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慶華 時培豪 劉晗





摘 要:中國經濟正從追求數量的高速度增長階段向謀求效益的高質量增長階段轉變,如何推動經濟高質量發展,是新時期各地區經濟工作的重中之重。本研究基于重慶2009—2017年時間序列數據,通過構建經濟高質量評價指標體系,采用熵值法綜合測度經濟高質量發展水平,分析經濟高質量發展變化趨勢及特征。研究結果表明:從總體上看,重慶經濟高質量發展水平呈現上升趨勢,各領域建設發展取得豐碩成績,其中經濟發展、創新驅動、生態文明建設和基礎設施建設水平的提高是促進重慶經濟高質量發展的主要原因;社會民生方面發展相對滯后對重慶經濟高質量發展具有一定抑制作用。本研究最后提出明確發展戰略規劃導向,完善政府參與機制,加強創新系統建設,提升社會公共服務質量等政策建議。
關鍵詞:經濟高質量發展;創新驅動;生態保護;熵值法
基金項目:重慶市社會科學規劃特別委托重點項目“重慶經濟高質量發展路徑及政策體系研究”(2019TBWT-ZD10)。
[中圖分類號] F127 [文章編號] 1673-0186(2019)09-0082-011
[文獻標識碼] A? ? ? [DOI編碼] 10.19631/j.cnki.css.2019.09.008
自改革開放以來,中國經濟發展取得了舉世矚目的成就,國內生產總值躍居世界第二。然而,經濟在高速增長的同時,發展不平衡不充分問題也逐漸凸顯,集中表現在區域發展不協調、產業結構不合理、城鄉建設不平衡、環境保護不充分等方面[1]。清華大學中國經濟社會數據研究中心發布的《中國平衡發展指數報告》顯示,2017年中國平衡發展指數為52.49,較2016年僅上升1.38,從地區不平衡程度上看,2011—2017年中國生態領域、經濟領域、社會領域、民生領域不平衡程度分別為0.30、0.24、0.21、0.12,表明我國現階段經濟社會發展中的不平衡問題仍然較為突出。黨的十九大報告指出,中國經濟已由高速增長階段轉向高質量發展階段,正處在轉變發展方式、優化經濟結構、轉換增長動力的攻關期。這一研判揭示了當前階段我國經濟發展的基本特征,為我國未來一段時期經濟發展奠定了基調。
如何解決發展不平衡不充分問題推動經濟高質量發展,是新時代新形勢下各地區經濟工作的重中之重[2]。對于重慶而言,近年來在“一帶一路”倡議和長江經濟帶戰略的推動下,經濟高質量發展態勢保持上行,但經濟高質量發展是一項長期、系統的工程,不可能一蹴而就,需要在實踐中不斷摸索和改進,以期重慶經濟高質量發展邁上新臺階。因此,全面而準確地測度重慶經濟高質量發展現狀,發現發展過程中存在的短板和不足,進而制定完善相應政策體系以保障高質量經濟的穩定發展具有重要的理論和現實意義。
一、經濟高質量發展文獻綜述
自從十九大報告明確提出我國經濟要向高質量發展轉變以來,學術界在理論層面圍繞經濟高質量發展展開了深入探討,然而針對經濟高質量發展測度的討論相對匱乏,僅有為數不多的文獻涉及。受Solow模型、Griliches-Jaffe模型的影響,對于經濟高質量發展的內涵,部分學者僅界定為經濟增長效率提升,并用全要素生產率、勞動生產率等單一指標作為衡量標準[3]。李平等利用全要素生產率增長率衡量中國經濟發展質量,發現生產性服務業具有較高的技術進步水平以及對資本和勞動要素具有較強的集聚能力,可以提升宏觀經濟總體全要素生產率[4]。王竹君、任保平采用三階段DEA模型從社會福利水平與成果分配、生態環境保護和經濟整體素質三方面測度中國經濟發展效率并作為經濟高質量發展指標,發現三大外部因素對經濟高質量發展具有顯著的影響[5]。