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艾蔓
摘 要:儀式是將具有象征意義的傳統文化集中起來,形成一種程序或者安排。學校德育活動的儀式感是學生在參與過程中產生的內心真實的感受。學校德育活動的儀式感不僅具有道德的崇圣性,還會激發學生的道德情感意志、強化與確認學生的主體性,對學生進行行為指導等教化功能,是實現學生德智體美綜合素養提高的有效途徑。基于此,本文對學校德育活動的儀式感及其限度進行探究。
關鍵詞:學校德育活動;儀式感;限度;探究
促進學生的道德素養的提升是學校教育的關鍵。在學校期間,對學生開展豐富多樣的教學活動,是提升學生德育目的有效途徑。為提升學校德育活動的時效性,學校和老師必須認識到德育的重要性,并且要加強學生德育活動的儀式感。
隨著教育改革的不斷深入,許多學校已經逐漸認識到對學生道德教育的重要性。很多教育家共同發聲:學生不僅是只具備一定知識的“機器”,而是要培養德才兼備,擁有高尚的靈魂、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和世界觀,擁有強烈的責任感和使命感的高素質人才。由此,我們可以看出學校對人才的培養是向著能力、知識、德育的方向展開。
一、儀式感的內涵
儀式感就是學生在儀式過程中產生的內心最真實的感受。儀式往往是由傳統習慣延續而來,具有表演性、象征性、文化性等,并且通過一定的途徑使人們相互理解,并被人們所接受,比如:轉喻方式、隱喻方式等[1]。儀式感通過學生參與其中,使得學生在這個過程中,逐漸對儀式的象征意義以及符號的領悟,而產生的一種對價值觀念和文化寓意的特殊心情。
這種隨著儀式而來的感覺,是參與精力、努力和心思的融合,讓人感覺擁有儀式感的那一刻,有著很特別的心情。這種心情會激發參與者的道德情懷使得人們愿意用莊嚴神圣的行為對待生活、對待學習。
二、儀式感對學生的教化功能
(一)實現學生的道德自覺
道德的主體是人,人只有對自己的行為負責,才能在自主行動過程中體會到滿滿的儀式感,并且發展成為更本真的人。人的主體性的彰顯和道德自律,表明了人具有承擔道德責任和履行道德義務的能力。要注意的是,這種主體性不僅不需要自我約束,而且不用外界力量的干預。外界力量的干預明顯是對道德的違背,自我約束顯然也不是真正的道德行為。
比如,在上課前,學生可以用鼓掌等方式來歡迎老師進入教室,在老師講課前,學生可以給老師鞠躬,并說聲“老師好”,這種儀式會使老師感覺到課堂氣氛的濃厚,同時也會體會到自己的學生很懂禮貌,很尊重老師,自身就會充滿很強的自豪感。這種問候的儀式能促進師生的關系,構建和諧的師生關系。這種儀式也會使學生進入課堂的氛圍當中,在師生輕松愉悅的互動環境下展開學習。所謂親其師,信其道。
(二)提高師生文化素質
立德樹人,道德行為是學生的內在品質,需要在實踐行動中得到證實。加強道德修養,能促進文化修養。提高道德思想的認識和堅定,具備良好的道德修養才能運用知識造福社會。子曰:“有才無德,小人也;有德無才,君子也;然德才皆具者,圣人也。”。這就要求學生不僅有具備踐行道德的意識,還要知道怎樣進行道德實踐。很多學生沒有道德行為,并不是因為他沒有足夠的情意,而是對道德實踐的方法認識存在不足。對于較低年級的學生來說,這種道德行為行動起來更加困難。學生要學習科學知識,也要學習人文知識。無論道德知識多么熟知,沒有進行實踐的洗禮,就無法真正感受到儀式感,更談不上將自己的行動轉化為德行。
