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洪起
[摘 要] 緊握“互聯網 +”時代契機,結合電子商務專業人才培養特色,以哈爾濱商業大學的創新創業教育管理模式為例,從建立體系和架構,積極開展第二課堂,鼓勵學生積極參加大學生創新創業活動等方面展開探討,提出“互聯網 +”時代背景下的雙創型電子商務人才培養模式。
[關鍵詞] “互聯網+” 創新創業 電子商務專業 人才培養 管理
中圖分類號:G642 文獻標志碼:A
在“大眾創業,萬眾創新”的發展戰略背景下,各種新業態、新模式不斷涌現,有效激發了社會創造力,推動了國民經濟的迅速發展。作為創新創業群體中的天然優勢持有者,大學生卻在創新創業路上舉步維艱,這與高校的創新創業人才培養機制尚處于摸索階段有關。“互聯網 +”時代的到來,給電子商務專業的大學生提供了一個很好的解決雙創人才培養問題的契機。 我們以“互聯網 +”時代背景下計算機專業雙創人才培養為導向,以提高大學生創新意識和創業能力為目標,來探索建構電子商務專業學生的創新創業教育模式[1]。
一、電子商務專業學生參與創新創業的天然優勢
“互聯網 +”時代的到來為電子商務從業人員帶來了廣闊的創業空間,因此結合“互聯網 +”產業發展需求,電子商務專業創新創業人才的培養應側重電子商務與其他學科之間的技術融合,并利用互聯網環境進行實踐推廣。在“互聯網 +”時代烙印下,電子商務類專業學生憑借專業優勢,更容易參與到創新創業的行動中。因此,電子商務類專業學生的創新創業教育應該受到重視[2]。
二、電子商務類專業學生參與創新創業遇到的問題
我們對哈爾濱商業大學大一到大四年級的各50名學生做了相關走訪調查,從學生創新創業意識、創新創業素養、創新創業行動等三個方面進行了座談、問卷調查等調研活動,結果發現學生在這三個方面都存在不同程度的欠缺。
(一)學生自身的原因
1.學生創新創業意識不強
調查發現,大學生對于“創新創業”這件事的認可度很高,95%的學生“知道且支持”,由于學院地處 IT名城哈爾濱,該地域特有的創新創業氛圍也影響到了大學生, 且擁有許多 IT 從業人員成功轉型創業的典范,因此學生對于創新創業的認可度較高。 但問到是否會參與到與專業相關創新創業活動中時,80%的學生“不愿意”。分析其中原因,主要有兩點:一方面,當前處于創新創業教育的初始階段,同學們的思維方式還停留在專業及學分上,創新創業的目標不清晰;另一方面,一部分教師對于創新創業也沒有理解透徹,未在課程教育過程中滲透創新創業意識教育,還停留在之前的專業知識教育層級[3]。
2.學生缺乏創新創業素養
所謂創新創業素養,有學者認為創新創業人才應具備的核心素養由三個層面構成:一是知識,二是能力,三是思維。在調查中,我們發現電子商務專業學生在專業基礎上比較扎實,但由于專業局限,或者自身缺乏足夠熱情和意愿,對于商業模式、創業計劃書、企業財務和市場前沿等相關知識都較為生疏,這也制約了學生創新創業素養的提升。
3.學生缺乏目標和動力
現階段的大學生普遍存在從眾性學習習慣,思維方式單一,極大限制了創新性思維能力的培養。這也成為實施培養創新創業人才的瓶頸,阻礙著創新創業教育的向前推進。 由于學生缺乏目標和和動力,導致其在創新創業行動上也少有實際進展。
(二)教育培養的滯后問題
現有的實踐性教學環節大部分是對已知領域的知識進行驗證和實驗,很難形成創新創業的能力。此外,實踐教學體系由于相對穩定,對于創新創業課程的吸收還不徹底,流于形式[4]。
三、高等院校“互聯網?+”時代創新創業的可行性分析
在“互聯網 +”時代背景之下,高等院校創業教育活動的開展尤為可行,這種可行性具體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第一,政策層面的可行性分析。 政策的支持是“互聯網 +”創業教育實行的有力保障。 第二,技術層面的可行性分析。從當前來看,高等院校創業教育課程中,主要以創業競賽為主,通過這種方式培養學生的創業能力,提升創業精神,但是并不能夠真正激發學生的創業熱情,且缺乏創業實踐項目和訓練項目。 而在“互聯網+”時代背景之下,這一問題得到了有效的解決。眾創空間有著集成化、網絡化和專業化的優勢,各種形態的眾創空間需要有專業網絡技術的支撐,并且要求學生具備相關的專業知識和技能水平,這樣將會大大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高等院校在開展創業教育的過程中,逐步形成了集約化和專業化的服務系統,能夠在硬件上保障眾創空間的技術需求[5]。第三,經濟層面的可行性分析。高等院校創新創業的建設需要投入大量的資金,在經濟成本方面,高等院校具備了完整的基礎設施和網絡設施,能夠滿足眾創空間的建設需求。在這個過程中,高職院校通過其他形式的融資能夠為創業教育的進行提供更多的資金支持。
