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利鋒
檢查泌尿系統疾病的重要診斷依據就是泌尿系統造影。泌尿系統造影是醫師觀察患者泌尿系統功能、診斷泌尿系統疾病的重要手段。現如今診斷泌尿系統疾病的主要診斷依據就是靜脈尿路造影、CT尿路造影等,這些造影檢查方式各有優勢,其相對應用價值較高。
1、泌尿系統梗阻疾病
泌尿系統疾病中的泌尿系統梗阻疾病涉及到多種泌尿系疾病,而導致泌尿系統梗阻疾病發生的因素極多,其常見的患病因素就是患者前列腺肥大、結石等因素,醫師會根據發病的病因性質將泌尿系統梗阻疾病分為動力性梗阻以及機械性梗阻。泌尿系統梗阻疾病的臨床病癥主要為尿頻、血尿或是膿尿等,同時患者還會有全身乏力、貧血以及體重下降等問題,不僅會對患者的身體健康造成影響,同時還會對患者的生活質量造成影響,為此需要利用泌尿系統造影手段來對泌尿系統疾病進行檢查。
2、靜脈尿路造影
2.1 靜脈尿路造影檢查
靜脈尿路造影又被稱為“IVP”主要應用在泌尿系統疾病檢查中,在靜脈尿路造影檢查過程中,雖然操作流程較為簡單,但是耗費的時間相對較長,而且需要腹帶對患者的腹部進行進一步的壓迫,會增加患者檢查過程的疼痛程度,且受到患者肥胖因素、體內腸氣以及積液等多種因素的影響,導致醫師對患者的病變問題不能進行明確性的判斷,進而導致誤診、漏診問題的出現。靜脈尿路造影檢查得到的圖像是二維圖像,由于其X線的密度分辨率相對較低,因此得到的造影成像難以滿足醫師的診斷需求,繼而影響醫師對于泌尿系統疾病的診斷治療。
2.2 靜脈尿路造影在泌尿系統梗阻疾病應用流程
(1)患者需要提前做好腸道準備工作,由于需要拍攝患者的全尿路平片,為此需要患者選取仰臥位進行拍攝。
(2)在患者兩側前上棘相連部分的兩側分別放置棉墊以及壓迫帶。
(3)在二至三分鐘時間內將對比劑碘海醇由患者的靜脈注入,
(4)對腹部壓迫帶進行注氣,保證患者上輸尿管與腎盂盞充分顯露出來。
(5)分別在注射藥物7分鐘、15分鐘以及30分鐘的時間節點對患者的腎區進行拍攝。(注:30分鐘時間節點的拍攝的盂腎盞圖形并不清晰,可延長至60分鐘的時間節點對患者進行重攝)
3、CT尿路造影
3.1 CT尿路造影檢查
CT尿路造影檢查中常用造影檢查手段就是多層螺旋CT尿路造影檢查,又被稱為“MSCT”。CT尿路造影檢查是一種新型的、非損傷型的尿路造影檢查技術,完成一次全尿路掃描檢查僅需6-10秒即可,此外還會對患者的腎臟皮質期以及實質期進行雙期掃描,再加上造影掃描期間并不會受到患者肥胖因素、體內腸氣以及積液等多種因素的影響,因此CT尿路造影檢查具備掃描速度快、掃描范圍廣、不易出現遺漏等特征,同時還可為醫師提供全面、立體的影像學信息,通過為醫師提供較為完整的病灶信息,繼而大大提升醫師診斷泌尿系統疾病的準確性。
多層螺旋CT尿路造影檢查有著更高的密度分辨率、軸向分辨率等優勢,因此能夠幫助醫師更快、更清楚的分辨泌尿系統病變細節,對于靜脈尿路造影圖像中無法發現的小鈣化以及小囊腫等病變位置,多層螺旋CT尿路造影檢查能夠為醫師的定性診斷提供依據。
3.2重建技術
CT尿路造影檢查掃描出的原始數據可借助工作站的處理功能實現圖像重建,CT尿路造影檢查后常用的圖像處理技術就是MPR、MIP、CPR以及VR等造影處理技術。
(1)MPR重建技術可以進行任意方位的平面重建,進而顯示出泌尿系統疾病中的病變位置、病變范圍以及病變大小,進而有效消除解剖結構出現的重疊問題。
(2)CPR重建技術是以矢狀位作為主要參考依據,通過利用鼠標沿尿路形狀劃線,繼而呈現出尿路圖像,該重建技術可以將腎盂以及輸尿管展現在統一平面上,進而顯示出尿路與周邊組織、與淋巴結之間的關聯。
(3)VR重建技術是將所有重建數據以三維圖像形式進行顯示,由于在圖像重建過程中不會大量丟失重建信息,因此重建圖像的立體感極佳,能夠有效展示解剖的形態結構,醫師可根據自己的需求對某一區域進行放大,便于醫師細致觀察患者尿路的走向,幫助醫師確定患者體內的病變位置,讓醫師對患者體內的畸形變化有一個更為直觀的了解。
3.3 CT尿路造影在泌尿系統梗阻疾病應用流程
(1)患者需選擇仰臥位于檢查窗上,在患者足部繃緊的前提下,從患者的腎上緣區域至患者的恥骨聯合下緣區域進行掃描。
(2)螺距:1.375;層厚;10mm;床速:27.5mm/周;球管旋轉速度為0.8s/周。
(3)電流:250mA;電壓:120kV;掃描時間:16s;重建層厚:1.25mm;間隔時間:1mm。
(4)圖像重建后,將重建信息上傳至圖像工作站,選取相應的重建技術進行圖像重建。
4、結語
CT尿路造影檢查對于醫師的尿路疾病診斷更有幫助,可以為醫師的臨床診斷和后續治療提供更為準確、更為直觀的圖像信息,繼而提升意識尿路系統疾病診斷的敏感性。有關研究結果表明CT尿路造影檢查的圖像的直觀性和準確性要優于靜脈尿路造影,為此醫師在進行泌尿系統疾病診斷時可應用CT尿路造影檢查,保證尿路系統疾病的診斷的特異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