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麗萍
摘 要:隨著初中九年級化學教學教學要求的不斷提高,研究其相應教學方法凸顯出重要意義。。化學課要盡力創設好的環境,要利用學生剛接觸新課程,內心充滿好奇的心理,充分利用化學課本身具有的特點,給學生營造出一種充滿神奇色彩的教學氛圍,激發起學生學習化學的興趣,對于九年級化學教學,很多老師提出了一些很好的觀點,在借鑒前輩寶貴經驗的基礎上,我根據自己14年的教學,總結了一些教學方法。下面我就自己在初中化學教學中使用的一些方法及效果和大家分享。
關鍵詞:新課改 化學 教學
一、教學模式的設計與創新
(1)以實踐教學為主,理論教學為輔,能做實驗的盡量做實驗,在做演示實驗時,不但讓學生仔細觀察現象,自己總結結論,我還會提出一些該知識點引申的題型。例如,在將第一單元課題一物質的變化和性質的課題中,做第四個演示實驗時,課本上是將產生的氣體通入到一支裝有澄清石灰水的試管中,我做的時候,會在旁邊再放一支裝有澄清石灰水的試管而不通入氣體,讓學生思考,多加上的試管有什么用。通過引導,學生就知道其作用是對比。像這樣每一次做實驗都引導學生探究,不但激發了學生的學習興趣,還對后面學生開始做探究題幫助非常大。
(2)利用多種途徑,創造學習條件,增強教學效果。充分利用現代化教育手段、多媒體技術及校園網資源,極大地促進了教學效果的提高。
(3)總結教學經驗,在備課前把這節課要講的知識以及練習都先做一遍,做到心中有數,這樣有些高頻考點可以插在課堂上講解,這樣一來,學生做練習時就會發現,只要上課認真聽講,化學就能學好,上課效率更高。
二、多種教學方法的運用
(1)講授法:當前九年級化學,有些微觀理論比較抽象理解起來有一定的難度,而且沒有實驗,這樣的課題,我們就要利用多媒體,利用微觀模擬動畫,調動學生的積極性,使學生加深理解,從而掌握。
(2)第二課堂教學:作為課堂輔助的教學,要求學生先預習,教師充分利用網絡資源提前做好微課,逐步培養學生自主學習的學習習慣。
(3)教練結合教學:提倡采用“邊講邊實驗法”及“對比遷移法”進行元素化合物知識的教學。在教學中教師盡可能把一些實驗引入課堂中,采用“邊講邊實驗法”進行元素化合物知識的教學。這種方法是教師在傳授某種物質的性質時都要盡可能多地讓學生接觸實物,教師演示實驗時,要求學生注意觀察,提出問題,啟發學生自覺觀察的積極性,并要求觀察時認真細致,逐步培養觀察能力。有條件的要在演示實驗后,再讓學生親自做一遍實驗。例如在“氧氣的性質”的教學中,教師做好C,S,P和Fe在氧氣中燃燒的實驗,是學生認識氧氣化學性質的關鍵。當教師演示實驗后,可讓學生把學生實驗“氧氣的性質”放在課堂上做,以增強感性認識。當學生逐步掌握了一定的元素化合物知識以后,教師可用“對比遷移法”引導學生理解元素化合物知識的內在聯系,理解元素化合物的性質、制法和用途間的聯系。
(4)錯誤提示教學:在講到學生經常犯的錯誤時,把以往學生作業中同類錯誤展示給大家,做出提示,這樣就要求教師不斷累積教學經驗和教學知識。
(5)“講練結合法”進行化學用語、化學計算等的教學。
化學用語是學生學習化學的重要工具。化學用語和化學計算是初中的難點,教材在編排上注重難點的分散。因此對這些難點的教學適宜采用分散教學,宜采用教師精講、學生勤練的“講練結合法”,這種教學法避免教師“滿堂灌”的“注入式”教學,強調以教師為主導,學生為主體的雙邊教學活動。在化學用語的教學中,教師精講,提出練習任務,說明練習的目的和要求,并經常地讓學生寫每一個元素符號或化學方程式時要會聯想相應的實物和化學反應現象。在化學計算的教學中,教師要講明練習的方法并作出必要的示范,由學生獨立練習,教師進行分別輔導,練習之后學生相互交流或討論,相互啟發,相互學習,共同提高。最后教師要在檢查練習的基礎上進行分析糾正和講解。另外化學計算的練習還要目的明確,題目由淺入深,由單一到綜合,使學生的基礎知識得到鞏固,技能逐步完善。
