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惠娜
摘要:匠人精神一詞出自日本,最大表現特征在于匠人精神以“專注”、“極致”為最終追求,全身心的投入。匠人精神是不以榮辱、名利等外在條件為轉移,是一種不忘初心,不求回報的做事態度。無論是簡單還是困難,無論是大事還是小事,都力爭做到最好,達到自身能力范圍的極致的一種處事態度。
關鍵詞:匠人精神;精細化;自主管理
匠人精神是社會發展的必要。當代學校教育注重對孩子知識的傳授,忽略精神的培養,內在驅動力的啟迪; 21世紀,人民生活水平全面達到小康水平,小學生中絕大部分又都是獨生子女,家中多個大人圍著一個孩子轉的現象司空見慣,這就導致孩子的自理能力得不到應有的發展,責任心普遍不強。在小學這樣的啟蒙階段,就將匠人精神灌注入孩子的心田,是學校教育的迫切需求。本文結合本校校訓“惟實惟小,成人成材”理念,扎扎實實做好每一個細節,勤勤懇懇走好每一步成長的路,將每一件事做細、做小、做實。注重能力的培養,消除高分低能現象,使每一位孩子成人成材,實現孩子的人生價值,這與工匠精神不謀而合。
一、確定主體地位,樹立自主意識
學生班級主體地位的確立不僅是因為學生是班級生活的源泉,也不僅是因為學生的成長只有在充分的班級生活實踐才能展開和實現,更是因為學生無限的創造才能與旺盛的生命活力只有在廣泛的參與中才能形成和釋放。因此,確立學生班級生活主體地位是學生自主發展和健康成長的起點,要有意識的培養學生以下幾種意識:
(一)平等意識;每位班級同學都是班級的一份子,是班級不可或缺的建設者,都應該平等積極的參與到班級管理中來。
(二)自律意識;每一位班級成員要嚴格要求自己,除了按照校紀班規要求約束自我行為的基礎上,還應該對自己的言行有更高的要求。
(三)職責意識;每一位班級成員要有明確的職責意識,每位成員要清楚自己在班級中應該完成的職責,做到恪盡職守。
(四)競爭意識;每位成員積極通過自己在班級活動中表現,在班級管理中不斷創新,充分發揮主動性和積極性,勇于到更適合自己的崗位服務。
二、依托實小校訓,豐富角色體驗
“惟實惟小,成人成才”,這是每個師生步入實小就能看到的校訓,它傳遞給每個實小人"從小事做起,腳踏實地;不以善小而不為,不以惡小而為之方能成人成才”的信念。
(一)事無巨細,增設崗位
班級就像是一個大家庭,事無巨細。而如何能讓每個孩子都融入到班級中,那就需要足夠的參與感了,筆者把本次班級管理崗位以時間段細化為三個部分,分別是:上課時間、休息時間、自主時間,并隨之設立了午休管理員、綠植管理員、圖書管理員等40余個崗位,供學生自主選擇。
(二)明確分工,自薦輪換
在人人有崗的基礎上,班級崗位管理非常重要的一點,那便是明確崗位的職責。筆者細化了每一個崗位應有的權利和義務,并嘗試裝訂成冊。當你已經較好完成這一崗位的職責時,會獲得相應的獎勵。當然,在班級崗位分工中,采取自薦輪換的方式。在每一個星期一的早上,班內可進行自主報名,如果有出現幾個學生競爭同一崗位,那么則采用競爭上崗制度。由班內同學和老師共同投票,選出本周這一崗位的負責人。
(三)各司其職,協調發展
當然,閉門造車肯定也是行不通的。一個班級能夠有序發展,肯定離不開大家共同地努力,比如早自習管理員在管理早自習紀律的同時,還應注意到教室的衛生、書包柜中書包帶等,如有發現問題,應及時通知相關負責人。雖然,每個崗位都有它的負責人,但是對于班級來說,是一個整體。
三、專注個性特征,啟蒙"匠人"精神
所謂的“匠人”,是將一份工作做到極致,”匠人精神“就是這背后的堅持?,F代社會,一直在呼吁匠人精神,其實歸根到底,就是內心的缺失和渴求。
(一)內觀己心,正心正舉
低年級的孩子大多還未充分覺醒自我意識,因此,他們的評價體系其實是圍繞著家長和老師展開的。隨著年齡的增大,孩子的自我意識會越來越強烈。他們往往為了凸顯自己的個性,會故意和成年人對著干。筆者準備了一份自我測評問卷。這份自評問卷主要從性格、能力、行為三方面對孩子進行評價,對應a、b、c、d四檔,讓孩子對自身有個初步的定位。只有內觀己心,才能正心。
(二)道在我心,一以貫之
高曉松在對木村宗慎的采訪中說過,所謂的匠心精神就是:“道在我心,一以貫之”。我們也一直常說:堅持就是勝利,"其實古代,不乏可以給我們借鑒的案例。 《莊子》中的“庖丁解?!币约?賣油翁",早已告訴了我們所謂匠人精神的真諦:無他,唯手熟爾。只有認真地做著某件事,并持之以恒,才能取得成功。
(三)撥迷見智,心無旁騖
“勞心者治人,勞力者治于人”,不管是古代還是現在,“萬般皆下品,唯有讀書高”的論斷是否真的適應于現代社會呢?在班里管理中,會有各種各樣的崗位設置。比如早讀管理員,垃圾管理員等,前者往往趨之若鶩,后者總是門可羅雀。其實筆者認為無論你的工作多么低微普通,只要你拼盡全力去做,總會被人看到你的努力,因為你的成果上都寫滿了你的付出,而最重要的就是你是否心無旁騖。
領略工匠精神,使得學生在學習階段就能在校園生活中處處受工匠文化的熏陶,在這一過程中,逐步培養學生初步的責任意識與能力,引導他們關注班級事,關心身邊人;培養他們在與不同對象的交流、交往過程中發現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讓學生從小形成責任意識、主人翁意識與集體榮譽感,激發他們對新集體的關心與熱愛,從而提高自身各方面的態度和能力,對每一位學生的發展是大有裨益的。
新時代小學生滲透中華民族先賢及前輩流傳下來的匠人精神能夠很好的傳承民族情懷,弘揚民族文化。從而營造愛崗敬業、認真負責、精益求精、求實創新等具有工匠精神內涵的文化環境。
參考文獻:
[1]曹煥旭《中國古代生活叢書——中國古代的工匠》
[2]孫晉博 《匠人精神對產品設計教育的啟示》
[3]楊喬雅《大國工匠:尋找中國缺失的工匠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