陳詩一、陳登科用勞動生產率測度經濟發展質量,系統考察霧霾污染與經濟高質量發展的關系,發現霧霾污染顯著降低了中國經濟發展質量[6]。由于全要素生產率、勞動生產率是衡量要素利用效率的指標,并不能體現要素的配置效率,單純用效率指標衡量經濟發展質量存在一定的缺陷[7-8]。沈利生、劉瑞翔等認為經濟高質量發展取決于生產過程中的要素中間投入量,并以增加值率指標衡量區域經濟高質量發展狀況[9-10]。這種測量方式雖然能部分克服全要素生產率和勞動生產率不能體現要素的配置效率的缺陷,但會受到門檻邊界影響,不同的門檻邊界會有不同的測度結果[11]。全要素生產率、勞動生產率和增加值率等單一衡量指標能夠從不同角度衡量經濟高質量發展水平,但存在較大的片面性和局限性,并不能綜合揭示經濟高質量發展全貌[12]。相對于發展數量而言,經濟高質量發展是一種生產要素投入低、產品產出高、環境污染少、社會效益高的發展模式[13],不僅涉及經濟發展狀況,還應包括創新能力、生態建設、社會服務等方面[14-15],因此,除考慮經濟發展因素外,其他因素也應納入經濟高質量發展的研究范疇內。鈔小靜和惠康等認為除重視經濟增長和結構優化外,社會福利變化以及生態環境保護方面的改善也是經濟高質量發展的重要體現[16]。任保平等認為,技術創新可以增強經濟發展可持續性,經濟高質量發展除關注經濟結構、資源環境和民生改善等方面外,還應更加重視技術創新與要素配置,特別是勞動要素的優化配置[17]。就發展特征而言,經濟高質量發展應從充分性、協調性、創新性、持續性等方面來進行評價[18-19]。上述研究從不同層面所構建的多維指標體系,涵蓋經濟發展、創新驅動、生態環境、社會福利等多個維度,相較于單一指標測度經濟高質量發展狀況更得到研究者的青睞,因此具有較為廣泛的適用性[20]。
縱觀當前經濟高質量發展的研究,主要是從整體層面建立指標體系進行綜合測度,缺乏針對局部區域特征的研究與評價;其次,經濟高質量發展的指標體系構建普遍存在注重經濟發展速度與總量,反映其他領域發展狀況的指標較少的情況,經濟高質量發展是一個要求各方面協同發展的發展模式[14]。基于此,本文以重慶為例,根據經濟高質量發展特征并考慮區域特點,從不同層面構建反映經濟增長質量的多維指標體系,運用熵值法對重慶經濟高質量發展狀況進行測度。
二、重慶經濟高質量發展評價體系構建
(一)重慶經濟高質量發展主要特征
從目前的研究成果可以看出,經濟高質量發展就是一種注重要素投入產出效率、減少發展的負外部性、重視社會效益的質量型發展模式[21],強調發展的充分性、協調性、創新性、持續性,其最終評判標準是經濟發展能否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16]。作為對經濟發展規律認識的集中反映,“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五大發展理念能夠集中概括這些特征,重慶經濟高質量發展必須貫徹執行“五大發展理念”[15]。因此,本文以“五大發展理念”為指引,同時鑒于重慶以制造業為主體,制造業在經濟發展中所占比重大的特點,從經濟發展、創新驅動、生態建設、社會服務和基礎設施建設五個維度對重慶經濟高質量發展特征進行概括。
一是經濟發展。重慶經濟高質量發展亟須打破經濟結構低端鎖定,加速進行經濟結構向服務化、智能化調整,利用大數據、人工智能等技術促進裝備制造、電子信息等產業轉型升級。此過程中需處理好供給和需求、投入與產出、政府與市場、公平與效率等關系[3],發展方式要由依靠資源和資本投資為主向依靠人力資本積累和創新轉型[22],促進重慶經濟發展向“量”與“質”并重方向提升。
