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婷婷 何春鋼
百年大計,育人為本。在信息技術飛速發展的時代,各種新技術層出不窮,其中VR技術(虛擬現實技術)在教育方面的應用也開始走進大眾的視野。在范例教學理論支持下,本文著重闡述VR技術和小學語文古詩教學結合應用方面的思考與建議。
一、相關概念解釋
(一)范例教學
范例教學理論是德國的瓦根舍因和克拉夫基提出。第二次世界大戰過后,聯邦德國為了加快現代科學技術發展的步伐,大量增加教學科目、擴充教學內容,造成教育工作人員的作業負擔和學生的學業負擔。學生學習的主動性、積極性大大削弱。為了讓學生更高效地學習,范例教學應運而生。
(二)范例教學的原則
瓦根舍因指出了范例教學的四條原則。一是教學與育訓統一的原則。這與我國教書育人的要求是一個道理,目的實現知識和品德同步發展。二是問題解決學習和系統學習統一的原則。把學習和解決問題相聯系,不能割裂,把問題放入系統中,把局部放入整體中,建立相關學科的聯系。三是形式訓練與實質訓練統一的原則。這里的形式訓練和實質訓練是指掌握知識和培養智力。學生要在學習知識的過程中發展智力。四是主體與客體統一的原則。主體、客體分別指的是學生和學習的內容。學生把學習內容通過實踐轉化為自己的經驗,以此為動力進行再次學習,螺旋上升,不斷前進。
(三)范例教學的一般程序
施滕策爾確立了范例方式教學過程的一般程序。一是范例性地闡明“個”的階段。二是范例性地闡明“類型”和“類”的階段。三是范例性地掌握法則性、范疇性關系的階段。四是范例性地獲得關于世界(以及生活)關系的經驗。
(四)虛擬現實(VR)
VR是Virtual Reality的縮寫,即虛擬現實,虛擬現實技術是一種能夠創建和體驗虛擬世界的計算機仿真技術,它利用計算機生成一種交互式的三維動態視景,其實體行為的仿真系統能夠使用戶沉浸到該環境中。
通俗地講,VR是人與機器的交流,人通過VR看到的一切是虛擬的,不是客觀存在的。VR科技使用期間,人是處于現實中的,但看到周圍的環境都是虛擬的。
二、范例教學和VR(虛擬現實技術)在小學語文教學中的運用
(一)VR古詩教學
小學語文古詩多有表達孤寂之感與超然的心境。要想使學生更好地體驗古詩中詩人的孤獨、寂寞,教師可以采用范例教學,由個到類,引導學生掌握這類古詩的法則性,最后升華和體驗情感。VR技術有著沉浸、交互、想象的特征,能夠更好地為小學古詩詞的教學提供幫助。下面以柳宗元的《江雪》為例進行說明。《江雪》曰:“千山鳥飛絕,萬徑人蹤滅。孤舟蓑笠翁,獨釣寒江雪。”
課堂上,語文教師可以讓學生帶上VR眼鏡,利用多媒體播放制作好的畫面和配音。教師需要將詩作創造的意境呈現在圖景中。目標是教師與《江雪》中的雪景、老人的圖片和視頻等相關學習資源處于同一時空,老師在圖景的側方,依據不同的詩句講解,控制圖景出現的次序。
《江雪》呈現以下畫面:大地是一片蒼茫的白色,四周寂靜無聲,唯獨遠處的江面上有一個小黑點。走近湖邊,只見一位老者身穿蓑衣,頭戴斗笠,全然不知胡子、眉毛上的積雪,目光淡然地注視著水面上的魚竿。老者周圍道路全被白雪覆蓋,天地間似乎只剩下他與他的魚竿。有了VR技術的支持,在教學講解中,學生會沉浸在詩中所創造的畫面,獲得充分的視覺體驗;處于良好視覺體驗與沉浸感的學生,會增強代入感,把自己代入作者創造的意境中,深刻感知詩句內涵,加深對詩句的感悟。
(二)技術支持促進范例遷移
有了VR支持下對《江雪》意境的沉浸,學生再學習這類古詩,情感的代入體驗就會得到提升,如果再次遇到此類古詩,就知道怎樣更好地理解詩人的心境。在講解《江雪》時,教師運用VR技術帶給學生的體驗,能夠讓學生在學習《采薇》時加以遷移。學生能夠體驗到環境影響的心境、經歷與環境結合生出的情緒。這樣就實現了范例教學一般過程的第二層,由“個”到“類”的階段。以后,學生還會學習《別董大送元二使安西》《登高》等,實現范例教學一般過程的第三層,獲得關于法則性、范疇性的關系。隨著時間的推移,學生會在實際生活中體驗不同的情感,會在某一時刻頓悟,獲得關于世界和生活的經驗。
