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亞楠 田凡
[摘 要] 隨著2018年5月中央全面深化改革委員會第二次會議通過的《高等學校所屬企業體制改革的指導意見》的推行,全國開展了轟轟烈烈的校辦企業改革的浪潮。2019年4月1日,遼寧省人民政府辦公廳為了貫徹《國務院辦公廳關于高等學校所屬企業體制改革的指導意見》(國辦發[2018]42號)精神,結合遼寧省實際,制定了《遼寧省高等學校所屬企業體制改革工作方案》。但是對于改制中所涉及的人員安置以及改制后的激勵機制問題,應是學校予以重點考慮的問題。下面以遼寧省某高校校辦企業相關數據為例予以敘述。
[關鍵詞] 校企改制 人員安置 事業編制 激勵機制
中圖分類號:F276.2 文獻標志碼:A
一、高校校辦企業人員的基本特征
高校校辦企業人員相較于社會企業人員,主要具有以下幾方面特征:
(一)高校校辦企業的企業法人一般是帶有學校行政級別的領導干部
由于大學往往將高校企業視為其下屬的一個機構,或者是大學某一學院創辦的企業,企業的法人不是由公司的董事會投票推舉出的,而是經過學校黨委直接任命的,因此校辦企業的行政色彩非常濃重,自主權較差。
(二)高校校辦企業的核心骨干是有高校事業編制的派駐人員
這部分人員最開始成立校辦企業時有可能是兼職的,等到校辦企業發展壯大之后就逐步改為校辦企業的專職人員。
(三)高校校辦企業的合同制人員
這部分人員有高校合同制派駐人員,也有高校校辦企業自己在社會上招聘的合同制人員。主要區別是高校合同制派駐人員往往是因為校辦企業還相當于學校的一個職能部門,招聘人員需要通過學校公開招聘獲得,與學校的人事代理簽訂合同,然后派遣到校辦企業;而高校校辦企業自己在社會上招聘的合同制人員是校辦企業有自主選擇權由自己或者與派遣公司簽訂合約招聘相應崗位的人員。
二、遼寧省某高校校辦企業事業編制員工現狀分析
目前,遼寧省某高校有15家校辦企業,其中全民所有制企業有8家,民辦非企業有2家,集體企業有2家,參股企業有1家。2019年資產清查報告顯示,凈資產 1955.80萬元。校辦企業大多屬于小型微利企業,發展規模小,發展速度緩慢,相應管理制度不健全。截至2019年末,校辦企業在冊職工總計55人,其中事業編制13人,占校企人數的23%,而且事業編制人員大多是由于當時相應國家改革開放增加學校經費開支等歷史原因由學校某個處室或者學院老師最初負責成立并經營而形成的,2012年以后企業就不再招聘新的事業編制人員。在遼寧省某高校校辦企業,他們工資標準醫療、養老、公積金等福利待遇與高校其他人員是相同的,他們同樣可以競聘學校其他部門的管理崗位,公司地位相當于學校的一個處室。
因此,在企業體制改革過程中,必然存在企業人員安置問題,可能存在不能回到原事業單位其他部門工作或者自己的專業技能崗位在原事業單位已呈現冗余等問題;如果關閉校辦企業,還存在人員失業與再就業等問題。所以高校校辦企業在改制過程中,在轉換企業經營機制的同時,要立足于企業今后長遠的發展,充分調動職工的積極性和創造性。根據國辦發[2018]42號的基本原則“保障權益、平穩過渡”,維穩是校辦企業改制的重中之重,因此應妥善處理改制企業的人事關系,采用比較溫和的事業編制員工改制方案。
三、高校校辦企業體制改革人員安置的解決方式
(一)事業編制人員的解決方式
1.對于高校校辦企業中選擇回到高校的事業編制人員,學校應盡可能安排到學校相關崗位,也鼓勵“回流”人員參加校內其他單位的競聘并轉崗。

2.對于高校校辦企業中選擇繼續留在企業的事業編制人員建議對不同階段的事業編制人員有不同的方案。第一種是近五年內退休的事業編制人員,讓時間來自然消化。第二種是非近五年退休的事業編制人員,學??梢员A艟幹?,退休時人事關系回到學校。
