葉芝成
摘要:小學四年級,可以說是一個階梯,是學生在接受小學教育當中的一個承上啟下的階段。作文對于四年級學生來說,是既愛有怕,既不陌生又不甚理解。他們一方面已經掌握了一定的詞匯量,從一句話的寫作到片段寫作有一定的練習,但另一方面又缺乏寫作方法的積累。四年級的作文教學是打基礎的階段,如何有效地指導小學生寫好作文,是一個令許多語文老師頭痛的問題,也是一個普遍存在的教學難點。一提到作文,很多學生都會面露難色,有的還叫苦不迭。部分學生甚至想逃避作文。因而,作為指導老師,找準一定的指導切入點就顯得非常重要和必要。為了提升小學四年級語文習作教學指導的有效性,應進一步加強探索和研究。
關鍵詞:小學四年級語文;習作教學;快樂;分享
新課程標準對小學語文四年級的習作要求是:1.能用書面表達自己覺得新奇有趣、印象深刻、最受感動的內容;2.愿意將自己的習作讀給人聽,與他人分享習作的快樂;3.能用簡單的書信、便條進行書面交際;能修改有明顯錯誤的詞句;4.嘗試在習作中運用自己平時積累的語言材料,特別是有新鮮感的詞句。5.學習修改習作中有明顯錯誤的詞句。根據表達的需要,正確使用冒號、引號等標點符號。
一、讓學生“活”在生活中,勤練筆,激發興趣,不拘于形式
給學生一個自由發揮的平臺。 這句話聽起來很奇怪,我們每一個人都活在生活中,但是,我們的學生未必能認識到自己的生活是最好的習作素材來源地不開生活,生活充實到什么程度,才會做成什么文字。所以論到根本,除了不間斷地向著求充實的路走去,更沒有可靠的預備方法?!边@句話深刻地指出了生活對于寫作是多么的重要,老師要引導學生說真話、寫真事,這就需要對學生的學習生活添加“調味劑”讓平淡如水的生活變得“色香味俱全”,讓學生熱愛生活、留心觀察、這樣才能不斷積累生活素材,讓學生寫作文時就有話可說,有材料可寫。比如:把今天發生的某一件事寫下來,把老師表揚我時的心情寫下來等等。生活當中練筆的題材數不勝數。在練筆中培養寫作興趣,在短文中積累寫作經驗。只要開動思維的機器,運用廣博的社會資源,循循善誘,由淺入深。用一些學生喜聞樂見的鮮活的人物和真實的事件來提起學生的創作激情。鼓勵學生自主表達現實生活和自然環境中的人和事,尤其是學生自己身邊的、自己參與的事。以真實生活為寫作背景。只有這樣,學生的話匣子才會被打開,他們才有話可說。如其要求學生寫命題為《未來的地球》的文章,到不如讓他們寫一篇《我的同學xxx》。后者更貼近現實生活,學生更有發言權。《未來的地球》對四年級學生來說,他們還沒有達到相對的洞察力和感知力,也無法用他們稚嫩思維去預見地球將來會怎么樣,他們在這方面的知識,僅局限于平時在電影里或電視中略知的一些科幻概念。學生的想象力和思維空間受到了一定的局限。那么,這篇文章里就可能不會出現什么生動畫面和感人的場景。而《我的同學xxx》這一題材,學生要說的和想說的話就多了,也許他們從一年級一直同學到四年級,他們之間總會有很多這樣或那樣的故事。這是他們真實生活的還原。那么,他們創作的素材和資料就會更加豐富多彩。 生活,是永不枯竭的創作源泉。只有反映真實的生活,才能表達他們最真實的情感,才能體現出他們的童真、童趣。多引導學生從生活中捕捉感人的場景,積累和提煉豐富的生活素材。使學生懂得作文就是生活,就是用筆墨來描寫你、我、他的故事,來描繪美麗的大自然和我們的幸福生活。倡導學生善于從生活中去發現、去挖掘第一手資料,做一定的編輯和整合。從而豐富了學生內心的體驗,同時又提高了他們的認知能力,使他們的想象力和創造力能得到進一步升華。不拘一格。老師不要把自己的想法強加于學生,不要強求學生按照老師設計的線路來寫作,給學生一個自由想象的空間,給學生一個自主發揮的平臺。以此來激活學生的創作靈感和寫作興趣。
