羅星輝
[摘 要]關注學困生,教育好學困生,才能提高教育教學的質(zhì)量,實現(xiàn)教育的均衡發(fā)展。那么,如何教育好學困生呢?很多教育工作者對此進行了研究。對學困生的教育,我們教師要有愛心,實施“六多”教育策略,即多了解、多關注、多引導、多聯(lián)系、多鼓勵、多堅持。
[關鍵詞]學困生 教育 策略 轉變 了解 關注 引導 聯(lián)系 鼓勵 堅持
[中圖分類號] G76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7-9068(2015)18-089
學困生顧名思義就是學習困難的學生。相對于其他的學習者來說,學困生由于基礎和思想、家庭教育等原因,導致他們學習有障礙、有難度。對學困生實施相應的教學策略,轉變學困生是全面提高教育教學質(zhì)量的重要渠道和手段。在多年的實踐中,筆者認為,要轉變學困生,就要實施“六多”教育策略。
第一,多了解。
首先對學困生進行深入的了解,判斷該學生是屬于哪一類型的學困生,如是知識缺陷型、能力缺陷的學困生,還是動力缺陷的學困生;其次,了解造成學困生的原因,如是家庭環(huán)境、學校教育方法的原因,還是自己懶惰的原因等;再次,針對學困生的特點,建立學困生檔案,有的放矢地進行教學。以前我教過一個學生,他的智力超強,但父母的離異對他打擊太大,造成個性偏激,惡意搞破壞。我深入了解后,開異他說:“父母已經(jīng)是不幸的一對,你不能再成為不幸的一個了!”該學生聽了我的話,說:“老師,以前我的成績很好,我看不慣他們賭博輸了,就拿我出氣。”于是,我鼓勵他說:“只有讀書,才能改變自己的命運和前途。”之后,該學生不斷改變了,逐漸學會自愛、自強。
第二,多關注。
學困生往往被忽視。我觀察過一些學困生,從小學一年級開始,考試就不及格,不敢開口讀書,因為成績差,教師不愿意、不喜歡接近這些學生,這些學生感到自卑,缺乏自信心,失去了做人的自尊。在這種情況下,教師應該多關注他們,如上課時多讓他們發(fā)言,哪怕是別人已回答了的問題,逐漸樹立他們學習的自信心。因此,在課堂上,教師要優(yōu)先提問學困生,優(yōu)先批改和展示他們的作業(yè)、作品,讓他們在學習、集體中找回自信,敢于發(fā)表意見和開口讀書,大膽展示自我。
第三,多引導。
學困生在學習上會經(jīng)常遇到這樣或那樣的難題,教師首先要不厭其煩地分析學困生不會做的原因。如是題目要求看不懂,還是文章的內(nèi)容看不明白;是知識儲存不夠,還是懶得動腦想等。然后教師就要對“癥”施教,給學生架設克服困難的梯子,扶著學生上墻,直到問題解決為止,并鼓勵他們“學習并不難,只要努力、付出了,就會有收獲”。學生在學習上除了努力外,還要講究學習方法。在學困生的群體里,我進行調(diào)查后發(fā)現(xiàn)每個學生都有成功的期望,有的學困生也為此做過努力,但成績就是跟不上其他的學生。除了智力發(fā)展快慢的原因外,更重要的一個原因是學習方法。中國的教育強調(diào)因材施教,就是強調(diào)教師對每個學生施以不同的教法。特別是學困生,他們學習出現(xiàn)問題,我們首先要分析是否運用恰當?shù)膶W習方法。對學生負責,就要在學習方法上多引導,教給他們學習的方法,提高他們的學習效率。
第四,多聯(lián)系。
學困生形成的原因絕大部分與家庭教育有關,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師,家長的一言一行對學生起潛移默化的影響。培養(yǎng)一個人,最關鍵的就要培養(yǎng)他良好的行為習慣。學生習慣的形成主要靠學校的教育和家庭的教育,所以除了在學校的教育監(jiān)管外,教師還要多與學困生的家長聯(lián)系,了解他們在家庭中的情況,形成家校聯(lián)合教育模式。現(xiàn)在往往出現(xiàn)一種不良的教育情況,即5+2=0的現(xiàn)象,是說學生在校五天的教育,回到家里兩個小時就會抵消完。所以家校聯(lián)合,共同關注,共同監(jiān)管,學困生才會養(yǎng)成良好的行為習慣。
第五,多鼓勵。
學困生不合群,性格內(nèi)向,缺乏自信。因此,我們教學時應以多鼓勵他們?yōu)橹鳎呐滤麄円稽c小小的進步,也要予給表揚與鼓勵。對待學困生,我們要及時發(fā)現(xiàn)他們的優(yōu)點、亮點,及時表揚,看到他們進步,為他們喝彩。同時,也看到他們失敗,我們要婉轉指出原因,鼓勵他們從新再來,直到成功為止。在回答問題時,盡管學困生答得不完整、有欠缺,也不能諷刺他、挖苦他們,要耐心地引導他們。在考試失利時,教師要寫一句鼓勵的話:“這次能考這么多分,說明你付出了努力,相信你下次能考得更好!”
第六,多堅持。
學生的性格不穩(wěn)定,心理脆弱,受挫能力比較差,教師要有恒心,對學困生的教育要堅持不懈,培養(yǎng)學困生養(yǎng)成良好的學習習慣。
學困生在學習上暫時有障礙,暫時比不上一般的學生,教師在教育上要對學困生多了解、多關注、多引導、多聯(lián)系、多鼓勵、多堅持,就可以轉變他們,提高他們的學習能力。
(特約編輯 嚴 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