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容摘要:“新課標”的一個亮點是強調發展邏輯思維,幫助學生學會從語文學習中汲取實踐智慧,解決實際問題。由此本文提出了在閱讀中培養學生思維的三個策略:“重引導,關注思維邏輯訓練”、“重過程,關注思維層次提升”、“重討論,關注創新質疑教育”。在初中語文閱讀教學當中,要依托教材中的議論文選文,幫助學生搭建一個邏輯思維提升的臺階。
關鍵詞:思維發展 議論文 閱讀教學
處于少年時期的中學生,就其內部因素來看,身心發展中的思維積極性較兒童時期有了較大的提升;就其外部因素來看,其對文學藝術的關注點從兒童時期的淺表化過渡到普遍揭示人思想及創造的議論性作品。在這一過程當中議論文的出現,極大地滿足了中學生汲取知識的欲望。議論文不同于其他文學作品,其教學重點應落在對學生思維能力的培養。議論文作為非文學作品的一種文體,它對于學生的思維要求較高,從一般的形象思維過渡到了抽象思維。這種文體重在對事情進行議論、對原理道理進行闡明,并運用概念、判斷、推理等抽象思維的手段,對客觀事理及其規律進行分析、推理、論證,達到表達作者的思想及見解的目的。
《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2011年版)》在第三部分實施建議中明確指出:“尤其要注重激發學生的好奇心、求知欲,發展學生的思維,培養想象力,開發創造潛能,提高學生發現、分析和解決問題的能力,提高語文綜合應用能力”。[1]“新課標”的一個亮點是強調發展邏輯思維,幫助學生學會從語文學習中汲取實踐智慧,解決實際問題。由此本文提出了在閱讀中培養學生思維的三個策略:“重引導,關注思維邏輯訓練”、“重過程,關注思維層次提升”、“重討論,關注創新質疑教育”。因此,在初中語文閱讀教學當中,要依托教材中的議論文選文,幫助學生搭建一個邏輯思維提升的臺階。引導學生在議論文的學習過程當中培養自己的邏輯思維閱讀能力,養成健康健全的人格。為使閱讀教學做到真正的高效、為使議論文真正發揮其應有的思維培養作用,對初中語文議論文閱讀教學的研究就顯得尤為迫切。
依據衛燦金教授在《語文思維培育學》中的相關觀點,中學生的思維發展處于形象思維向抽象思維發展的階段,重點在于抽象思維的發展。首先,形象思維的發展包括四個方面,即:表象的發展、再造性形象思維的發展、再現性形象思維的發展及創造性想象思維的發展。其次,抽象思維的發展包括兩個大的方面,一是形式邏輯的發展,二是辯證邏輯推理的發展。其中形式邏輯的發展包括概念的發展和推理的發展;辯證邏輯推理的發展包括辯證概念的掌握和運用、辯證判斷的掌握和運用、辯證推理的掌握和運用。
一.部編本議論文篇目統計分析
為避免歧義,本論文將采用議論文這一概念名稱并遵循人民教育出版社部編本語文網絡教材培訓的相關觀點將議論文定義為囊括論說文、演講、書信、雜文、隨筆、社論、時評、學術論文等的一類文體。具體篇目以及相關教學要求匯總統計如下:七上《最苦與最樂》;八下《最后一次講演》《應有格物致知精神》《我一生中最重要的抉擇》《慶祝奧林匹克運動復興25周年》;九上《敬業與樂業》《就英法聯軍遠征中國致巴特勒上尉的信》《論教養》《中國人失掉自信力了嗎》《懷疑與學問》《談創造性思維》《創造宣言》;九下《短文兩篇》(《談讀書》、《不求甚解》)《山水畫的意境》《無言之美》《驅遣我們的想象》共17篇。根據初中生的思維發展特點,結合部編本語文教材編排特點及單元要求,對教學目標進行縱向挖掘如下,并據此選擇教學內容,以求達到初中生思維層次的發展與提升。
結合初中生思維發展特征及選篇教學要求,對初中議論文思維閱讀教學的教學目標進行初步設計如下:
《最苦與最樂》是部編本七年級下冊第四單元的一篇自讀課文,這篇課文是初中生在第四學段第一次接觸議論文這一體裁,七年級的學生通過第一學期的對記敘文的學習,絕大部分學生能對思維材料(即文本)進行分析、綜合、抽象和概括,并逐步形成抽象思維。在單元提示當中提到“通過精讀了解某類文章的特點后去閱讀許多同類的文章。”據此,可在教學當中依托這篇思維材料引入議論文概念,初步引入議論文的文體特征,讓學生初步感受議論文論證語言的嚴密性。除此之外,單元提示中還提到“在閱讀文章的基礎上,對內容和表達有自己的心得。”這就要求學生充分調動自己的知識儲備,對思維材料進行分析、綜合、抽象和概括,并最終形成抽象思想。教學重點應該落在學生思維方法的訓練。
