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語文素養”囊括人文性與工具性統一的豐富內涵,而為語文教育的核心旨歸,亦是語文區別于其余學科的顯著特征。在對此的漸趨明晰基礎上,語文教學則跳脫獨立文本授課的藩籬,轉向人文素養培育潛力更大的大單元主主題化教學,而大單元備課亦便由其前提地位而首先成為學科教研的重點。本文便就此“初中語文大單元備課思路”的話題做出分列:整體感知、部分體驗、整體感悟此大環節的闡述。
關鍵詞:初中語文;大單元備課;思路
單元整組教學打破了傳統文本各自獨立的慣性教學模式與局限,而真正注意并重視到教材文本單元化分割的依據及功用,即:促進學生對文本的聯系、思維的擴展與對單元多文本共同反映人文性、工具性主題的理解;除此,其亦作為一種新興的語文教學模式詮釋著語文教學的多重可能性與開放性。在此單元整組教學的可行性理論奠基之下,首需著手進行的單元備課活動則可按照教、學的一般邏輯和思路,分為整體感知、部分體驗與整體感悟此三個環節,并分別以:明確學習目標、奠定目標基礎、實現學習目標的形式最終完成需得預期完成的課程“使命”。
1.整體感知——單元導語與文本初讀,明確學習目標
凡事“預則立,不預則廢”,即學生在文本閱讀解析之前,需得要明晰將要學習內容與所需要達到的目標,其才可有條理、有方向性地進行學習,而此亦便是大單元備課“整體感知”此第一環節的主要內容指向與設立緣由。在此之下,單元導語對本單元文本在內容與形式此兩方面共性的概括呈現與學習目標的簡述,則使其足夠具有除學生實際的文本初讀之外的、作為“整體感知”的主要渠道的資本。
例如:在包括《阿長與<山海經>;》、《老王》、《臺階》、《賣油翁》此四篇課文在內的單元整組閱讀教學備課中,我則將此環節在“明確學習內容與目標”此目標之下的行進思路設置為兩個前后銜接的部分:第一:單元導語閱讀,以初步感知本單元學習內容及目標,如“本單元的課文都是關于平凡但向善、務實、求美的‘小人物’的故事”、“從標題、詳略安排、角度選擇等方面把握文章重點;從開頭、結尾、文中的反復及特別之處發現關鍵語句,感受文章意蘊”等。第二:單元內文本初讀,提出并明確本單元學習的主題、內容及目標。如:“小人物”:保姆阿長、送水拉車的老王與一生致力于修建高臺階的父親等;感受文本中小人物之“美”、學會表現人物的方法、領會文本在語言及人物刻畫中滲透出的愛的博大。如此,同學們則能夠在明晰學習內容,明確學習目標的基礎上,再進行高效的部分體驗。
2.部分體驗——按一定次序文本解讀,奠定目標基礎
繼單元學習目標設定之后,則應是對在此目標之下文本解讀的環節。為更突出單元整組教學與傳統文本獨立教學的區別性,同時更好地實現學習目標、促進學生包括人文性和工具性統一內豐富內涵在內的語文素養,則應按一定次序將文本探討對象分列幾個維度,進行維度之間的串聯式、對比式解讀,以奠定學習目標實現基礎。
例如:在上述包括《老王》等文的單元備課中,繼上述整體感知環節之后,沿著“部分體驗”的路徑,我則將此處的教學思路設計為:人物故事梗概、人物良好品性總結、作者對人物的情感、人物描寫和表現手法此四個維度,同學們則按此維度將四篇文本的對應處進行填充,并進行比較而發現每個人物在每一維度處的共性,在“人物描寫和表現手法”維度中,由阿長、老王、父親、賣油翁的形象對比總結得出“語言、神態、動作描寫;形象刻畫”等的結論,這皆為之后的單元整體感悟環節奠定了堅實的文本認知與情感基礎。
3.整體感悟——圍繞主題的文本總結,實現學習目標
在按照上述形式的部分體驗之后,便應是立足于單元主題進行的文本總結、整體感悟,以實現學習目標的環節。在對此環節的教學思路設計中,教師應秉持開放化的原則,即不以教材、教輔既定的單元主題為局限,對學生的感悟方向進行刻意引導,而應給予其充分自主、個性的感悟生發空間,促成多樣化、個性化的思維面貌。
例如:在上述“部分體驗”的環節結束之后,我則設計了一個讓學生結合自身在此環節內的文本理解與情感激蕩,圍繞本單元“小人物”的主題,進行各自關于此主題的自由化感悟表達。此“自由化”權限的給予則可使學生真正回歸至自我的內心,生發多樣的結論。在此,我則會預設出幾種可能的結論并做出預先補充:以“愛”為中心,詮釋小人物仁愛的內心;以“善”為中心,詮釋小人物質樸向善的品質;以“窮富”為中心,詮釋窮之失、之得與富之失、之得......如此,則會最大限度地保障課堂教學效率、提升教學質量,同時“遵學生之所愿”的方式能夠真正使學生的個性化文本解讀與思維能力得到切實的鍛煉。
總之,囊括多篇文本的大單元備課與實際教學作為一種新型的教學模式還尚處于幼稚的階段而更需慢節奏的探索、完善與深化。因此,備課需細、亦需精,以在備課時同步提升教師的思維認知能力、拓展思維認知面,而能夠更利于對學生有效的引導。
參考文獻
[1]馬穎穎. 新課程標準下初中語文單元教學思考與實踐[D].魯東大學,2017.
[2]魏小敏. 初中語文主題單元教學研究[D].新疆師范大學,2017.
作者簡介:高靜, 1980.8,女,四川雙流,四川省雙流中學協和實驗初級中學,中學一級教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