二是創新驅動。重慶作為鋼鐵、汽車等傳統制造業基地,亟須通過以科技創新、制度創新和管理創新為核心的全面創新為傳統產業注入活力,充分發揮創新在提高勞動生產率和全要素生產率中的作用,提高重慶經濟發展過程中資源配置的效率,助推重慶制造業轉型升級[23]。重慶經濟高質量發展最根本之處在于創新能力的提升以及勞動生產率和全要素生產率的提高。
三是生態環境。經濟高質量發展的本質在于實現經濟與環境協調、可持續發展。重慶作為傳統制造業基地,又處于長江經濟帶上游,必須樹立“共抓大保護,不搞大開發”意識,強化生態系統與自然環境保護力度[20],減少工業和生活污染物排放,加強生態保護市場機制建設,反對無節制的污染排放,為重慶經濟高質量發展增添綠色。
四是社會民生。經濟高質量發展的最終目的在于將發展成果進行公平分配,滿足人的生存與發展需要。因此,重慶經濟高質量發展必須重視人的主體作用,通過合理的分配政策縮小經濟活動參與者收入分配差距,推進公平發展和共享發展,使人民享受經濟高質量發展成果,提高人民生活幸福感。
五是基礎設施建設。基礎設施建設是重慶實現經濟發展,人民生活質量提高的基本保障。一方面,作為傳統制造業基地,加強基礎設施建設能夠增強重慶承接大數據、人工智能等高技術產業的能力,并加速傳統產業轉型升級。另一方面,基礎設施建設對于重慶縮減收入差距,改善居民生活狀況也有重要影響。
(二)指標選取
為充分測度重慶市經濟高質量發展情況,本文基于重慶經濟高質量發展主要特征,并借鑒師博、任保平、魏敏和李書昊等人的研究成果[7,24],構建了包括經濟發展水平、創新驅動能力、生態文明建設、社會民生發展和基礎設施完善5個子系統20個測度指標的重慶經濟高質量發展水平測度體系,如表1所示。
(三)研究方法
依據所構建的指標體系,本文采用熵權法對重慶經濟高質量發展情況進行評價。熵權法是以各測度指標數據變異程度為依據確定權重的一種方法。熵是對信息無序化程度的一種度量,可以克服選擇指標差異性過小造成分析困難的問題,能反映數據的隱含信息。熵權確定權重的方法能盡量消除權重確定時的人為干擾,從而保證經濟高質量發展水平測度結果更具客觀性和合理性[25]。熵權法具體步驟如下:
第一步,運用極差法對經濟高質量發展水平測度體系中各測度指標Xij作無量綱化處理。由于后續運用熵值法會涉及對數運算,數值為0的指標無法取對數,本文參考張美竹等人的研究經驗,在量綱處理過程中采取數據平移的方法[26]。另外,對于正、負向指標需要采用不同的算法進行數據標準化處理。正、負向指標含義見表1附注。具體處理方式見式(1)和(2):
數據來源方面,除新增固定資產增加值占地區生產總值的比重、每萬人公路長度、每萬人公園綠地面積以及每萬人社區服務機構數來源于《重慶統計年鑒》外,本文的其他指標數據均來自重慶統計信息網年度數據庫。由于部分指標數據在2009年以前存在較多的缺失值,為了保證模型結果的可靠性,本文選擇從2009年開始測算。
三、評價結果及分析
(一)重慶經濟高質量發展綜合測度結果
本文基于構建的重慶經濟高質量發展測度指標體系,采用熵值法并借助 Stata 15.1軟件測度了重慶經濟高質量發展的情況,結果如表2所示。
1.重慶經濟高質量發展水平穩步提升
從表2可以看出,重慶經濟高質量發展水平穩步提升。2017年重慶經濟高質量發展指數達到1.740 8,比2009年的1.232 0提高了0.508 8,指數年均提高0.063 6,表明重慶經濟高質量發展水平在2009年至2017年間得到較大的提升,經濟發展兼顧速度的同時更加重視發展質量的提升。從重慶經濟高質量發展階段上看,由圖1可以看出,2009—2012年處于快速上升階段,2012年重慶經濟高質量指數為1.576 3,比2009年提高0.344 3,指數年均提高約0.114 8。