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瓊玉
摘要:在小學教學中語文教學是非常重要的,只有努力提高小學語文教學質量,才能提高其他各科的成績,小學語文教學的目的是培養小學生識字、看書、閱讀、寫作能力,另外提高小學語文教學質量的關鍵是教師要有愛崗敬業的精神,要有高尚的道德情操,要有精彩的課堂表現,調動學生學習語文的積極性,培養學生良好的學習習慣,從而提高語文教學質量。
一、觀念新、素質高的語文教師隊伍是提高教學質量前提。
“振興民族的希望在教育,振興教育的希望在教師”,一句 “至理名言”足可以看出教師在教學中占有著不可估量的地位。教師教學觀念的新舊、素質的高低制約著語文教學的每一個環節,也制約著學生語文素質的提高。對于用全新思想觀念鍛造的課程標準和教材,教師在實施過程中,如果教師觀念不新,素質不高,那是很難與現在的課標、教材相匹配的,預期的教學目標更是很難達到。因此教師要樹立新理念,體驗新教材,走進新課程,用新的教育教學理念指導自己的教學行為,同時還應自覺加強自身業務學習,苦練基本功,提高自身語文素質。
作為教師,面對新課標,我們應牢牢樹立現代教育的四大觀念: 一是樹立新的學生觀,為了每一位學生的發展;二是樹立新的發展觀,三位目標整合;三是樹立新的知識觀,選擇、探索、質疑、創新、實踐;四是樹立新的課程觀,開發課程資源。
二、實效性強的課堂教學是提高語文教學質量的關鍵。
課堂教學是培養學生語文能力的主渠道,也是實施教學計劃的主要陣地,其質量的高低是決定著語文教學質量的關鍵。課堂教學效果如何,關鍵又在于備課,因此教師備課要做到四有:腦中有課標 胸中有教材 心中有教法 目中有學生。因為備好課是搞好語文課堂教學的基礎之基礎,根本之根本。教師只有深入了解學生、鉆研教材、精心設計課堂教學思路,才能取得良好的教學效果。因此,教師應花大力氣在備課上,在動筆備課前至少要做到三個明確:明確學生的知識底細,明確每篇課文的訓練重點,明確每節課的教學目標。只有知道學生該學什么,才能弄清楚自己該教什么,否則,閉著眼睛捉麻雀,只是無效勞動而已。古人云:“授人以魚,只供一餐;授人以漁,可享一生。”二十一世紀的語文課堂教學是素質教育環境下的課堂教學,教學中我們教給學生的不僅僅是知識,更要注重培養和發展學生的語文能力,為學生的進一步學習和可持續發展奠定基礎。學生語文能力的形成不是自發的,而是需要教師對其進行培養,培養學生的語文能力又不能僅靠傳授,關鍵還是要在課上進行訓練,因此,語文課上必須讓學生多聽、多讀、多說、多寫,在聽、說、讀、寫的訓練中提高學生的語文能力。這就要求教師要充分利用每一節語文課,巧設計,善挖掘,循循善誘,循序漸進,學生就會在不斷積累語文知識的前提下,形成語文能力,在任何情況下(包括各級各類的考試)以不變應萬變,切實提高語文成績。
二是學法——自讀自語,教師引導。小學語文課程標準指出:“能用普通話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 書讀百遍,其義自見。語文課的教學也應該遵循這一閱讀的規律,在新的課程標準所要求的范圍之內,圍繞知識與技能、過程與方法、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的三維目標,讓學生在反復的閱讀中理解和掌握知識,培養學生的能力。
三、是確保三個到位:
(一)課外積累和閱讀教學結合的到位。
課外閱讀在學生的閱讀中占據重要地位,對學生的文化積累和建構起著重要作用。師要將課外閱讀積累這一活水引進課堂,使課外閱讀為我們的語文教學注入了新的活力。把閱讀與積累有效地結合在一起,不僅拓展了學生的視野,增加了孩子的語言積累,而且使學生一下子置身于文化氛圍中,激發了學習的欲望。同時也消除了孩子學習的畏難情緒,為理解課文內容,進行說話訓練做了很好的鋪墊。
(二)是語文的工具性與人文性的統一的到位。
語文課程應臻力于學生語文素養的形成和發展。它還指出語文課程要培育學生熱愛祖國語文的思想感情,指導學生理解和運用祖國的語言文字,豐富語言的積累,培養語感,發展思維,使他們具有適應實際需要的語文能力,提高他們的品德修養和審美情趣。基于這樣的課程理念,在鉆研教材時,要特別關注學生語文能力的發展和審美情趣的提高。教師試圖去繁就簡,返璞歸真,回歸語文教學進行語言實踐、發展語文能力的本位。讓學生充分地讀,在讀中有所感悟,培養語感,得到情感的熏陶,抒發美的情感。
四、良好的學習習慣是提高教學質量的保證。
著名教育家葉圣陶先生說過:“教育是什么,往簡單方面說,只有一句話,就是養成良好的習慣……”凡是學習成績好而且穩定的孩子,都是從小培養形成的良好的學習習慣;而成績忽好忽壞的孩子,往往缺乏良好的學習習慣。習慣是培養出來的,而不是生來就有的,它是在人的學習、生活實踐中逐步形成的。無論是家庭教育還是學校教育,都應該重視學習習慣的培養。習慣的力量是巨大而持久的,好的學習成績正是靠習慣的力量去完成的,而且良好的習慣一旦養成,只需教師稍加提醒就能堅持住,它將使學生終生受益。做為語文教師更是有必要培養孩子們良好的語文學習習慣。
綜述:教學質量是學校的生命線,是教育的永恒主題。我想,在新課程改革的語文課堂中,教師如果少些限制,多些引導;少些包辦,多些自由,我們的學生才會越來越喜歡語文,我們的語文課程真正體現工具性與人文性的統一。課堂教學是一門很深的學問,具有極強的藝術性,為了提高教學的質量,我們必須以教學理論作指導,經過自己的不斷實踐,不斷總結,不斷完善和創新,熟練地運用課堂教學的有效性策略,真正提高課堂教學的質量,提高語文的教學質量。
參考文獻
[1]《走進新課程》(教育部基礎教育司編寫,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出版).
[2]《簡明中學語文學科教育學》(張楚延主編,中國人民公安大學出版社出版).
[3]《用人文精神照亮心靈》(《北京教育》200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