卓美麗
摘 要:當前,對于基礎教育階段來講,如何改善學生的學習方式,培養學生的探究能力呢?帶著這一想法,筆者通過查閱相關文獻資料,并結合自身從事多年小學科學教學實際出發,探索如何培養學生的科學素養能力策略。
關鍵詞:小學科學;科學素養;小學生
1 改善學生的學習方式,培養他們的探究能力
傳統的教學模式多以教師灌輸,學生接納為主,這種教學方式雖然能及時完成教學大綱的教學任務,但不利于學生探究意識的形成與發展。隨著教育改革的不斷深入,基礎教育教學的方法也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傳統教學模式已經不能適應“核心素養”的教育理念,也不被素質教育所接受。在“終身學習”理念的指導下,培養學生的主動探究能力至關重要,一旦學生具有探究能力,他們對想要探究的事物就會形成濃厚的興趣。在小學科學教學中培養學生探究能力的方式不勝枚舉,教師只需要吃透教材,結合學生的實際生活,從學生認知水平出發創設多種多樣的探究情境,引導學生融情入境,就能為培養他們的探究能力做足準備。
2 打破學習的各種局限,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
我們都知道,學生只有在最適宜、最輕松、最無框架限制的環境里才能迸發出無窮無盡的靈感,也才能創造出有益于人們生活的科學發明。小學科學是培養學生創新能力的關鍵學科,為此科學教師應該幫助學生打破學習的各種局限,給予學生思維發散的空間,從而帶領他們一步步激活創新思維,打開科學大門,獲取科學知識。對于小學生來說,學習最大的局限就是課堂。魯班因為走出家門看到草葉的邊,才創造出了鋸子;科學家通過觀察自然界中的螞蟻并從中受到啟發,才發明出大規模集成電路等。由此可見,教室并不是學生獲取科學知識的唯一場所。所以,教師應該大膽地將學生帶出課堂,打破教室的局限,給學生創設多元的、豐富的、有趣的學習環境,給予他們創新能力培養的機會和空間,比如,在學習“尋訪小動物”這一單元時,如果教師始終將學生束縛在教室中,將科學教材與大自然隔離開來,那么學生對小動物就只能產生“死”認識,他們學到的永遠都是“課本中的小動物”,無法真正認識到“大自然中的小動物”。為此,科學教師要大膽地將學生帶出教室,充分利用校園資源幫助學生打破學習的框架,釋放他們的思維,激活他們的創新能力。當學生在校園的草叢邊上看到傾盆大雨砸落在蝸牛厚重的殼上,蝸牛和它的殼都安然無事時,他們的創新意識就會被這有趣的自然動態所激發,他們就會去思考,蝸牛為什么始終背著自己的殼?蝸牛的殼防水嗎?防火么?蝸牛殼的組成部分是什么?我們能不能根據蝸牛殼的材料制作出防水、防火的智能外衣呢?顯然,如果學生始終待在教室里,那么他們就得不到來自大自然的啟發,他們在創新能力的培養上就會缺失一部分重要的內容。
3 善用趣味的實驗教學,培養學生的動手能力
動手實踐活動不僅能快速精準地把握住小學生的好奇心和學習積極性,也能一步步引導學生通過親自動手去體驗知識形成的過程,繼而更加準確而深刻的掌握科學知識。小學科學雖然是承擔著培養學生科學文化素養的重要學科,但其在基礎教育階段的地位遠沒有語文、數學等主課高,所以小學科學課程安排的比較少,這就導致了科學教師為了盡快完成教學大綱的教學任務,往往喜歡用灌輸式的教學方式展開教學,常常忽略了學生動手實踐能力的培養。其實,小學科學是一門重要的基礎學科,它不僅承擔著給學生傳遞科學知識的重任,更重要的是要通過科學知識的傳遞去啟發學生科學探究意識,培養學生各種科學探究能力,其中就包括動手實踐能力。小學生的思維尚處于具體形象思維階段,他們是需要從對事物的摸索中獲取具體知識的,而實驗無疑是契合學生思維特點的一種教學方式。在小學科學教學中,教師要根據小學生好動、愛動的特點,努力為學生創設動手實驗的條件,并有意識地引導他們將實驗過程與思維聯系起來,讓他們在動手試驗中獲取知識。比如學習完五年級上冊“光”這一單元的知識點后,教師可以要求學生根據自己的認知去制作一個趣味橫生又光怪陸離的萬花筒。以往實驗教學中,教師總是先給學生出示一個萬花筒,并利用拆解萬花筒的方式讓學生去探究萬花筒內部的構造,再仿照原有的萬花筒做一個全新的。
