章榮
高速成長期的學校如何持續提升其辦學品質?如何以創新管理驅動學校內涵發展?這是學校管理者需要思考的一些關鍵性問題。作為一所創辦于2011年的年輕學校,浙江省青田縣伯溫中學(以下簡稱“伯溫中學”)在短短幾年間實現了快速發展,從初創時的6個班268名學生發展到當前43個班近1800名學生,得到了社會各界的廣泛認可,并于2015年被列為“民辦學校管理創新樣本”。學校高速成長的關鍵動力是什么?創業激情褪去后如何實現持續發展?筆者將從以下三方面簡要梳理我們的思考與實踐。
伯溫中學地處素有“華僑之鄉、名人之鄉”美譽的浙江省青田縣。青田縣是明朝開國元勛劉基(字伯溫)的故里。學校以伯溫之名命名,旨在汲取先賢智慧,弘揚優秀文化,厚植辦學底蘊。此外,青田縣有著三百余年的華僑歷史,全縣約56萬人,其中有20多萬是分布于世界120多個國家和地區的華僑。許多青田學子出生在國外,兒童時期生活在國外,或者中途轉回國內讀書,或者畢業后選擇出國,在這樣的環境中成長,他們普遍思維活躍、視野開闊。鑒于這一鄉土背景和學生特點,我們確立了“從伯溫走向世界”的辦學理念,希望每一位學子將在伯溫中學的所學所悟帶向世界。
三年的伯溫教育能給學生留下什么?學子的“伯中特質”是什么?這是一直盤桓在筆者腦際的辦學追問。我們的回答是,希望學生三年后成為身心健康、主動發展、全面發展、特長發展、自我完善的初中畢業生。因此,我們提出富有本校特色的培養“新三好學生”的育人目標,即身體好、人品好、學習好。將“身體好”置于育人首位并在實踐中全力實施是需要勇氣的,因為當下家長往往“重學習輕鍛煉”,如果不能很好地協調其間關系,那么學校可能就會陷于被動局面。實踐證明,得益于“新三好”育人準則,伯溫中學的學生總體保持著良好的身體素質,并且在競技運動方面也有驕人的表現。
課程是落實學生培養目標的重要載體。我們將課程建設作為學校工作的首位,構建了系統多元的學校課程體系。
1. 整體構建校本課程體系
為幫助學生樹立學習目標,激發成長內驅力,學校立足實際,融合知識拓展、興趣特長、基本體驗、社會實踐等選修課程,整體構建了包括基礎課程、發展課程和特色課程的“生涯發展”課程體系。其中,基礎課程是課程體系的基石,圍繞學科知識,著重培養學生的認知和技能;發展課程是基礎課程的拓展和延伸,旨在拓寬學生視野,提升學生素養;特色課程依托于基礎課程和發展課程,旨在弘揚鄉土文化,傳承先賢精神。
2. 開發符合校情的課程群
依據“生涯發展”課程體系實現“特別伯中學子”的培養目標,伯溫中學構建了一系列符合校情的課程群,連續開發并實施了“拓展課程”“活動課程”“思想教育課程”等三個特色校本課程群。學校每周安排5個課時的校本選修課程,各學科均實行“4+1”課程結構,即一周開設4節國家課程,1節校本課程。教務處在開學前一周公布各年級的校本選修課程方案及授課教師,學生根據自己的興趣愛好填報選課意向。每門課程結束后,教師要組織對學生考核,將考核成績納入學生的學期成績,對學生的評價遵循激勵性、多元性和過程性原則。
3. 推出有特色的系列課程
作為以先賢劉伯溫名字命名的學校,學校成立之初就以“弘揚鄉土文化,傳承先賢精神”為己任。如每位學子初入伯溫中學就會接觸每周開設的“劉基系列”校本課程—“劉伯溫的故事”和“劉基讀本”。此外,學校還依托一系列活動進一步深化對鄉土文化的傳承與弘揚,在校園里營造出濃厚的鄉土先賢文化氛圍。系列校本課程不僅使學生深入了解了青田風土民情,為學生成長烙上本土文化的印記,還勉勵學子傳承先賢勤勉治學、好問善思、濟世救民的精神,努力發展成為“特別伯中學子”。同時,校本教材的開發,在提高學校教育質量、形成辦學特色、滿足學生多樣化訴求的同時,也成為教師轉變教育理念、提升專業素養、研究和探索新的教育方式方法的重要途徑。
4. 以生為本重構拓展課程
