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改革開放改變了中國,影響了世界。站在新的歷史起點,除了物質充裕,人們更多地追求精神滿足。當前,文化藝術需求龐大,藝術在生活中發揮的作用越來越大。藝術設計源于生活,又服務生活。本文立足于藝術設計教育的發展過程,敘述了改革開放以來藝術設計教育的發展變化,旨在用藝術滿足人們對未來美好生活的新期待。
一、藝術設計學科發展概述
藝術設計的發展離不開幾個標志性的時間點。1925年,根據社會現狀和需求,上海美術專科學校建立了工藝圖案科,這是最早培養工藝美術人才的專業;1956年,中央工藝美術學院成立,開設了染織、陶瓷和裝潢三個系,設計學的培養模式正式開始運行;1977-1998年,經過三次學科建設調整,教育部于1998年正式確立了“藝術設計”專業名稱,拓寬了工藝美術學科領域,推動了學科從工藝向設計的發展轉化,當時,染織藝術設計、陶瓷藝術設計、裝飾藝術設計和裝潢藝術設計等專業統稱藝術設計;2011年,國家頒布《學位授予和人才培養學科目錄》,藝術學成為第13個學科大類,設計學(1305)是該門類下的一級學科,其特殊性在于可以授予藝術學和工學學位,體現了設計學明顯的學科交叉屬性,凸顯了設計學廣闊的實踐應用空間,涵蓋的基本專業包括藝術設計學、視覺傳達設計、環境設計、產品設計、服裝與服飾設計、公共藝術、工藝美術和數字媒體藝術。
二、改革開放以來的藝術設計發展變革
改革開放以來,在學科建設的支撐下,中國的藝術設計迎來了發展契機。新時期,藝術設計不斷吸收營養,自信前行。總體來看,其大致可以分為四個階段。
(一)求學(1978-1988年)
改革開放伊始,國門大開,大量外部信息和知識涌入,良莠不齊。潮進潮退,藝術設計在中國開啟了快速學習、汲取營養的十年。西方現代設計思想首先滲入教育領域,平面構成、色彩構成和立體構成的地位討論促使現代設計理念迅速滲透至中國藝術設計的各個門類,特別體現在工業設計、裝潢藝術設計、服裝設計等與經濟產業發展和人們物質需求提升的相關領域。中國現代設計迎來了快速發展的上升期,其中,三大構成在中國藝術教育教學體系中扮演了重要角色,改變了以工藝圖案為主的繪畫訓練教學基礎模式。1984年,一些商業設計公司率先實踐藝術設計校企合作模式,推動了中國廣告業的發展,盡管當時電視還未普及,但是維維豆奶、海爾等知名企業的廣告設計已經深入人心。此外,當時的一些設計類雜志,如《裝飾》《包裝與設計》等,為設計從業者的學習和發展提供了交流平臺,促進了國內藝術設計的蓬勃發展。
(二)探索(1988-1998年)
20世紀80年代末,譯著《關于人為事物的科學》在中國設計界引起了波瀾,其核心思想是強調設計方法在藝術設計中的引導作用,從此,國內藝術教育開始重視設計方式在教學環節的重要地位,期與色彩、造型、材料和工藝共同撐起藝術設計。進入20世紀90年代,藝術設計迎來中西交融、進取探索的新階段,市場經濟進入活躍期,人們的物質生活和審美需求不斷提高,促使現代藝術設計與產業結合得更加緊密,民族品牌孕育而生,品牌形象與推廣、產品包裝與識別設計等領域的需求大增,特別是紡織服裝制造業發展迅速,一大批設計類專業、設計公司應運而生。1990年,第11屆亞運會在北京舉行,這是中國首次舉辦的綜合性國際體育大賽,會徽以雄偉的長城組成“A”字,長城是中國古老文明的象征,“A”是英文Asia的縮寫,二者結合,代表在北京舉行的亞洲運動會將成為聯系亞洲各國人民的紐帶,長城圖案還構成“Ⅺ”字,表示本屆亞運會是第11屆;1990年,七匹狼品牌創立,這是中國男裝行業的開創性品牌,“男人不只一面,品格始終如一”的品牌經營理念沿用至今;1988年,中國室內裝飾協會(CIDA)成立,是聯結全國從事室內裝飾設計、環境藝術設計活動的企業事業單位、社會團體、從業人員的橋梁和紐帶;1993年,中國服裝設計師協會(CFA)在北京成立,舉辦的歷屆中國北京國際時裝周是海內外知名品牌和設計師展示風采的國際舞臺,中國頒發的“金頂獎”是中國設計師的最高榮譽。這個階段,各個行業都涌現出了領軍風云人物,如國際平面設計大師陳漢民、“金頂獎”時裝設計師張肇達等。