但為了進一步發散學生的思維,教師可以讓學生以小組為單位,給他們發放若干面小鏡子、開孔、不開孔的圓形玻璃若干、瓦楞紙若干。讓他們根據自己對光的反射、漫反射等知識的認知與掌握去設計和制作出自己心中的萬花筒。因為沒有樣本可以仿制,學生在制作時往往會經過數次嘗試才能制作出正確的萬花筒。有的小組先用一面鏡子、再用兩面鏡子,最后再上升到三面鏡子,才制作出了效果比較好的萬花筒。學生在不斷嘗試、不斷總結、不斷完善的動手過程中會潛移默化地內化光學的相關知識,鍛煉動手和實踐能力。由此可見,只有這種具有探究意味的實驗能給學生動手實踐能力的鍛煉提供機會,才能發揮實驗教學的真正效果。
4 組織多元的教學活動,培養學生的創造能力
隨著社會的不斷進步與發展,現代社會對人才的需求越來越多樣化,但具有創造能力的人始終是被社會所需要和接納的。小學科學不僅能夠幫助學生形成正確的科學觀,更能豐富他們的學習生活,開發他們的創造才能。小學科學教師可以從兩個方面培養學生的創造力,第一是增加學生的課外閱讀量。引導學生根據所讀書本去創造性地編寫一些科學故事,比如給學生介紹一些有關宇宙的故事書,引導學生結合讀物以及自己對宇宙的認識去編寫與宇宙有關的科幻故事,像《宇宙的邊》《宇宙中的生命》《宇宙中的怪物》等等;在學習三年級上冊“植物”這一單元后,給學生介紹一些與植物有關的課外讀物,啟發他們寫一寫與植物有關的科學故事,如《發燒的植物》《植物蔓藤里的奇遇記》等;在學習三年級下冊的“動物的生命周期”這一單元后,給學生介紹與動物遷徙、鳥獸換羽毛、蛇蟲蛻皮的書籍,啟發他們據此寫一寫有關的科幻故事,如《蛻皮后的蛇》《蛇皮的故事》等等。科幻故事的特點是趣味性較強,無需過于嚴謹,主旨是啟發和刺激學生的創造力。另外,除了給學生設計科學故事編寫的創造活動外,科學教師還可以設計主題小發明比賽。比如以“變廢為寶”為主題,給予學生創造的舞臺,讓他們以自我或者小組為單位進行小發明、小創造。這樣既能培養他們的創造能力,也能進一步感受到生活之中處處皆科學。有的學生根據電池正負極的科學知識,利用廢舊的易拉罐以及廢舊的瓦楞紙等制作成了簡易手電筒;有的同學根據磁場的科學知識,利用廢舊磁帶等制作成了水面指南針。創造能力的培養并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是需要教師長期給學生提供創造機會的,科學教師只要圍繞著教學目標創設多種多樣的教學活動,學生就能得到創造力培養和發展的機會,繼而落實科學學科的教學效果。
總而言之,科學的探究能力、動手實踐能力、創新和創造能力都是幫助學生形成科學素養的助推條件。科學教師在開展課堂教學時,要圍繞“科學素養”去設計教學環節,從而在一步步優化課堂結構,培養學生科學能力的同時提高課堂教學效率。
參考文獻
[1]侯曙霞,農村小學科學實驗教學策略探究[J].學周刊,2019-06-11
[2]葉卉,核心素養下小學科學思維能力培養策略[J].亞太教育,2019-05-20
[3]郭玉敏,小學科學教師核心素養與能力建設[J].黑龍江教育學院學報,2019-03-05 13: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