環境與歷史因素的影響,在這場戰役中,進步力量處于弱勢。作為一名戰地記者,海明威親眼看到戰爭一線的種種慘狀,并著手創作《喪鐘為誰而鳴》。從海明威以往創作的作品不難看出,其作品表現出對自由的高度向往,并且只關注自我的實現。在近距離接觸西班牙內戰時,他曾經給朋友寫過這樣一句話“戰爭是糟糕的,戰爭中沒有哪一方是無辜的”,而這一觀點也貫徹了《喪鐘為誰而鳴》這部小說的道德思想。在《喪鐘為誰而鳴》中,海明威突破了這一局限,首次將角度放在整個民族的視野上,通過喬丹的經歷,思考戰爭與民族信仰的關系,并深入討論了戰爭對于人類道德產生的意義。通過塑造喬丹、安塞爾莫等角色,該小說凸顯出人類在戰爭中從罪惡到拯
救的轉變。
二、《喪鐘為誰而鳴》中的罪惡與拯救的體現
(一)《喪鐘為誰而鳴》中罪惡的思考
海明威在《喪鐘為誰而鳴》中充分表達了他對戰爭的看法,即“戰爭是一切罪惡的開端”。戰爭帶來的罪惡凌駕于每個人的頭上,無論是瑪利亞遭到長槍隊的強暴,還是游擊隊殺死了守橋士兵。每個人都是戰爭中的施暴者,戰爭背景下,沒有哪一方是無辜的。海明威在小說中對罪惡的思考從文本一開始就有所體現,游擊隊的老隊員在殺人以后感到十分愧疚與不安,并且對那些執行任務時被殺害的守橋士兵報以同情。對于戰爭中人性展露出的殘忍,每個人都心有余悸。同樣地,貝倫多在戰爭中親眼目睹了自己的士兵、朋友、同伴一個一個死去,所以盡管勝利以后,他也并沒有表現出多么高興,反而是一陣感慨。在《喪鐘為誰而鳴》中,讀者可以感受到,也許戰爭進行時,每個人之間沒有共同的信仰,但是他們在戰爭中感受到了相同的痛苦。戰爭背景給海明威的文學創作提供良好的平臺,也為其表達政治態度奠定了基礎。
(二)《喪鐘為誰而鳴》中拯救的思考
安塞爾莫是小說文本中第一個接觸到“拯救”概念的被救者,隨著故事的推進,安塞爾莫的身份也從“被救者”轉變為“拯救者”。這個老人始終都在思考著關于“拯救與贖罪”這個問題。安塞爾莫用贖罪的態度,和橋共存、和炸藥包共存、和若干的英國人共存,“共存”是安塞爾莫在戰爭中總結出的“贖罪”方式,他用自己手中的電線邁向了“拯救”。這個68歲的老人一生都是共和事業的忠實擁護者。安塞爾莫對于“救贖”的態度同樣體現在《上帝為何化身成人》中,美國作家斯坦貝克曾經說過,《上帝為何化身成人》中如果是將天主教定義為神學救贖,那么《喪鐘為誰而鳴》則是以人為代表,用安塞爾莫的行為給現代人拯救自我建立良好的榜樣。伴隨著安塞爾莫的死亡,主人公喬丹有關罪惡的私欲也開始掙扎,他說戰爭缺失會讓人失去自我,賦予人類肆意犯罪的權利,戰爭中的任何自我也都會被拋棄。主人公喬丹的名字同樣含有深刻的關于拯救的含義,《新約》中,耶穌為約翰在約旦河中施洗,約翰作為圣子用愛和犧牲拯救了人類,肩負起承擔人類罪惡的責任。與《新約》相同的是,《喪鐘為誰而鳴》中,主人公喬治也在犧牲中感受到救贖的意義,能夠洗滌罪惡的只有愛,只有通過正義的行為才能使人和人、人和自然之間達成完整的關系,進一步對自身的罪惡進行救贖。
小說結尾處對愛和救贖的關系有了更加深入的討論,喬治在文本結尾處在林中所處的位置、方式、姿勢都和文本開始時一樣,但是這時他能夠感受到心跳。這種感覺建立在愛和拯救的基礎上,喬治對瑪利亞的愛、喬治和游擊隊員之間的聯系都是喚醒喬治拯救意識的關鍵。
(三)對于拯救與罪惡關系的思考
在小說描繪的短短三天中,喬治對于戰爭與和平的態度有了根本的改變。一直以來,他對于共和事業的態度都受到祖父的影響,所以他才會自然地投入到西班牙內戰中。但是,這場戰爭的本質意義他并不了解,尤其是他在一開始接觸到游擊隊員時,只是將自己看作一個接收任務的“領導者”,這一時期,他和戰爭互為一體,喬治沒有救贖的心態,更沒有認識到自然世界的偉大意義,他所做的一切都是為了“任務”。但是,在認識女主人公瑪利亞以后,他開始逐漸了解生命的真實意義,這不僅僅是瑪利亞教會他的,更是那些抱有生命希望的西班牙農民以及年邁的游擊隊員安塞爾莫教會他的。
瑪利亞作為喬丹的愛人,她也是“救贖”這一概念在人物角色身上的集中體現。文本中有一段瑪利亞自述生平的橋段,在《圣經》里,瑪利亞是圣女,也是無暇、純潔的代表。但是,在小說中,同樣寓意純潔的瑪利亞遭受著戰爭的荼毒,例如,親眼目睹親人被殘忍地殺害,侵略者剃光了她的頭發并且強暴了她。后來,遇到喬丹后,這些傷痛才成為瑪利亞向往和平的不竭力量,這些情節也揭露了戰爭對于一個國家的迫害,西班牙這片原本干凈的土地正被戰火無情地吞噬,唯有愛與和平才能拯救。海明威通過描寫這些情節,傳達了人類可以犯下罪孽但也可以救贖罪孽的觀點。在戰爭中,沒有一個人是無辜的,也沒有一個人是幸運的,例如,華金在死之前不斷祈禱,但是戰爭的殘酷已經無法依靠上帝的力量來拯救,越來越多的人開始意識到需要一種新的力量來拯救自己??梢哉f海明威在這部小說中塑造了一個有關人類的“信仰”,如果真正熱愛這片土地,就要有奉獻的精神,戰爭吞噬著每一個人,只有用愛和正義去拯救他人,才能實現自我救贖。就像文本開頭所說——不必去問喪鐘為誰而鳴,喪鐘為你而鳴也為我而鳴。
三、結語
《喪鐘為誰而鳴》作為海明威的經典作品,充分表達了其對西班牙的特殊情感。小說文本結構緊密,其中關于罪惡與救贖的討論充滿人文情感,發表后也一舉超過了《飄》,成為美國最受歡迎的小說。該小說傳達了作者對于戰爭的認識,戰爭會賦予人摧毀人性的罪惡力量,只有用愛和正義去拯救他人,人們才能實現自我救贖。
(鄭州升達經貿管理學院外國語學院)
作者簡介:白光(1982-),女,河南駐馬店人,副教授,研究方向:英語語言文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