(三)踐行(1998-2008年)
1998年,教育部正式確立了“藝術設計”專業名稱,拓寬了工藝美術學科領域。如果說工藝美術強調個性表現,注重產品的觀賞性、文化性、藝術性和精神性,藝術設計更具有實用性、工業性、科學性和物質性,注重服務和適用,設計產品更加適合工業生產機械化和批量化的工藝要求。中國設計已經融入國際化的設計氛圍中,并能夠立足本土文化,弘揚民族傳統設計風格,推動中國藝術設計走向世界舞臺。
2001年,中國北京獲得第29屆奧運會主辦權,向全世界證明了中國的實力,申奧標志是一幅中國傳統手工藝品圖案——中國結,表現了打太極拳時的動感姿態,線條優美、和諧,蘊含著中國力量;奧運標志“舞動的北京”,將中國印章篆刻、書法以及奧林匹克精神結合起來,寓意深刻,使得奧林匹克精神因中國設計而更顯獨特魅力。2004年,中國2010年上海世博會會徽圖案以漢字“世”為書法創意原形,并與數字“2010”巧妙組合,相得益彰,表達了中國人民舉辦一屆屬于世界的、多元文化融合的博覽盛會的強烈愿望。兩項重大國際活動舉世矚目,奧運會會徽主創設計師張武于1987年畢業于中央工藝美術學院商業美術系,世博會會徽設計者邵宏庚于1994年畢業于南京藝術學院工藝美術系,這些成就將是藝術設計教育踐行20年最好的印證。
(四)創新(2008年至今)
這個階段,中國在政治、經濟、文化和生活等方面實現了全面轉型,人工智能時代已經到來,設計與科技的融合成為社會發展和創新的驅動力,為藝術設計創作思維的突破、設計行業的崛起注入了生機和活力。藝術設計形式千變萬化,設計內容依舊扎根于生活,設計風格兼顧社會性和個性,用造型、色彩、材料和工藝傳遞情感,經歷著從制造到創造再到智造的設計過程。藝術設計教育更加注重設計與產業的對接,承接了部分城鎮和鄉村的建設改造項目,也彰顯出設計對社會應該承擔的責任。2009年,北京國際設計周首次舉辦,是一個首次為設計師、學者、企業、公眾和媒體共同構建,為實現設計創新、推動經濟發展而搭建的國際交流合作平臺。2010年,第41屆世界博覽會在上海舉行,世界博覽會是人類文明的驛站,是全球經濟、科技和文化領域的盛會,是各國人民展現聰明才智、體現合作精神、展望未來設計發展的舞臺,其中中國館展館建筑外觀最受歡迎。2012年,王澍設計的《寧波美術館》獲得普利茲克建筑獎,成為榮獲此項殊榮的中國第一人。
三、藝術設計角色未來展望
藝術設計的初衷是通過形形色色的創意產品,提高人們的生活品質,形成一種現象,讓更多的人擁有一個非常好的文化氛圍。今天,中國藝術設計教育相關機構院校近2000所,在校學生規模超過150萬,現代設計理念在快速發展進程中賦予藝術設計作品生動的表現力和深刻含義。以政治、經濟、文化和地域為背景的藝術設計會帶給人們重新審視生活方式、道德觀和價值觀的條件,科技進步和創新設計技術的協同發展始終引領社會前進的步伐。工業化設計和創新活動要求設計師在產業鏈分工中尋找新的定位,于是,設計師的工作發生了變化。其主要體現在角色的多樣化,包括設計以及對產品進行評價、選擇和決策。
藝術設計教育的未來在于懂得運用社會學和心理學的相關方法和理論,研究設計方法、工具和路徑。例如,藝術設計思維中的細節具象表現法在設計團隊的前瞻性研究中能夠起到至關重要的作用;在智能化背景下,設計中的人機協作與互補可以為構思提供無限的遐想空間,為解決設計方案尋找到通解和新解,其中的新解也就是創新;圍繞社會需求開展的工業設計教學議題將能夠更有效地打動設計者,促使設計師建立以人為本的理念來洞察主題、研究限定邊界,實現整合、創新和完善,推動藝術作品更好地服務人民,服務社會,愉悅人們的身心。
(河南牧業經濟學院藝術學院)
作者簡介:戴璐(1972-),女,安徽馬鞍山人,碩士,副教授,研究方向:紡織工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