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瓊優

小學數學總復習是整個小學階段最后的教學環節。總復習是要把小學階段所學的主要內容進行系統的、全面的回顧與整理,使學生原來分散學習的知識得以梳理,完善其認知結構的一個重要環節。總復習不同于新授課,也有別于練習課,它不僅僅是知識的重現,而應該是知識結構的重組和優化的過程,是對學生能力的升華。基于六年級學生的認知水平和知識儲備特點,讓學生在一定的任務目標驅使下,自主梳理,整理提升,能提高小學數學總復習的效率。
一、任務驅動教學的相關簡述
(一)任務驅動教學的內涵
任務驅動式教學是指在學習的過程中,學生在教師的幫助下,圍繞一個共同的任務活動中心,在問題動機的驅動下,通過對學習資源的積極主動應用,進行自主探索和互動協作的學習。它的主要特征是“任務為主線,教師為主導,學生為主體”,注重開放性、互動性和自主性。實踐表明,任務驅動教學有助于學生主動參與,親身經歷,獲得數學經驗和情感體驗,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
(二)總復習階段采取任務驅動教學的必要性
小學六年級的數學總復習的主要任務在于理清脈絡,查漏補缺,教師引導學生將離散的知識點串聯,達到提綱挈領的效果,幫助學生融會貫通,完善認知結構的縱橫聯系。傳統的總復習課中教師會把知識點羅列,概念、法則匯編,或者把總復習課上成綜合練習課、講講練練課等,造成教師“講”,學生“寫”,教師“累”,學生“疲”的局面。而任務驅動教學強調 “驅動”學生全面參與學習,尤其是情感參與和認知參與。在總復習中,利用相應的任務驅動學生全面積極而又富有個性化地參與到學習當中來,學生能夠在完成任務的過程中加強知識梳理,完善認知結構,自主尋求或者構建更高層次的數學意義,同時,學生通過自己的方法完成任務獲得情感體驗,獲得學習數學的自信心。
二、利用任務驅動教學,提升總復習效率的教學策略
任務驅動教學符合學生的身心發展特點,適應新課標小學數學的教學要求,那么,如何在實際教學操作上實踐任務驅動教學,現在以人教版六年級下冊第六單元《整理和復習》的第一課時《數的認識》為課例來闡明。
(一)巧設學習任務,理清知識脈絡
利用任務驅動進行總復習工作,首先必須精心設計驅動任務,把握好切入點,方便學生將所學知識融會貫通并逐步系統化,帶領學生在思維上步步深入。因此總復習的任務務必明確,學生才能從任務的要求清晰復習的方向。教師課前結合教學目標與學生學習情況,設計并布置自主復習任務,理清知識,理解知識之間的區別與聯系,對認知結構重組和優化,并在更高的思維水平上進行系統性整合。例如在復習《數的認識》,學生在課前完成下述《學習任務單》:
一、數的分類與聯系
①閱讀書本72頁,我們學過的數有整數 、____________。
把學過的數整理成圖表來表示數之間的聯系。
②閱讀書本73頁第1題,把自己的圖表與例題對比,你發現什么?
