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愛芳
[摘 要]品德與社會課程是以培養學生良好的品德為根本目標的,它通過大量的生活實例來啟迪學生,促進學生進行自我反思、自我轉變。思維可視化技術能使品德與社會知識形象化、直觀化,能提升學生的學習效益,提升他們的辨析能力和社會實踐能力,最終促進學生德育和心智的良好發展。
[關鍵詞]思維可視化 品德與社會 思維發展
[中圖分類號] G623.15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7-9068(2015)18-069
隨著新課改的深入發展,對品德與社會的教學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師在教學中不僅要傳授專業理論知識和專業技能,還要提高學生的學習能力和思維能力。思維可視化技術能鍛煉學生的思考能力,發散學生的思維。因此,提高小學品德與社會學科的教學質量,提高學生的學習能力和思維能力,需要應用思維可視化技術。
一、思維可視化技術在品德與社會教學中的應用價值
1.提高教學質量。品德與社會的教學最根本的目的是提高學生解決問題的能力,這不僅要求學生有豐富的知識,還要有思考問題的能力,一個人解決問題的能力很大程度上取決于其思維能力。運用思維可視化技術,將教學的重點從知識轉向思維,能提升學生的思維能力,進而提高教學質量。
2.提升學生的探究能力。思維可視化的主要價值是教會學生如何思考,在實踐探究中發散自己的思維,提高創新能力。尤其是品德與社會學科,對學生的探究能力有很高的要求,很多課程都需要學生自主探究、發散思維的。可見,思維可視化技術能提升學生的探究能力。
3.提高學生的實際應用能力。當今社會對人才的需求是對應用型人才的需要,品德與社會是學生思維養成的基礎保障,必須從小就開始培養學生的實際應用能力。思維可視化技術能有效培養學生獨立思考和獨立解決問題的能力,幫助學生形成專業知識強、職業技能硬、綜合素質高的應用型人才。
二、思維可視化技術在品德與社會學科教學中的應用策略
1.思維可視化技術應用于預習中,促進學生思維自主性發展。預習是品德與社會教學的基礎階段,為了讓學生能更好地做好課前預習,教師可以要求學生在預習中應用思維可視化技術,制訂預習目標,引導學生更好地進行預習。運用思維可視化技術,可增加學習的生動性,促進學生思維自主性發展。如在“擦亮眼睛”的課前預習設計中,教師可以通過互聯網的搜索引擎,如百度、谷歌等,查找中國傳統的一些封建迷信資料,如 “瞎子算命”“驅鬼看風水”“符水治病”“請神”等,將其制成概念圖,以便學生能清晰了解封建迷信,為課堂教學做好鋪墊。教師可以在網上搜集有關因封建迷信而給人們的生命財產帶來危害的小故事和社會教案,如發生在安徽省太和縣苗集鎮劉光行政村小劉莊的“風水寶地”引發的家庭悲劇,讓學生能充分認識到封建迷信活動給人們帶來的巨大危害,幫助學生樹立相信科學的理念。
2.思維可視化技術應用于課堂中,促進學生思維活躍性發展。課堂是品德與社會教學的主要階段,也是思維可視化技術應用最為廣泛的區域,品德與社會是一門富有生命力的學科,根植于思辨。傳統的對話式思辨存在一定的局限性,教師在課堂教學中可以利用思維可視化技術觀察每個學生的思維過程,促進學生思維活躍性發展。如在“塑料與我們的生活”的課堂教學中,教師引導學生了解塑料的特點、塑料給為人們生活帶來的便利、塑料處理不當造成的危害以及通過行動減輕塑料給環境帶來的污染等,并以“我眼中的塑料”為中心議題,讓學生自行畫出思維導圖,辨析塑料給我們生活帶來的利與弊,并通過與其他同學的合作討論,交流思維過程,探討減輕“白色污染”的措施。
3.思維可視化技術應用于探究中,促進學生思維創新性發展。探究性學習已經在品德與社會教學中得到了廣泛的應用,為了更好地完成探究學習的目標,發揮探究性學習在教學中的作用,教師應該運用思維可視化技術,通過演示圖整理課堂知識,制訂科學的活動計劃。這樣就能讓學生在整理中發現問題、思考問題、解決問題,真正實現探究性學習,以促進學生思維的創新性發展。在“從一滴水說起”的探究性教學中,教師讓學生用思維導圖的方法表示并展示學習內容。然后選擇水在生活中的實例,如廣場中的噴泉、游泳池等,讓學生充分了解水對人類生活的重要性,并讓學生總結“在你的生活中,還有哪些方面需要水”。教師再借用多媒體技術,播放一些干旱缺水地區的生活視頻,讓學生明白我國的水資源還很缺乏,樹立節約用水的理念。最后,教師可以繼續拓展,提問:“既然水對人類那么重要,那么紙呢?你們對紙了解多少呢?如果沒有紙,世界會怎樣?”讓學生自主研究并解答上述問題,促進學生思維的創新性發展。
總之,思維可視化技術在品德與社會教學中有很大的應用價值,教師應合理地利用思維可視化技術,提高教學質量,提高學生的探究能力和應用能力。
(責編 鐘偉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