八年級下冊的四篇議論文都是以演講詞的形式呈現出來的,而且這個單元是以活動探究單元的形式呈現給大家的。這一學年的議論文閱讀教學,不僅要求在思維方法上對初中生進行分析、綜合、比較、分類、抽象及概括的訓練,還要在在思維形式上對學生進行訓練,即訓練學生正確運用概念,闡釋概念的能力。隨著議論文閱讀教學的逐步加深,八年級的學生基本可以掌握概念的抽象本質特征,并初步具備對較熟悉的概念進行辯證理解和簡單闡釋。在單元提示當中提到“把握演講詞的特點,了解演講詞的寫法,學會撰寫演講稿。掌握演講技巧,嘗試在公開場合進行演講,在實際中提高語言表達能力。”據此不僅要求在思維方法上對初中生進行分析、綜合、比較、分類、抽象及概括的訓練,還要在思維形式上對學生進行訓練,即訓練學生正確運用概念,闡釋概念的能力。隨著議論文閱讀教學的逐步加深,培養學生基本掌握概念的抽象本質特征,并逐步具備對較熟悉的概念進行辯證理解和簡單闡釋的思維能力。
九年級上冊的兩個論證單元在對學生思維能力訓練上呈現出遞進式的要求。首先,教材編者對第二單元的四篇課文共提出兩個宏觀的要求:1.了解議論文的特點。2.把握作者的觀點,區分觀點和材料,理清論證思路,學習論證方法。據此,將這一單元的思維訓練目標與八年級下冊的思維訓練目標向銜接,同樣將重點落在培養學生基本掌握概念的抽象本質特征,并逐步具備對較熟悉的概念進行辯證理解和簡單闡釋的思維能力。其次,在第五單元的單元要求中除了對第二單元有一種呈上的作用之外,還有最重要的一點——對學生思辨能力的培養,即單元要求中的“聯系實際進行質疑探究,養成獨立思考的習慣。”也就是辯證掌握和辯證推理能力的訓練。
九年級下冊的四篇選文都是以文藝性隨筆的方試呈現出來的,一定程度上來看是議論文閱讀思維培養的一種新形式。這一單元共提出三點要求,即:1. 閱讀時要注意了解作者觀點,學習思辨方法。2.發現疑難問題,獨立思考,有自己的見解。3.學習文中介紹的文藝欣賞方法,遷移運用的到自己的欣賞實踐中。這一階段的學生的抽象思維發展與前兩個學年相比跨度較大,這一階段的學生由于各種身體因素和心理因素,渴望向外界傳達自己的獨立思想。據此可將教學重點落在學生思辨能力的培養,并訓練學生思維遷移能力培養,與高中階段學生思維發展與提升這一核心素養內涵相銜接,求得學生思維發展的連貫性和完整性。
二.部編本議論文閱讀教學策略
(一)重引導,關注思維邏輯訓練
思維邏輯訓練大致可以劃分為兩個不同階段,一個是形式邏輯思維,另一個是辯證邏輯思維,這兩個階段與抽象思維的發展階段是密不可分且相互依存的,是兩種既有區別又有聯系的思維習慣。形式邏輯思維的訓練方法基本包括分析和綜合的方法、抽象和概括的方法以及比較和分類的方法;辯證邏輯思維的訓練方法基本包括辯證的分析和綜合的方法、邏輯和歷史相統一的方法及從抽象上升到具體的方法。
以七年級下冊《最苦與最樂》為例,具體結合學生學情及單元要求,可對這一學年學生的思維邏輯訓練重點落在形象邏輯思維訓練這一思想方法層級,以其中一個環節的教學設計為例:
環節一:分析和綜合方法的訓練
實施設計:
1.作者是怎樣得出人生最苦的事是什么的?請跟隨老師一起畫出這一部分的思維結構圖。
2.作者是怎樣的出人生最樂的事是什么的?請小組合作畫出這一部分的思維結構圖。
明確:
1.人生最苦的事,莫若身上背著一種未了的責任。
2.責任盡了,算是人生第一樂事。
設計依據:一般說來,人類認識事物的基礎是對事物的分析,所謂分析就是將完整的事物逐層逐塊的切分開來,仔細的進行解構以獲取對事物本質的認識,然后在獲取本質認識的基礎上再進行綜合,進而得出對一類觀察事物的認識,這種認識既包括本質認識,也包括對事物不同屬類間關系的認識等等。
環節二:抽象和概括方法的訓練
實施設計:作者在文中是怎樣闡述責任與苦樂之間的關聯的?又得出了怎樣的結論呢?
明確:首先,人生須知道有負責人的苦處,才能知道有盡責任的樂處;其次,不盡責任,受良心責備,苦不堪言;最后,處處盡責任,便處處快樂;時時盡責任,便時時快樂。
設計依據:抽象和概括的過程是在分析和綜合的過程之上的,人類在對事物進行分析和綜合之后,得到對事物本質的認識,進而在頭腦當中形成一種關于本質的表象認識,在處理這種表象認識的過程當中,人腦不斷地將具有典型性的材料從原始的思維材料當中抽取、匯總起來,形成對事物的一般性認識。
環節三:比較和分類方法的訓練
實施設計:引導學生聯系現實生活,以小組為單位討論對作者提出的“苦樂循環”的個人理解?