三、技術操作
(一)準備工作
在國家三通兩平臺的支持下,我國基礎教育普遍實現了校園網絡覆蓋和多媒體教學設備配置,為技術操作打下基礎。要想增強學生的沉浸感,教師課件與信息設備支持缺一不可。這里可以借助VR虛擬眼鏡設備,網絡價格最低不到二十,可向學校申請購置。有了VR眼鏡,教師借助互聯網可以找到相關VR資源。例如,VR之家(http://www.vr.cn/)是中國最大的虛擬現實網站,這里可以找到備課所需的內容。VR之家網站有VR視頻、圖庫、體驗館和排行榜,為檢索資源提供了巨大便利。如果有些資源下載收費,教師可用冰點轉換器。教師可以利用百度搜索下載此軟件,遇到下載收費的資源,復制收費資源網址,粘貼于冰點轉換器,直接可進行下載。
設備到位后,教師需要準備教學課件。這里,教師的講解需要教師與展現的課件內容相結合。還是以《江雪》為例,教師在創造意境時需要在呈現的圖景中出現。目標是教師與《江雪》中的雪景、老人的圖片、視頻等相關學習資源處于同一時空,老師在圖景的側方,依據不同的詩句講解,控制圖景出現的次序。
(二)軟件支持
要想實現控制圖景的轉換,教師需要在綠屏前錄課,錄課后摳圖。摳圖可以運用Photoshop中的磁性套索工具,摳出人物。然后利用喀秋莎軟件進行音視頻直接合成,視頻和聲音可做到同步。作為音視屏剪輯、合成制作軟件,喀秋莎擁有多個軌道,可把視屏、音頻分別處理。最后利用Adobe After Effects制作旋轉情境。Adobe After Effects簡稱AE,與Photoshop的操作相似,是一個動圖版本的Photoshop。同樣,把喀秋莎制成的音視頻和講解《江雪》需要的圖片、視頻再次進行合成,輸出。以上步驟完成后,導入VR眼鏡設備中,可實現教師講解學習內容,控制學習材料出現。
總之,在技術操作中,需要用到Photoshop軟件、喀秋莎軟件、Adobe After Effects軟件。學習資源的免費下載可以用到冰點轉換器,VR資源的獲取可在VR之家(http://www.vr.cn/)尋找。
四、優勢展現
(一)順應時代趨勢
如今,互聯網技術迅猛發展,這些技術用于教育是一個必然的大趨勢。國家“三通兩平臺”各項工作的推進為高質量的現代設備提供了應用平臺,促進VR技術在教學中的使用。
(二)促進教師進步
在新技術的運用下,新時代,教師不得不學習與新技術相關的操作,也要變更傳統授課方式。整堂課的教學活動應該怎樣設計,如何利用新技術的優點與自身所教科目相結合,這些都是需要探索考慮的事情。因此,要促進教師及時學習。
(三)提升學生素養
在新技術的使用下,學生的各種素養也得到了提升。首先,在無形中,一些關于互聯網的基本操作學生已經掌握。其次,在不同技術的使用下,學生可以提升動手能力、空間能力和感知能力。最后,由于技術的變革,教學方式發生變化,學生在新的教學方式下進行磨合,增強適應能力。
五、存在的問題
(一)操作方面的問題
首先,VR設備需大量資金的投入。其次,VR技術的使用需要教師具有良好的信息技術能力。語文教師不是信息技術專業出身,過于復雜的軟件操作對教師備課是一項挑戰。最后,學生能否在VR體驗中全身心地投入,是否只對教學形式感到新奇,不關注教學內容,這些未知。
(二)理論方面的問題
范例教學,重要的是教師要選好個例。怎樣從有限的資源中選取優質的個例,在教學過程中怎樣講解,怎樣使用個例最大限度地促進學生遷移,促使學生由“個”到“類”的理解,都是較為艱巨的工作。
六、結語
在范例教學理論支持下,筆者對VR技術與小學語文古詩教學結合的運用提出了自己的想法,希望更多的人加入此課題研究,針對文中存在的不足,提出建議。
(牡丹江師范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