學校以社團活動為抓手,借助校本課程的開發研究,重建拓展性課程,發現、尊重、發揚每個學生的個性與特長,讓學生在“揚長”中為未來奠基。學校結合本校實際和學生多樣化的興趣愛好,重新構建拓展性課程,目前已開設包括文學、藝術、理化、體育、勞動五大類,武術社、小語種社、小記者社等共計30余個社團。絕大多數社團都是基于校本課程的延伸,如基于“剪就精彩”校本課程的美術社和手工制作社,基于“生活化科學”校本課程的科技小制作社和生物社,等等,真正實現了“讓每一位學生在校期間參加一種社團”的目標。
初中階段是學生生理和心理發展的關鍵時期,也是成長問題最多、最突出的階段。基于此,學校把良好行為習慣和處世能力的培養作為德育的重中之重。
1. 明確德育工作的“特別”思路
創造性地提出“十大特別”教育,即特別會節約、特別能吃苦、特別會學習、特別會合作、特別有理想、特別懂孝順、特別會感恩、特別有禮貌、特別守紀律、特別講安全,將“人品好”具體化、可視化,致力于培養“特別伯中學子”。歷經8年探索,學校逐漸形成了德育工作“六化”操作思路,即德育隊伍專業化、習慣教育長期化、班級文化特色化、德育活動課程化、家校共育常態化、愛國愛校多元化,并且圍繞“六化”不斷創新德育活動載體,為學校教育的方方面面注入強大的發展動力。
2. 實施德育導師制,讓每個學生都得到關愛
我們通過實施德育導師制,將德育工作推向縱深化發展,在全校范圍內形成德育“全員管理、全面管理、全程管理”的局面和“立德樹人”的良好氛圍,讓每位教師都成為德育工作者,真正做到既教書又育人。
寄宿制學校的管理難點是寢室,由此學校將“德育導師制”的主陣地定位在學生寢室。我們按照“合作社”的方式建設學生寢室,并且實行民主自治,采取民主方式擬定“德育合約”,由此強化培養學生在寢室生活中的“協作、互助”素養。每一位導師具體負責指導兩個學生寢室。此外,每個學生都有一本自己的“合作社手冊”,用于進行每周自我評價,記錄周末作業、家長意見和導師評語。如今,合作社手冊已成為德育導師日常了解學生、家長了解孩子在校情況的有效途徑,成為導師和家長深入交流的重要渠道。
為確保德育導師制工作的有效落實,學校明確了德育導師的五大工作職責:一是建立受導合作社的詳細檔案,內容包括社員的家庭情況、所在寢室、興趣特長、社團參與等;二是做好學業跟蹤檔案,對社員每周的表現評價逐一登記,對照分析,繪制社員學業變化曲線;三是定期家訪聯絡制度,密切與家長聯系,指導家庭教育;四是談心交流與匯報制度,德育導師堅持與受導社員進行個別談心交流并進行記錄,每周組織受導合作社集體交流,并批閱受導合作社手冊;五是特殊案例會診制度,每周由班主任召開班級導師會議,組織導師對個別受導社員出現的特殊情況進行會診,針對問題共同研究對策。
3. 一班一特色,讓學生在團隊文化中熔鑄精神品質
學校著力加強班級文化建設,打造學生個性化、多樣化成長的“一班一特色”,通過全班學生人人參與“班訓、班旗、班歌、班徽”設計,凝聚班級力量,創建屬于班級的特色文化。每學年,學校都會組織開展“一班一特色”評比,并由班級學生參與評比解說,全方位展現班級特色文化。同時,我們還鼓勵班級不斷創新管理方式,形成多元文化,大力表彰德育效果顯著的班級,著力打造“特別優秀的伯中班級”。例如:在我校開展的“崇尚英雄 精忠報國”主題班會活動中,各班通過主題班會解讀英雄內涵,引發學生對英雄的崇敬之情,以及對英雄精神的思考。這一做法還被2018年5月23日的“微言教育”收錄報道。
4. 創立“辦學合伙人”,讓家長成為共育伙伴
我校充分利用和挖掘家長教育資源,創立“辦學合伙人”制度,建立班級和學校兩級家長委員會,規范、協調家長參與學校管理和監督工作;學校重大活動邀請家長代表參加,聘請家長進班級上課、講座或輔導學生興趣社團等活動。此外,學校還開辟了“家長課堂”,邀請各行各業的家長不定期到校開課。如今,學校各個教室里都能看到“辦學合伙人”的身影:親子教育導師為師生家長上實用的親子溝通課,銀行行長教學生合理使用零花錢,衛計工作人員教同學們如何有效預防傳染病,應急救護專家教學生如何自救和急救,電視臺主播培訓小主持人和小記者……大大小小的課堂拓展了孩子們的視野,深受學生歡迎和好評。
(編輯 劉 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