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縱所周知,教育就是養成習慣,養成良好的行為習慣,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養成良好的鍛煉身體的習慣等等。兒童時代是一個人習慣養成的關鍵時期,學習習慣是習慣的一個重要方面,學習習慣決定學習成績;學習習慣是學習品質的行為基礎,良好的學習習慣一旦鞏固并升華就為一種良好的學習品質。幫助孩子養成良好學習習慣,培養良好學習品質,掌握合理學習方法,營造良好家庭教育氛圍,是學生獲得良好學習成績的重要前提。小學階段,要培養健全的人格,要提高孩子的學習成績,就必須得培養孩子良好的習慣,特別是養成良好學習習慣,這是家庭教育和學校教育中最重要的任務。
關鍵詞:農村教學;習慣培養;策略
習慣是長時間養成的,一時不容易改變的傾向和行為方式。良好的習慣可以有利于促進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的有機結合。它對于提高學生的道德水平,情感和態度等人格水平、學習能力、創新能力、智力水平、健康水平、生活能力都具有至關重要的作用。是學生全面發展的催化劑。
我在農村小學教學已經三年了,以前上體育沒有注意到學生在學習生的一些習慣。但是,自從今年我上了五年級的數學,深深的感受到了學生學習習慣的重要性,不管是書寫、態度、還是假期作業都存在多方面的問題。一是在自主學習方面,二假期作業完成方面,三是完成作業的態度方面。我認為造成孩子這些因素的有以下幾點原因:
一、家庭方面:
1、父母大多數在外打工,由婆婆爺爺看管,婆婆爺爺都溺愛自己的孫子,生怕受一點委屈,沒法給兒子媳婦交代,導致對孩子的一再寵愛,致使孩子養成不良的習慣。
2、由于大多數監管孩子的家長都是婆婆爺爺,在家庭作業的監管上如同白紙,即監管不到學生的學習態度,也監管不到學生的作業質量,致使很多學生以亂寫亂畫為目的完成假期作業。
3、電視和手機對當代農村學生的危害至關重要,這是導致學生沒有完成家庭作業的主要因素。
二、教師方面:
1、學生課程繁多,在時間的分配上存在問題,老師的催促使學生完成作業,使學生養成急差的學習習慣。
2、教師在教學中對學生的主體地位體現的不明顯,特別是對后進生的督促太少,這也是學生學習習慣差的一個重要因素。
3、教師和學生的交流少,了解不夠,還有就是教師對學生的親和力差,畏懼就導致學生有問題而不敢來問。
三、社會方面:
1、電子時代的今天有很多電子產品對學生充滿誘惑,手機、手表電話、電腦、平板等,這些都是促成學生不完成假期作業、家庭作業,以及厭學的致命殺手。
2、學生對一些不良的社會行為及現象缺乏判斷、分析的能力。由于學生對法律的認識,對社會一些現象的認識都缺乏判斷,并且學生參加社會實踐的機會很少,對這個復雜的社會的了解和認識還不清楚,這樣就會導致很多學生劍走偏鋒,走上不良的道路。
四、自身的原因:
1、學生的自我約束力差,對自身的要求不嚴格。現在的學生沒有自我約束的標準,具有很多跟風浪潮,缺少積極向上的競爭意識。
2、缺乏正確的人生目標及價值觀。學生沒有樹立自己的價值觀,對價值觀的認識很模糊,沒有制定自己的目標,都是漫無目的的學生,連自己讀書是為了什么,很多學生都搞不清楚,學生的價值觀相當缺乏。
3、對事物的判斷、分析能力差。學生沒有加強好事物學習,遠離壞事物的意識,不是比誰好,而是比誰差,對自己的認識、分析差,沒有形成一股積極向上的競爭壞境。
對壞事物因此,針對以上幾個方面的因素,我對養成農村小學學生的學習習慣提以下幾點對策:
1、家庭加大對學生看電視玩手機的時間分配和控制,學校加大監督及檢查力度,家校聯誼共同教育,幫助學生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
2、班主任及相關任課教師要充分發揮引導和監督作用,關注每一位學生學習習慣。
3、制定計劃,明確目標,根據學生年級、性格、心理特點等結構,確定學生學習習慣養成目標和訓練的內容與重點,分別是:書寫習慣養成目標,家庭作業習慣養成和學習習慣養成。
4、愛心感化。在實施新課程標準的今天,以人為本,尊重學生主體個性日漸成為教學過程中落實的新理念,面對表現不好的學困生,老師應該更多地給予關心呵護,體貼入微,而不是歧視,丟棄不管。
5、耐心輔導?。一個人的習慣不是一天兩天養成的,壞習慣也是長期積累而成,要改掉壞習慣培養好習慣更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我用極大的耐心指導著秦凡一樣的同學,首先是教給他們應該怎樣,不應該怎樣,哪些行為是可取的,哪些是不應該去做的,讓學生學會判斷和分析。
6、關注個體發展,情感調動,培養學生專心聽講的習慣。為了調控課堂,教師們面對“活躍分子”的亂紀行為,采取的策略也不盡相同:有拉出座位聲色俱厲,大聲斥責的;有的直接將其出境,拒之門外的;也有直接上繳班主任,嚴肅處理的;也有聽之任之,順其發展的。結果不能保證授課質量。作為一名教師,課堂的主導者,要學會關注形形色色的個體,對癥下藥,因人施教。
7、提高學生的自我約束力,嚴格要求自己,在要求中規范學生的行為習慣。
總之,學習的習慣只能在學習中形成和發展。因此,我們每位教師都要更新觀念,積極進行教學改革。選取最能發揮學生學習主動性的教學方法,組織學生的學習活動。在教學基礎知識的過程中教學習和思考的方法,培養良好的學習習慣。持之以恒,使學生不但學會知識,而且會學知識,做學習的主人。
參考文獻
[1]王靜. 論農村小學生學習習慣的發展特點及其培養[J]. 城市地理, 2015(12).
[2]胡志金, 袁迪遠, 李金魚. 關于邊遠農村小學生學習習慣的調查研究[J]. 攀枝花學院學報, 2012, 29(5):85-88.
[3]于雪梅. 農村小學生學習習慣的培養[J]. 現代教育科學(小學教師), 2013(s1):14-14.
作者簡介:姓名:宋曉明,性別:男,籍貫:四川廣元,工作單位:廣元市昭化區白果鄉小學,職稱:中小學二級教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