③解決問題
在本課的課前自學任務設置上,先整體直觀認識,讓學生根據《學習任務單》回顧已經學過的關于數的認識,并將學過的數整理成結構圖來表示數之間的聯系,旨在考察學生對數的既有認識,并讓學生嘗試自己建構關于數的知識結構。在此基礎上,再局部認識、層層深入,通過小問題的形式引導學生將數的定義、分類、數與數之間聯系、區別厘清,幫助學生再現知識,串聯知識,構建知識的整體框架。這樣的任務設計,既抓住知識的重難點和內在聯系,又留出空間給學生參與知識的整理。
(二)自主完成任務,主動查漏補缺
荷蘭數學教育家弗雷登塔爾反復強調:“學習數學的唯一正確的方法是實行‘再創造’,也就是由學生本人把要學習的東西,自己去發現或者創造出來;教師的任務是引導和幫助學生去進行這種再創造工作,而不是把現成的東西灌輸給學生。”學生明確復習的任務,從自己的長時記憶中提取有效的信息,通過一定的外顯形式表達出來。完成任務的過程,學生更加了解自己,哪些知識已經掌握,哪些方面比較薄弱甚至經常出錯。
驅動任務的明確指向性使學生自主復習時暴露出自身認知結構上的不足,認清知識鏈上的斷環,使其產生重新加工信息的必要性,從內心萌發完善認知結構的沖動。在《數的認識》這節課中,學生的第一個任務是獨立完成《學習任務單》,這個過程學生需要圍繞問題,閱讀書本、查找資料、思考創造才能完成。例如,學生要完成“把學過的數整理成結構圖來表示數之間的聯系”這項任務,需要積極主動調動頭腦中的信息將那些隱含的、有內在聯系的知識進行比較和辨析。學生完成任務的表達形式多樣,具有學生的個性,雖然不是教材中完整的知識體系,有的甚至是錯誤的,但是,這種基于學生獨立思考的自我建構,使學生的思維得到充分暴露。學生認清自身實際,找到知識鏈上的端點,完善認知結構,達到自主復習的效果,同時,使教師的引導也能更加有的放矢。
(三)互動闡釋任務,注重思維提升
學生在獨立完成自主學習任務之后,基本上有了屬于自己信息資源和表達方式,對學生無法獨自完成的任務可以留下來讓同學幫助。在學生獨立思考的基礎上,進行小組分享交流,小組成員之間對比和分析不同的外顯結果,概括和闡釋各自的優勢所在,在相互對比中突破重難點,在欣賞他人想法中再次明晰知識脈絡, 達到修正提升、取長補短的目的。
在《數的認識》這節課中,學生的第二個任務是分享交流《學習任務單》,小組交流要求:1、人人都要說:即每個組員輪流在組內匯報學習單中的問題。2、爭取機會說:即在組員匯報時,其他3人認真傾聽,可做補充、質疑。3、自己完成的用黑色筆寫,同學補充的知識用藍色筆寫,老師補充的知識用紅色筆寫。4、準備在全班匯報。在任務交流的過程中,人人參與,學生的思維處于興奮而高效的狀態。通過在小組交流的互助學習中完善知識的整理,在全班反饋的環節中展示集體內部的智慧。讓學生分析和評價,一次比較,就是一次復習,不同的比較,就有不同的感受。事實證明學生更喜歡在小組中分享見解、校對答案、相互提問和質疑等等。“因為這樣我們學得更輕松!”也正是因為驅動任務的開放性,造就一個和諧平等的交流環境,學生的數學思維在匯報中被全面激活,積極性在反饋中被充分調動,各種不同方法的特色呈現,深度交流與激情碰撞,伴隨著愉悅的情感,復習的個性與共性共存,總復習自然事半功倍。
(四)回顧反思任務,實現優化提升
總復習不能僅僅停留在對數學知識進行歸納整理的水平之上,還需要引領學生反思任務。反思是更深層次的學習,也是更為精細的加工,能夠促使學生對相互關聯的知識進行深加工,產生比重復記憶更好的理解和學習效果。
本課有2處回顧與反思,在完成整理任務后反思:我的收獲、我想提問、我有補充;在完成練習任務后反思:我要提醒、我想提問、我有補充。通過完成“回顧與反思”任務,使學生對自我知識掌握情況主動叩問,激發學生發散思維。通過對“回顧與反思”的交流,學生在各抒己見的基礎上,優等生有所創造,中等生有所鞏固,后進生有所提高。正是反思回顧的過程中,學生才能抓住知識的重難點反思剖析,才能在方法和思維上再次優化提升。教師通過學生的反思,加深對學生的認知,是進行教學的重要參考依據。
綜上所述,利用任務驅動教學法,以任務引領復習,帶動學生主動參與、積極思考,提高小學數學復習效率,提升學生的數學素養、數學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