為提高學生的文化素養,營造書香校園,讓學生享受閱讀的快樂并陶冶情操,尊重人類精神文明創作和保護知識產權。學校在世界讀書日組織學生捐書,將捐來的書分類整理,可以通過愛心團隊送給貧困山區的孩子,也可以將同學們捐來的書放在班里圖書角,供同學們相互之間閱讀。在學校組織的捐書活動中,學生體驗了快樂閱讀,閱讀分享。這種閱讀傳遞的儀式引導學生以書為友,養成自主讀書的好習慣。學生通過參加健康有益的文化活動,在儀式過程中自主進行復制、內化這些好的德行。此外,儀式是一種群體活動,對學生的行為有一定的參照和修正,對提高學生的德育更加有利[2]。
(三)弘揚傳統美德
中華名族有許多優良傳統。學生應獲得中華傳統文化,家國情懷教育,繼承并發展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和民族精神。我們有許多傳統節日,有著傳統儀式。這些傳統儀式保留了民族發展的記憶,并通過這種儀式去傳承。在一些傳統節日上,比如:母親節、父親節、重陽節等,讓學生在節日中做一些對父母有益的事情。比如,母親節時,給母親送花,親手為母親做賀卡,或者為母親做一頓晚飯等。在重陽節,老師布置家庭作業,讓學生為家中長輩盛飯一周。通過儀式的過程加深學生的情感教育。儀式充滿著神圣和莊嚴,并且從一開始就根植于秩序、道德和權威。儀式也為增強學生的權威觀念提供了條件,創造出學生必須服從的心里過程,本身就是要發自內心、對道德莊嚴和神圣的敬畏和體會。
三、學校德育活動的儀式感的限度
生活中儀式的例子比比皆是,但真正缺乏的是儀式感。學校德育活動不僅僅是追求純粹的儀式。因此,對于學校德育活動儀式感的強調,必須有限度、有理性。
(一)注重真切情感的體驗
儀式感的內核就是真切情感的激發和體驗,雖然儀式是虛擬性的,但是對參與其中的學生來說,他們的情感投入和體驗都必須是發自內心,而且都是內心最真實的聲音。這種情感的流露,會培養學生具備正確的價值觀。
比如在每周升國旗儀式,升國旗不僅是對國家的熱愛,更是一種真情流露的儀式。學生通過升國旗可以培養自身的愛國情懷,這種場景會使學生擁有很強的集體榮譽感。因此在舉行升旗活動中,學校要給學生創設一種情境,通過各種途徑和方式的渲染,為活動營造出濃厚感情色彩的場域,真正喚起學生的愛國情懷,引發學生的共鳴。
(二)強調精神重于形式
很多學校的德育活動存在“偽儀式”,一些學校在活動中,過分追求秩序上的規范,對學生來說,只能被迫接受這種儀式所帶來的儀式感[3]。甚至一些學校為了推陳出新,打著“儀式”的幌子,注重形式上的展演,只看重儀式是否圓滿完成,是否達到預期效果,而不管學生在這種儀式中學到了什么。這樣的形式主義,使得學生成為儀式的犧牲品,本來莊嚴神圣的儀式,變得虛假、滑稽,逐漸使學生失去了興趣。
例如,學校每年春夏季節,開展防溺水宣講活動,不僅僅搞搞形式,而要真切讓學生感覺到溺水危害。在活動中給學生灌輸防止溺水的技巧,以及玩水引發的后果,在以活動為背景下,引導學生逐漸對玩水有更高的認識,如何安全的游泳及正確的救人措施。這種安全教育,為學生的生命安全提供了保障,使得學生在這種儀式下,加深自身的安全意識。
總結:
學校德育活動的儀式感和限度的探究,對學生更好地提升道德素養有著很好的效果。這種儀式感不僅會激發學生的道德情感意志,還會對學生進行行為指導,是實現學生德智體美綜合素養提高的有效途徑。學校應不斷完善德育活動的科學合理,避免形式注意的出現,在這個過程中,不斷使得學生道德素養的全面提升。學校教育的儀式感很重要,它可以潛移默化的強化精神,將內因和外因相結合,轉化為內在的力量。
參考文獻
[1]蔣紅斌. 學校德育活動的儀式感及其限度[J]. 中國德育, 2017(20):23-27.
[2]任仕君. 論學生自由及其限度——道德教育的自由困境與解決路徑[J]. 教育理論與實踐, 2009(5):56-58.
[3]陽莉. 淺談學校德育活動中的儀式感[J]. 好家長, 2017(34):34-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