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兆光
摘 要:新課標提出,小學教學要轉變傳統的教學方式,以學生發展為本,全面培養學生素質。新課標下,小學數學課堂教學要以秉持學生發展為本的教學理念,尊重學生個體,提高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培養學生數學素質,提高數學教學質量。本文就如何以學生發展為本,提高小學數學課堂教學有效性提出幾點意見,希望有助于小學數學教學教學的開展。
關鍵詞:小學數學;課堂教學;全面發展;有效策略
小學數學教學應當把握“以每一個學生的發展為本,以每一個學生的發展為主,以每一個學生的發展為中心”的新課標教學理念,在教學中,將數學教學真正與學生的發展結合起來,在愉悅的課堂教學中實現學生的發展。為此,小學數學教師應當保證小學數學課堂教學質量,創造良好的教學氛圍。
小學數學課堂教學現狀
受傳統教學模式的影響,小學數學課堂教學中存在著一些問題。由于小學生處在一個身心發展不夠成熟的年紀,小學生抽象思維能力不足、邏輯思維能力欠缺。面對枯燥、抽象的數學知識,一些教師僅僅進行直陳式的講解,不采取適合學生實際的豐富多樣的教學方法和教學手段,學生在理解上就會感到吃力,從而就會轉移注意力,影響學生學習發展,影響了數學教學質量。另一方面,小學數學課堂不同于其他階段的數學教學,過度凸顯數學學科的嚴謹性反而會打擊了學生學習數學的興趣,在小學數學教學中,教師忽視了數學課堂氛圍的營造,就會導致數學課堂死氣沉沉,學生沒有學習的積極性,注意力也會被轉移。
提高小學數學課堂教學有效性的策略
以學生為學習主體,增強小組合作
在小學數學課堂教學中,教師要秉持以學生發展為主的教學觀念,首先要充分認識到,學生是學習的主體,是數學學習這個過程中的真正“主人翁”。為了讓學生更多地參與到數學課堂中,教師應當在教學設計中采取合作教學的教學方式,鼓勵開展小組合作。教師在小學數學課堂教學中,應當讓學生學會自主思考、敢于質疑,為此,教師應當設計合理的問題,組織小組討論交流,通過討論,交流思想,打開學生思路,培養學生的思維能力。例如,在學習《角的初步認識》這一課中,我帶來了教學用的多面體石膏模具,讓每一個小組領取一個模具,合作討論從這個多面體中能發現多少個角,分別都是什么樣子的角,學生通過觀摩這個多面體,尋找不同的角,再吸取其他同學的想法,完善自己的結果,最終對角有了清晰的認識。我則根據學生的結果進行反饋評價。教師在反饋評價中一定要注意,每一個孩子都是一個獨立的個體,要尊重個體,尊重每一個學生的想法,不要把自己的想法強加給學生,也要照顧學生的自尊和自信心,避免學生被挫折打敗,喪失學習的興趣。
鼓勵數學實踐,豐富數學課堂教學內容
在小學數學課堂教學中,教師既要善于利用生活中的教學材料,讓學生將數學與生活實際相結合,使學生參與到數學知識的實際運用中,也要善于多媒體手段,將小學數學知識以更加容易理解的方式向學生傳達出來。例如,我在帶領學生學習完年、月、日的基本知識后,為了把數學問題走向生活,讓學生把這些知識和我們日常生活結合起來,我組織學生們開展做日歷的實踐活動。面對一群知識掌握可能還不夠運用自如,動手能力還有不足的小孩子,我果斷選擇了以多媒體展示代替教師口頭示范講解的過程。我將做日歷的重要要點做成圖片,在多媒體上向同學們展示出來,讓同學們更容易搞懂這個流程。之后,我還向同學們展示了一些精美的日歷圖片,鼓勵同學們想出創意,做出創新,讓這個數學實踐更有趣味性。
情景教學,優化小學數學課堂教學
小學數學課堂教學中,教師要善于營造學生熟悉的生活情境,通過情景教學活躍課堂氣氛。在情景教學中,教師根據學生了解、熟悉的生活情景、生活細節設置教學過程,學生在這個學習過程中,不僅能夠更加容易地理解數學教學重難點,也能夠學會對數學知識的實際應用。例如,在《時間的計算》這一課的教學中,教師為了讓學生對時、分、秒之間的運算有一個更加深入的把握,讓枯燥的數學知識變得生動活潑起來,教師可以根據情景教學法,結合多媒體等教學工具,設置了時間有關的常見的生活情景,讓學生自由運算、討論:假如你早上六點起床,八點七點半到學校,你還有多長的時間吃早餐?你八點上課,十一點下課,中午吃午飯、休息,直到下午兩點上課,四點放學回家,那么你上午上課、下午上課分別占用了多長時間?中午休息了多長時間?以學生一天的生活日常為例,學生能夠從內心感到熟悉,對將要解決的問題也能夠有所把握。最重要的是,學生在熟悉的氛圍里就會增強師生、學生彼此之間的交流和討論,使課堂氣氛更加活躍,能夠鼓勵保證每一個學生參與到課堂中來。
總之,在小學數學課堂教學中,要堅持以學生發展為主的教學理念,提高數學教學的有效性,教師應當從多個方面考慮采取多樣的適合學生發展的教學方法,創造和諧數學課堂。
參考文獻:
肖川.新課程與學習方式變革.
朱慕菊.走進新課程——與課程實施者對話.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03.1.
曹利群.談談小學數學教學中的自評與互評,2010-07-14.
賈正坤.如何上好小學數學課,2010-10-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