四、創新創業教育管理模式探索
(一)構建電子商務專業學生創新創業能力培養體系架構
調整電子商務專業的人才培養方案,在專業課及第二課堂上均要有所體現。 比如,在專業課程中加入創新創業教育內容,同時,設置提升創新創業能力的必修課和選修課。 在這方面,哈爾濱商業大學已做了有益探索,將創新創業教育與專業教學相融合,將創新創業教育滲透到學生發展的每一個環節中,制訂了連續式、遞進式的六年創新創業能力培養體系,時間跨度從大一到畢業后兩年,總共分為四個階段。大一為第一階段,此階段內容為:1.創新創業課程納入人才培養方案;2.加強課堂教學改革、推行過程性評價,制定不同專業的能力達標標準;3.每年實施技能考核,要求人人達標。大二為第二階段,此階段內容為:1.企業提供仿真案例庫;2.研究機構提供科研課題訓練;3.引入導師制,組織參與各類競賽;4.仿真項目的開發訓練。大三為第三階段,此階段內容為:1.通過項目制申請進入產學基地和眾創空間;2.真實項目開發、強化創業管理培訓;3.真實科研項目研究、實現產品應用;4.參加各項創新應用大賽、嘗試初創公司。大四至畢業兩年為第四階段,此階段內容為:1.實習實訓、項目開發和運維鍛煉;2.入駐眾創空間和孵化基地;3.引入創業孵化基金;4.畢業兩年內享受學院相關創業支持政策。
(二)第二課堂助力創新創業人才培養
在第二課堂方面,學院力推“IT 講壇”,要求各位專業課教師就自身研究方向與市場前沿相結合,每人每學期給學生做一場講座,既講專業知識,也講市場風向,對同學們進行創新創業啟蒙。在培養學生創業素質方面,老師需要重點對其社會能力、專業能力進行培養。這就要求在教學中將專業知識的教學和創業過程有機統一起來,利用眾創空間項目開展教學活動,并且要對有創業興趣的學生進行深度的培養。 學校還需要優化課程設置,并強調專業知識在實踐中的應用。
實現學習課堂的轉化
在“互聯網 +”背景之下,創業教育課堂要轉化成創客空間設計的場所。 為此,高職院校應該設置課堂之外以創業為中心的課程,并且通過對各方資源的整合利用,為學生提供更好的創業空間環境,培養學生的協作精神。 作為老師,要重新思考創客課堂,要適應時代發展需求,將課堂變成充滿活力的創客課堂,要讓課堂成為創新創業的空間。 這就要求老師在教學中尋找培育學生的優秀資源, 分享他們的激情,實現發展的理念化。
創業課程一定要將創業者的體驗融入課堂當中,這樣學生們能夠身臨其境地感受創業的魅力,進而找到創客之間的興趣,并將這一興趣和課程內容有機融合在一起,更有利于學習的進行。
五、結語
隨著互聯網時代的全面到來,以創新創業型人才培養模式改革為切入點,建立一套“互聯網 +”時代背景下的雙創型電子商務人才培養模式,對實現電子商務創新創業人才培養的跨越式發展具有重要意義。
參考文獻:
[1]梁華,王莎,唐佳.“互聯網+”背景下創新創業能力培養的電子商務專業課程體系改革與實踐[J].電子商務.2019(10).
[2]劉紅軍,胡發剛,楊亞柳.創新創業能力培養為主導的電子商務專業實踐教學體系的構建[J].鄭州航空工業管理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016(06).
[3]歸偉夏,蔣侃,楊林峰.以學科競賽為引導的電子商務專業學生創新創業能力培養[J].亞太教育.2016(32).
[4]卜瑩雪.創新創業能力培養視角下高校電子商務教學研究[J].教育現代化. 2017(03).
[5] 李春鵬,王茵茵.面向創新創業能力培養的高校電子商務專業實踐教學改革[J].通化師范學院學報.2017(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