2013—2017年處于波動提升階段,指數年均提高0.049 9,比前一個階段增速放緩。其中,2013年和2016年的經濟高質量環比指數還略有下降,表明重慶經濟高質量保持穩步上升勢頭的同時,質量提升速度有所減慢,經濟高質量發展仍然有許多亟待開展的工作,未來重慶經濟高質量發展還具有廣闊的空間。重慶經濟發展質量不斷提升的原因可能在于,近年來重慶“三大攻堅戰”效果凸顯,“八項行動計劃”碩果累累,產業轉型升級的成效顯著,發展動能轉換邁出新步伐,生態環境質量進入新局面,居民生活質量步入新臺階[24]。一系列促進重慶制造產業轉型升級、提升科技創新能力、推動生態文明建設、提高社會公共服務質量和完善城市設施舉措為經濟高質量發展注入了動力源。
2.重慶經濟高質量發展指數向好
在關注重慶經濟高質量發展指數呈現穩步上升的同時還應注意五個維度指數的變化趨勢。總體上,重慶經濟高質量發展指數除社會民生維度略有下降以外,經濟發展、創新驅動、生態文明建設和基礎設施建設均呈現上升態勢,重慶經濟發展的有效性、創新性、協調性和分享性近年來都有顯著提高。從圖1可以看出,重慶經濟高質量發展指數的上升變動趨勢與經濟發展、創新驅動、生態文明建設和基礎設施建設的變動趨勢基本保持一致,這表明重慶在2009年至2017年間經濟發展質量的提升主要是由經濟發展、創新驅動、生態文明建設和基礎設施建設的提升所促成的。
一是重慶經濟發展水平保持上升趨勢。從經濟高質量發展的水平指標來看,重慶經濟發展水平保持上升趨勢,經歷了一個快速提升階段后呈現穩定增長態勢。如表2所示,2017年重慶經濟發展指數為0.375 4,在2009年至2017年間,重慶經濟發展指數增加了0.175 2,平均增速約為0.021 9。當前,重慶經濟整體上穩中有進、穩中向好,發展的速度和效益都在同步提升。重慶正以智能制造為手段推動制造業轉型升級,促進重點領域基本完成數字化、智能化制造,加快走出制造業“微笑曲線”底部。通過建設應用工業互聯網,培育智能制造新模式等手段,提升傳統產業數字化程度,引導重慶傳統產業轉變經濟發展方式增加經濟效益,實現經濟高質量發展。
二是重慶創新驅動發展能力緩慢提升。由圖1可以看出,重慶市創新驅動發展能力在緩慢提升。由表2可以看出,2017年重慶創新驅動發展指數為0.329 2,與2009年相比,重慶創新驅動發展指數增加了約0.067 1,指數年均提高0.008 4,增長速度略為緩慢。創新是引領經濟高質量發展的核心,經濟高質量發展的關鍵在于科技創新。在提升科技創新能力方面,重慶正堅定不移走創新發展道路,健全產學研一體化創新機制,整合企業、高校和研發機構創新資源,建設智能網聯汽車、工業大數據中心等制造業創新中心,以智能產業為基礎提升傳統產業產品創新能力,通過智能化與數字化改造提升重慶傳統產業的科技含量,激發企業創新活力,促進重慶產業高質量發展。
三是重慶生態文明建設保持增長態勢。如圖1所示,重慶生態文明建設除了2016年有所下滑之外整體上都保持增長態勢。2017年重慶生態文明建設指數為0.388 7,與2009年相比增加了約0.170 5,平均增速約為0.021 3,生態可持續發展能力在增強。生態文明建設是構建高質量經濟體系的內在要求,也是我國經濟發展質量與發展效益提升的重要標志[27]。當前重慶生態文明建設正穩步提升,環境質量整體向好。其原因在于重慶堅持走生態優先、綠色發展道路,積極淘汰和改造傳統落后產能,加快建設綠色工廠和綠色園區,依托科技創新降低工業污染物排放水平,使重慶成為山清水秀的美麗之地。