(6)靈活處理“家庭小實驗”和“選做實驗”、“常識性介紹”和“選學內容”等內容。
由于學校及家庭的實際條件限制,使一些“家庭小實驗”學生在家做時會產生困難。在教學中應根據實際情況靈活處理,采取課內、學生與家庭相結合的方法,克服了困難,充分發揮“家庭小實驗”及“選做實驗”的優勢,又發揮了學生的獨立性和創造性。
新教材編入的“常識性介紹”及“選學”內容,語言敘述豐富有趣,學生愿讀、易懂,且常常以形象逼真科學的圖表描繪。這些內容可激發學生的興趣,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又可豐富學生的知識。如果把這些內容同以往教學一樣放在課堂上由教師講,既造成教學課時上的緊張,又發揮不了教材特點,因此,在教學上也要靈活處理,采用詳講與學生自學,課內課外相結合的方法,既能解決課時緊張的矛盾,又能培養學生的自學能力。
(7)創設問題載體,樹立情景意識。
良好的問題情景容易喚起學生的探究欲望和探究興趣,以問題為載體創設學習興趣,點燃學生思維的激情,是探究活動是否成功的先決條件.問題可以直接提出,可以由展示一個案例,創設一種情景或介紹某些背景引出。
案例一:在學習《分子是不斷運動的》時,上課之前,我用沾酒精的棉花在黑板上寫上“分子”兩個字,很快“分子”變淡了,最后“分子”消失了,我抓住時機問學生:同學們為什么“分子”逐漸消失?學生一臉的茫然.接著在投影儀上演示一個有趣的實驗,如右圖.現象:幾分鐘后,小燒杯A中的溶液漸漸變為紅色.在學生情緒高漲時,我提出:是什么使小燒杯A中的溶液變為紅色?學生討論后認為有三種情況:①蒸餾水使酚酞溶液變紅,②大燒杯上有物質使酚酞溶液變紅,③B中物質揮發出一種看不見的微粒運動到小燒杯A中,使酚酞溶液變紅.那么請利用桌上的儀器來證明你的猜想吧.學生們爭相動手,基本上都能得出正確結論.進一步明確了分子是不斷運動的。
案例二:在學習《奇妙的二氧化碳》時,我是通過一個故事引出:在一個山谷中,有一個獵人帶著一頭狗走進一個山洞,走到一半時,狗出現抽搐后,慢慢地死亡.而獵人卻沒事,這是為什么?學生的興趣空前高漲,有的說是因為山洞中沒有氧氣,有的說是因為山洞中有毒氣.有的說是山洞中有一種不能使人呼吸的氣體,并且要沉在下層,因為狗比人更矮.有的說山洞中有二氧化碳等等.那我又問:如果是沒有氧氣或是毒氣,那人為什么沒事?如何證明二氧化碳的密度比空氣重?有的學生說用稱的方法,在托盤天平上放兩個大小相同的燒杯,天平調節平衡后,往其中的一個燒杯中倒入二氧化碳,看天平的指針向哪一方偏轉.有的學生說用點燃高度不同的兩根蠟燭來證明,往高度不同的點燃的兩根蠟燭中倒入二氧化碳看哪一根蠟燭先熄滅.有的學生說往一根點燃蠟燭的小燒杯里倒入二氧化碳,如果蠟燭會熄滅,說明二氧化碳可以向液體一樣從一個容器倒入另一個容器,說明二氧化碳的密度比空氣大。
結束語
總之,對于教師而言,要打造想有效的教學課堂,結合初中教材內容和學生的特點,有靈活綜合使用的多種教學方法,借助相應的輔助手段,使學生在能在課堂上學得好,學得快,學的有樂趣。
參考文獻:
[1]劉萬壽.關于新形勢下九年級化學教學策略探究[J].學周刊,2018(20):46-47.
[2]李長茍.九年級化學教學中存在的常見問題及對策[J].江西教育,2017(21):30-31.
[3]陸祖新.新課改背景下的學校教育管理方法略談[J].中國校外教育,2019(22):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