顧盤英
摘 要:教學中教師要給學生提供能夠促進學生思維發展的問題,提供獨立思考的環境以及交流吸收和拓展延伸的機會,并對學生的想法進行針對性指導,從而提升學生的思維能力。
關鍵詞:思維發展;思考環境;交流吸收;拓展延伸;針對性指導
中圖分類號:G623.5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008-3561(2017)03-0083-01
在數學教學中,除了知識的傳遞和相關技能的訓練外,一個重要的教學目標就是提升學生的思維能力,讓他們具備獨立面對問題和解決問題的素養,從而為他們的自主學習打下良好的基礎。這有利于學生深入地學習數學,有效地挖掘知識背后的數學本質。
一、提供獨立思考的機會,加強學生思維的獨立性
獨立思考是學生思維能力提升的必由之路,也是學生對待數學學習應有的品質。在實際教學中,教師要讓學生習慣于先通過自己的力量來形成初步的解題方向和對策,然后再將自己獨立探究中的所得和疑惑與他人交流,從而獲取有價值的信息。經歷了這樣的學習過程,學生思維的獨立性得到保證,在以后的學習過程中就會有更深刻的領悟,有更多的體會。
例如,在“比的基本性質”的教學中,教師首先通過比與分數的關系引導學生將分數的基本性質遷移過來,學生很快總結出“將比的前項和后項同時乘或者除以相同的數(0除外),比值不變”的性質。然后教師讓學生自學了最簡整數比的含義,告訴學生運用比的基本性質可以化簡比。在這樣的基礎上,教師給學生出示了兩組比:10.5∶3和■∶■,讓學生先自己嘗試化簡,然后再集體交流。全班交流的時候,學生在第一個問題上就出現了不同的做法,大部分學生是將比的前項和后項同時乘10,得到105∶30,然后再找到兩者的公因數,最終將比化簡成7∶2。但是有的學生直接將比的前項和后項乘2得到21∶6再化簡成7∶2。在比較兩種方法的時候,大家認同了第二種方法,并且發現在這個特殊的問題上這樣來化簡更簡便,但這個方法不適用于所有的小數比的化簡。第二小題的做法學生也有不同,有的學生是將分數化成小數,然后用先前的方法來化簡的,有的學生是找到兩個分數的分母的公倍數,然后將比的前后項同時乘這個公分母,得到一個整數比再化簡。在比較兩種做法的時候,學生更認同第二種方法,一個原因是更簡便,另一個原因在于一些分數化成小數會得到循環小數。學生之所以有這樣深入的認識,是學生的獨立思考起了作用,讓他們獨立面對問題時將自己最真實的想法表達出來,有助于學生在交流過程中有更多的領悟。在這樣充分的學習過程中,學生的思維能力得到了明顯的提升。
二、提供交流吸收的機會,加強學生思維的完善性
學生交流的過程也是一個學習的過程,更是思維能力提升的過程。學生在有了自己的初步想法的基礎上,可以更好地切中問題的關鍵,再通過與別人的交流解決自己的困惑,或者發現自己方法的優劣。這樣的交流伴隨著思維的飛速進行,可有效提升思維的完善性,對問題的認識也更全面、更多元化。
例如,在“梯形的面積”教學中,教師讓學生借助學具盒畫圖,先自己探究梯形面積的計算方法。在小組交流的時候,學生再將自己的想法說出來,有的是將梯形分成一個平行四邊形和一個三角形來計算的,有的是將梯形的面積轉化成一個長方形和兩個三角形的面積來計算的,還有的模仿三角形的面積計算方法,將兩個完全相同的梯形拼成一個平行四邊形,然后推導出梯形的面積計算方法。在交流的時候,學生通過比較發現這些方法都是可行的,但是繁雜程度不同,前兩個方法計算過程較麻煩,而第三種方法更易理解,容易形成深刻的印象,更重要的是可以直觀地發現梯形的面積和與其等底等高的平行四邊形面積之間的關系。
三、提供拓展延伸的機會,加強學生思維的發散性
發散性思維是學生創新思維的基礎,也是解決問題方法多樣化的源泉。在實際教學中,教師要經常用“為什么”和“還可以怎樣做”等問題來引導學生的思維發展向更寬廣的領域發展,給他們拓展和延伸的空間,加強他們思維的發散性。
例如,在“轉化的策略”的教學中有這樣一個問題:1+2+3+……+98+99+100=( )。經過前面的學習,很多學生掌握了將求這樣的等差數列的和轉化為求梯形的面積的方法,用(1+100)×50來計算。在這個方法的基礎上,教師追問學生可不可以用其他的方法。有的小組的學生經過獨立思考和交流后找到了不同的方法,他們認為奇數個數的相鄰自然數相加可以轉化為乘法計算,只要找到平均數就可以,因此計算上面的算式時可以將100放在一邊,找到前99個數的平均數是50,然后用50×99+100。理解了這個思路之后,大家認為這也是一種解決問題的途徑,并且還可以運用乘法分配律將這個算式轉化為跟第一種方法一樣的算式。這樣的發現給學生解決問題增添了途徑,讓學生的思維更發散,提升了學生的思維品質。
四、結束語
總之,學生的思維能力不是依靠灌輸和模仿的,而是要在面對實際問題的過程中經歷不斷嘗試和總結,積累相當的經驗,逐步掌握思維的方法。在實際教學中,教師要以提升學生的思維能力和思維品質為目標,為他們創造更好的生態環境,引導他們、煅造他們,從而提升學生的數學素養。
參考文獻:
[1]唐曉雄.小學數學教材的“入”與“出”[J].教書育人,2013(31).
[2]周萍.如何使用好小學數學教材的幾點思考[J].小學教學參考,2014(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