二、“擁抱”大自然
大自然是人類的老師,我們人類絕大多數的啟示都來源于大自然這位“導師”,學生以四年級的認知水平正是認知世界的最佳時期,讓學生充分接觸自然是最好的身心成長方式。讓他們置身于大自然中去玩賞,在玩賞中觀察,從中獲得感性真知,從而他們會寫出你意想不到的東西。很多同學在一開始的口語交際中委屈地說:“老師,我沒有什么發現?!闭f完這話,學生也難過,老師也難過,但是,這不是學生的錯,我們應該在平時弓導學生走進大自然,走進自己的生活,悉心觀察。于是,我周末給學生布置的作業就有一項:到大自然中、小區里去觀察一項你感興趣的東西。周一的交流出人意料:有的同學看到了螞蟻找食物、搬食物,有的同學看到了樹葉漸漸變色的過程,有的同學看到了向日葵的成長大自然的風起云涌、變化多端不僅僅是美麗的,更帶給同學們很多觀察的契機和思考的啟示,指導學生多多擁抱大自然,不僅僅是為了寫作,更是為了讓他們擁有快樂、探索、思考的心。
三、在書籍的海洋里徜徉
“問渠哪得清如許,為有源頭活水來”,想要幫助學生寫好習作,我們必須幫助學生多找些“源頭”。我們的學生只是一個十歲的孩子,想要從他們的筆下時時“妙筆生花”是不可能的,“巧婦難為無米之炊”呢,所以,我們必須為學生找到可以做“炊”的“米”,其中《書海拾貝》作業就是一項非常好的積累方法,讓學生把自己讀書時的好詞、佳句摘錄下來,并且指出它們好在哪里,慢慢培養學生判斷的標準,學生就可以在這個積累過程中慢慢成長。
除此之外,四年級的學生還要養成每天讀書的好習慣,閱讀讓開闊視野,讓學生開拓心智,讓學生放飛思想,現在,我們班很多同學手頭都會有一本課外書,他們可以在非午休的時間里讀會書,也有很多課間十分鐘都手不釋卷,為此還常常遭到老師的“驅趕”“到教室外休息一會去?!北M管如此,我卻能掂量出書籍在學生心中的位置和它們帶給學生的精神財富。只有不斷地充電,學生的作文才不會成為無源之水,無本之木。
四、文章豈厭千回改,精雕細琢石成金, 巧妙地構思,精辟的語言,干練的文筆,緊湊的結構,是小學生作文練習的幾大要素。
然而,學生終歸是學生。因此,老師不能以學者的眼光來審視學生的作品,也不能以欣賞作家文章的角度來權衡學生作品。小學生作文可以說只是粗制品,還需要進一步的深加工和精提煉。文章的增、減、刪、接就好比電影的后期制作,只有通過去偽存真,層層篩選,方能把最精華的一面展示出來。老師必須督導學生把自己的作品多讀多誦,書讀百遍,其義自見,在讀誦中修改,在修改中讀誦。讓學生在文章修改當中鍛煉文字的編輯和再處理的能力。除去添油加醋的,刪減無病呻吟的,寧缺毋濫。但求作品短小而精干,不求文章侃侃而沉長。
習作教學不是件容易的事,教師必須在教學理論中不斷探索,在教學實踐中獲得啟發,不斷總結經驗,經常對癥下藥,方能于學生有所裨益。作文寫作是一個循序漸進的過程,從字、詞、句,到段、篇、章,看似難,其實只要掌握了寫作的技巧,? 那么寫作就是學生最自由的樂土,? 他們可以在這片土地上任意翱翔,所以不要讓作文成為學生的負擔,而應該是一種最快樂的分享。
參考文獻:
[1]畢學菖.淺談如何提升小學四年級語文習作教學的有效性{G}.教育學課.小學,2017.
[2]趙寒.因材施教在小學習作教學中的合理運用{D}.曲阜師范大學,2016.
[3]李政,吳玉如.語文教學改革指導綱要{M}福建教育出版社,2016:268.2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