顧丹丹
摘要:隨著新課標的深入改革,課堂教學的要求也在不斷提高,教師在面對即將升學的初三學生時,如何在有限的課堂時間來教會學生知識,教師肩上的壓力略顯沉重,因此,本文作者結合多年實踐教學經驗對如何提高初三化學課堂教學的有效性展開研究分析。
關鍵詞:初三化學;課堂教學;有效性;教學觀念;學習興趣;教學手法
當前課堂教學中還存在課堂效率低下、教學要求不達標的現象,“老師很辛苦,學生很痛苦”等教學詬病讓人議論紛紛,因此,如何提高化學課堂的教學有效性,讓學生充分得到知識所帶來的滿足感和愉悅感,這是教師所值得深思的問題,以下是作者從轉變教學觀念、激發學習興趣和創新教學手法三個方面,對初三化學課堂教學有效性的探究。
一、轉變教學觀念,樹立以生為本教學理念
新課標強調:學生是學習的主體,教師從中扮演引導者、參與者和合作者的身份。目前,大部分地區的化學課堂上還存在著教師站在臺上“侃侃而談”,學生在臺下“昏昏欲睡”的現象,因為化學知識本就枯燥乏味,再加上課堂環境沉悶,學生的學習興趣提不起來,最終導致教學效果不如人意。因此,在教師教學活動的開展中,拋棄舊觀念,轉變新觀念,以學生為主導,運用特色教學,來引導學生參與到化學課堂的教學活動中,提高學習質量。
例如:在“走進化學世界”這一章節中,在課堂教學開始時,我用裝有稀鹽酸的試管滴入AgNO3溶液中,給學生表演一個魔術“清水變牛奶”,在同學們驚訝的目光中,果然一杯清水變成了牛奶,有些學生還嘀咕好不好喝,我告訴學生:這個是不能喝的喲。接下來,我拿出另外兩種無色的液體,讓大家猜猜接下來會發生什么呢,同學們各抒己見,討論不斷,有的說變果汁、有的說變可樂等等,這時我將NaOH溶液滴入盛有無色酚酞的燒杯中,在同學們期待的眼光中,液體逐漸變為紅色,同學們表示疑惑,我對此不做講解,繼續下一個“果凍魔術”,將CuSO4溶液倒入NaOH溶液中,清慮掉上層液體,將藍色沉淀物倒入小方塊盒中,我說:“同學們,這就是我們的小果凍!也不能吃喲!”同學們發現這些有趣的化學現象,積極的打開書本,向從課文中找到答案,此時,我可以引導學生去學習本章節的教學內容。通過有趣的化學實驗展示,引導學生以解決問題的態度去學習化學、了解化學,從而達到有效教學目的。
二、緊密聯系實際,引導學生激發學習興趣
化學作為一門自然學科,與人們的生活息息相關,因此,教師在教學活動開展中要多注意從學生已有的生活經驗出發,讓他們在熟悉的生活情境中感受化學的重要性,逐步運用化學的知識去分析和解決一些實際生活中的簡單問題。
例如:在“化學是一門以實驗為基礎的學科”的教學中,我組織學生對蠟燭及其燃燒進行研究。蠟燭作為日常家中必備的一個照明工具,學生對其不太陌生,有些學生對這節課的內容不太感興趣,發現這一問題,我在教學開始時拿出一支蠟燭,點燃使其充分燃燒,學生對老師的做法不太理解,都仔細觀察老師的動作,隨后我將蠟燭吹滅,熄滅后的蠟燭隨即冒出一縷白煙,我向學生提出問題:熄滅蠟燭時,試用火柴點燃這縷白煙,你們說會發生什么現象?學生回答各不相同,有的說沒什么反應,有的說可以點燃蠟燭,有的說可以閃爍一下火光等等奇思妙想的答案,教師在學生回答完畢后,進行實驗點燃這縷白煙,在學生期待的目光下,火柴通過這縷白煙點燃了熄滅后的蠟燭,同學們紛紛表示驚奇,我此刻告訴大家,可以從手中的教材中尋找答案,同學們帶著濃厚的求知態度去學習接下來的課程。通過身邊簡單的蠟燭燃燒,激發學生學習化學的興趣,從而達到有效課堂教學的效果。
三、創新教學模式,培養學生思維創造能力
化學是一門多樣性的學科,它不僅包含豐富的理論知識,還要掌握實驗的操作重點,因此,有效的課堂教學,不僅讓學生在知識獲得的同時,還要有實踐操作的過程,從而達到學生全面素質的整體提高。
例如:在“質量守恒定律”的教學中,為了讓學生更好的去理解定律的含義,我在教學活動中可將演示實驗調整為邊講邊實驗的形式,幫助學生進一步掌握操作要點。在實驗開始前,我向學生提出問題,引發學生對化學的思考:“我們所學的這知識中反應物和生成物質量之間是否存在聯系?實驗的前后雙方的總質量有無變化?如果有沉淀物的生成,那么生成物的總質量會不會比反應物的總質量多呢?”讓學生展開討論,并談個人的看法,使問題完全集中于實驗前后的總質量是否變化上,并讓學生預測可能產生的結果,調動學生學習積極性,然后分組進行實驗。通過實驗前明確問題導向,學生的實驗就容易成功,也有利于學生對這一章節知識點的把握和培養學生思維創造的能力。
總而言之,一節有效的化學課堂教學,不僅滿足了教學課程的要求,還有利于學生高效理解和對化學知識應用的能力。因此,在課堂教學活動中,教師要轉變教學理念,創新教學方式,充分調動學生學習積極性,培養和提升學生的創新思維能力,同時,課堂教學的不斷革新也離不開廣大教師積累的實踐經驗,讓我們在今后的教改之路上奮勇前進。
參考文獻:
[1]郭盛敏. 初中化學實驗有效教學策略的研究[D]. 蘇州大學, 2011.
[2]王海光. 初三化學課堂教學的有效性探索[J]. 學周刊, 2013(13):56-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