明確:要求學生在充分理解作者所說的何為苦樂的基礎上,調動自己的主觀能動性,在闡述自己觀點的時候盡量做到論證嚴密,將語文學習、思維訓練以及現實生活緊密結合起來。
設計依據:從本質上來看,比較相當于一種高級形態的分析和綜合,而分類的操作離不開比較這一基礎分類。分類的實質,就是確定對象之間種和屬的關系和聯系。[2]只有經過了這一階段,大致上才可以認為對于事物的認識進行到了本質認識階段。
(二)重過程,關注思維層次提升
根據衛燦金教授在《語文思維培育學》中提出的相關觀點,抽象思維的發展包括兩個大的方面,一是形式邏輯的發展,二是辯證邏輯推理的發展。并結合部編本語文教材九年級上冊兩個單元的編寫可以確定這一階段聚焦思維的議論文閱教學點應該落在學生思維由形式邏輯向辯證邏輯的過渡訓練,并具體分別對應九年級上冊的第二單元和第五單元。下面就以這幾篇課文的部分教學環節設計為例:
環節一:形式邏輯中概念發展和推理發展訓練
以九年級上冊第二單元《敬業與樂業》為例,設計教學活動如下:
實施設計:
1.作者是如何在文章當中圍繞論題——敬業與樂業進行論證的,都提出了哪些相關概念呢?試著為這幾個概念下個定義。
2.文章在論證“有業之必要”時,引用了百丈禪師與孔子的例子;在論證“凡職業都是有趣味的”時,也進行了相關敘述。請同學們根據自己的理解,找到有說服力且鮮活的例子對這兩個觀點中的任意一個進行論證。
明確:
1.依次提出了有業、敬業和樂業這幾個概念。
2.以“有業之必要”為例:“業”是人生而存在在世界上所躲不過繞不開的必要活動之一,其一為生存之必要,其二為生活充實所需,其三為經濟之來源。
設計依據:學生理解概念是靈活運用概念的一大基礎,在不斷地概念運用當中學生能夠逐漸加深自己對概念的認識,甚至可以產生出新的認識。因此,以思維訓練為導向的議論文閱讀教學訓練必須要在提高學生概念理解力的同時,逐步掌握下定義或者是概念說明的能力。要求嚴格的推理應該是在集合了幾個相關判斷的基礎上,通過對這幾個相關概念的不斷闡述和分析論證,推理得出一個新的決斷或判斷,這就要求學生在自己的認知范疇之內,結合自己所有的思維材料產生一個觀點,然后再運用推理這一過程去論證自己觀點的正確性。
環節二:辯證邏輯推理的中辯證概念、辯證判斷、辯證推理訓練
以九年級上冊第五單元駁論文《中國人失掉自信力了嗎》為例,進行思維訓練的教學環節設計如下:
實施設計:本篇文章是一篇駁論文,那么它與正面論證的文章有什么不同之處呢?
明確:魯迅先生看透了反動派論點的實質,通過對反動派荒誕的推理方法的論證提出自己的觀點,立下全文駁論的觀點。課文在論證問題的過程當中采取了一分為二的科學論證,破立結合的恰到好處,邏輯性十分嚴密。
設計依據:辯證邏輯要求我們在了解事物的時候必須先去研究和把握事物的總體,然后從事物自身矛盾的發展進程去觀察事物本身,進而得到對客觀世界本質的認識。這一階段的學生能夠注意到事物表面的聯系,并得出相應的辯證判斷和思考,也基本具備了由個體到大類的特殊性辯證判斷思維,但是發展的還不夠完善,這就要就表示在設計教學目標和教學內容的時候充分考錄到學生思維發展的層級性,努力做到與九年級下冊的議論文閱讀教學的思維訓練相銜接。
(三)重討論,關注創新質疑教育
以九年級下冊
實施設計:有人說培根先生的文章當中包含有毫不掩飾的貴族立場及某些近乎市儈學的功利主義思想,你贊同嗎?
明確:這種問題的設計意在打開學生思維的大門,鼓勵學生暢所欲言,言之成理即可。
設計依據:議論文閱讀教學的創新質疑教育的重點在于充實學生的知識儲備和情感教育,并在思維教育中滲透和提升學生的興趣和辯證判斷推理能力。
在初中語文閱讀教學當中,要依托部編本教材中的議論文選篇,幫助學生搭建一個邏輯思維提升的臺階,引導學生在議論文的閱讀學習過程當中養成的邏輯思維能力,進而養成健康健全的人格,并與高中階段的核心素養發展相銜接。
參考文獻
[1]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制定.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2011年版)[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1.
[2]衛燦金.語文思維培育學[M].北京:語文出版社,1994
(作者介紹:胡佳瑩,渤海大學教育科學學院學科教學專業學位研究生,研究方向:學科教學語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