3.安置富余人員。對于注銷關閉的校辦企業如果存在事業編制人員,并且實在無法安排到學校相應崗位產生的富余人員的解決方法:(1)與學校協商,可以安排到其他需要人員的校辦企業,盡可能不把富余人員推到社會。(2)允許部分人員休長假,開一部分生活費或部分工資。(3)支持富余人員出校自謀職業,企業辦理停薪留職。
(二)高校合同制派駐人員的解決方式
由于高校合同制派駐人員是當初聘任的員工和學校的人才派遣簽訂的勞動合同,原則上依然屬于學校的人員,可以選擇是回到學校競聘其他部門的崗位,也可以選擇留在企業,對于留在企業的人員,企業要依法依規做好人事勞動關系、黨員組織關系轉移接續等工作。
(三)企業合同制人員的解決方式
企業自主在社會上招聘的人員,原則上在改制過程中不能選擇回到學校,只能留在企業,企業應當按照勞動法的規定與其簽訂勞動合同。對于撤銷關閉的校辦企業合同制人員職工安置,應按照勞動法和國辦發[2018]42號“保障權益、平穩過渡”的基本原則,保障職工的利益,推動改制工作平穩有序地進行。學校在校企改制中發生的職工安置經費可以納入預算,必要時申請財政支持。在改制方案執行中,對職工補償經費發放做到公開、公平、公正、平等,對于特殊困難、殘疾的職工給予一定程度上的特殊補償,并做到建檔立冊,有據可查。
四、高校校辦企業體制改革后事業編制人員的激勵問題
改制后,事業編制人員能否雙向流動及改制后的管理激勵問題,直接影響改制成現代化的企業經營能否長久的持續。因此,必須妥善處理其事業編制人員改制后的管理問題。對于改制后的事業編制人員管理提出以下設想:
1.企業雖然不再招聘編制人員,但是對于與研發相關的崗位,可以鼓勵和積極在學校的教學及科研人員中優先選聘到企業來工作,降低企業在社會上尋找專業人員的成本。高校企業的優勢和特色是人才,高校校辦企業體制改革的目標又是保留與教育和科研有關的企業,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使高校所屬企業真正成為產學研用合作平臺、創新孵化平臺和高新技術成果轉移轉化平臺,校辦企業提供這一事業編制人員流動平臺,能夠讓到企業工作的科研人才無后顧之憂,保證和提高科技型企業在人才流動中的競爭力。
2.加強改制后對企業原事業編制人員的激勵機制。改制后繼續在企業工作的原事業編制人員,要按現代化企業管理激勵制度激勵,包括股權激勵、分紅激勵等激勵制度。但對于原專業技術崗位的事業編制人員在企業的職稱評審不隨意亂評,按照學校的既定審核流程,由學校資產經營管理公司先公平合理的推薦出合適人選,再將這些合適的人選,推薦到學校人事處,再由人事部按照一定的程序與學校其他同一類別的教師一起評選,最后的聘任結果要記入個人檔案中。這樣一來,既能避免學校資產管理公司隨意評聘專業技術人員,又能激勵專業技術人員能夠“不忘初心”的繼續提升技能,最后,這些激勵政策還會體現到退出企業后的檔案工資的差別和職稱等方面的差異上,使這些人的歸屬感更強,提高企業的活力,為企業帶來更大的效益。
改制以后,原則上高校只有下屬一個資產管理全資子公司,所有的校辦企業都要變到資產管理公司名下,但對于經濟效益好、有發展潛力的原校辦企業,今后資產管理公司也往往會采取絕對控股或者相對控股的形式,而這些子公司的主要負責人或者骨干人員一般都是原學校事業編制人員。因此,解決校辦企業體制改革中的事業編制人員的安置問題以及以后的管理問題,決定著校辦企業體制改革后的企業能走多遠。只有妥善解決這一問題,高校校辦企業才能更好更快實行轉型,在國民經濟發展中發揮最大的效用。
參考文獻:
[1]陳其中.高校校辦小微型企業體制改革工作探析[J].經濟師, 2019(9).
[2]王榮.高校校辦企業改制中事業編制人員轉制管理探討[J].行政事業資產與財務,2018(9)
[3]王健.高校校辦企業清理規范過程中的特殊群體安置成本研究——以S大學教學模具廠為例[J].企業改革與管理,201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