四是重慶社會民生發展相對較為滯后。正如圖1所示,2017年重慶社會民生發展指數為0.261 2,較2009年的0.352 5下降了0.091 3,表明當前社會民生發展難以達到經濟高質量發展的要求。民生是社會和諧之基,科學發展之本。轉變經濟發展方式,促進重慶經濟高質量發展從根本上都是為了保障和改善民生[26]。重慶近年來雖然聚焦健康環境、醫療衛生服務能力、中醫藥發展以及信息化建設,積極推進醫療衛生服務水平的提高;但民生發展方面與經濟發展方面相比具有滯后性,對重慶經濟高質量發展起到了制約作用。因此,亟待加強社會民生事業發展。
五是重慶基礎設施建設水平逐年提高。由圖1可以看出,在基礎設施建設方面,重慶基礎設施的完善程度在逐年提升。如表2所示,2017年重慶基礎設施建設指數為0.386 4,與2009年相比增加了約0.187 3,平均增速約為0.023 4,說明重慶基礎設施建設近年來在不斷完善。高質量發展離不開基礎設施建設的助推。在基礎設施體系建設方面,重慶近年來完善了能源供給體系,推進了城市電力、燃氣、排水等設施規劃建設,正著力提升城市基礎設施建設管理水平,形成滿足需求、適度超前的市政設施體系,全面增強了綜合承載能力。完善基礎設施建設為重慶經濟高質量發展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二)重慶經濟高質量發展面臨的問題及成因
雖然重慶經濟發展質量在不斷提升,但模型結果也發現重慶社會民生方面發展滯后,并呈現下降的趨勢,創新能力提升緩慢等方面有諸多不足。重慶經濟高質量發展面臨的主要問題及成因如下:
一是社會民生任務較為艱巨。從圖1可以看出,重慶社會民生指數在0.259 9~0.352 5之間徘徊,并具有下降的趨勢。可能的原因在于:其一,基礎條件較差,民生補短板的難度較大。自然條件是阻礙民生均衡發展的首要誘因。重慶以丘陵、山地為主的地形導致關乎民生的教育、醫療等方面發展的自然條件不佳,加重了教育資源配置不合理,教育不公平等問題。其二,徹底完成扶貧攻堅任務難度大。在扶貧方面,前期基礎較好的貧困地區已經通過努力成功脫貧,而剩下的都是自然環境惡劣、地理位置偏遠、產業基礎差和不易脫貧的民族地區,這些人口都是脫貧攻堅中的“釘子戶”,脫貧難度大。經濟高質量發展的評判標準為“是否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若不妥善解決好教育公平和脫貧問題,將會影響人民群眾對經濟發展質量的認可度。
二是企業創新能力整體不強。由圖1可知,創新能力指數呈現緩慢上升的趨勢,在0.223 1~0.329 2之間,遠低于經濟發展指數和社會民生指數。出現這種情況可能的原因在于,雖然重慶企業創新能力在不斷增強,但整體上特別是傳統產業的創新能力仍然較差,多數企業處于產業價值鏈末端,生存和發展主要依靠要素投入,這已被何嵐的研究所證實[23];其次,重慶的中小微企業數目眾多,多數中小微企業缺乏研發能力,技術進步能力薄弱。有的企業即使設有研發機構,也存在著規模小、層次低、研發人員兼職、研發部門功能不全等普遍性問題。由于自身規模和實力等原因,中小企業的多元化、多渠道的科技投融資方式仍尚未形成,企業并沒有真正成為創新投入的主體;最后,重慶還存在著創新投入不足,合力不足,科研成果轉化率不高,市場化程度低,鼓勵創新氛圍不濃等問題。創新是經濟持續增長的原動力,是高質量發展的重要特征,必須提高創新能力,促進生產效率提升[7]。
四、結論及建議
本文基于重慶2009—2017年時間序列數據,通過構建經濟高質量評價指標體系,采用熵值法綜合測度經濟高質量發展水平,分析經濟高質量發展變化趨勢及特征,研究結果表明:第一,重慶經濟高質量發展取得顯著成效,經濟發展質量持續提升。在2009—2017年間,重慶經濟高質量發展水平不斷提高,2017年經濟高質量指數達到1.740 8,較2009年增加0.508 8,彰顯出“三大攻堅戰”“八項行動計劃”的豐碩成果,為重慶經濟順利轉型和發展奠定堅實基礎。第二,重慶在經濟發展水平、生態文明建設、基礎設施建設等領域發展水平均有不同程度的提高。重慶經濟發展水平指數、生態文明建設指數和基礎設施建設指數在2009—2017年間年均增長值分別達到0.021 9、0.021 3和0.023 4,保持較快速度提升,有效助力經濟高質量發展。第三,社會民生發展和創新驅動能力是重慶經濟高質量建設亟待強化的領域。2017年重慶社會民生發展指數為0.261 2,相較于2009年的0.352 5,不僅沒有得到提升,反而下降了0.091 3,創新驅動能力雖然提升,但是增長速度緩慢,創新驅動能力指數年均增長僅有0.008 4,亟待彌補經濟高質量發展中的這兩個“短板”。
鑒于上述研究成果,本文提出以下幾點政策建議,以期促進重慶經濟高質量建設與發展邁上新的臺階:
(一)明確發展戰略規劃導向,引領經濟的高質量建設
立足“兩點”定位,圍繞實現“兩地”“兩高”目標,發揮“三個作用”,制定高定位、高標準和高層次的戰略規劃,推動重慶經濟高質量建設與發展。首先,以帶動西部地區經濟高質量協同發展為導向。注重發揮經濟高質量建設過程的輻射作用,借助成渝城市群發展的有利契機,通過開發合作、產業分工、人才交流等多種途徑傳導,向重慶輸送高質量發展動能,以一域發展助推重慶經濟高質量發展進程。其次,以構建開放新格局下的經濟高質量發展為導向。發揮重慶作為內陸開放高地的戰略性優勢,積極融入和共建“一帶一路”,通過參與全球產業鏈分工、引進高質量外商投資、鼓勵本地企業對外投資等多維措施,加快推動重慶經濟高質量建設步伐。最后,以通過綠色發展推進經濟高質量建設為導向。堅定不移走生態優先、綠色發展之路,通過綠色產業體系構建、環境污染綜合整治、山清水秀美麗城市建設等多條舉措并舉,筑牢長江上游重要生態屏障,示范長江經濟帶高質量發展。
(二)完善政策協調機制,促進要素合理流動
加強區域協調,促進區域經濟融合發展是長江經濟帶經濟高質量發展的基礎。重慶應該重視發揮市場在配置資源中的作用,逐步完善政府參與機制,促進要素合理流動,提升經濟發展質量。首先,在區域融合發展戰略框架下,重慶應積極推動區域分工與合作,促進區域資源高效流動和整合,進而提高區域整體的要素使用效率,形成區域規模經濟效益,帶動重慶經濟增長效率的提高。其次,要落實“放管服”政策,推動投資體制機制改革,撬動民間投資的積極性。要以市場配置資源為依托,逐步放寬部分壟斷領域的市場準入,拓寬社會投資的渠道,鼓勵和引導社會資本參與相關行業的投資,調動社會資本投資熱情和積極性。最后,要重視民營企業家在實現經濟高質量發展中的主體地位,增強創新意識和質量意識,通過充分發揮民營企業家管理才能激發企業創新活力和創造潛力,促使企業承擔起創新發展的主體責任,為重慶經濟高質量發展貢獻力量。
(三)加強創新系統建設,提高資源轉換效率
創新是推動經濟發展由粗放型向高效、集約型發展方式轉變的原動力,對實現經濟高質量發展具有重要意義。首先,重慶要強化人才資源供給,助力創新能力提升。樹立“擇天下英才而用之,聚天下英才而用之”的意識,綜合運用規劃、產業發展和市場機制等模式吸引人才,努力把重慶建設成西部人才集聚高地,為重慶經濟高質量發展提供強有力的智力支持。要推進人才管理體制改革與創新,加快建設管理規范、運行高效的人才治理體系,形成具有競爭力的人才制度優勢。其次,強化布局重點基礎性、源頭性創新。重慶應加強創新生態建設,完善從研發投入到新產品產業化過程中的知識產權保護政策,在基礎性、源頭性創新方面加大投入力度,著力解決企業高新技術“源頭活水”問題,提升企業創新能力。最后,注重創新成果轉化,縮短高新技術應用與實際生產的周期。政府要著力解決好影響科技創新成果應用于企業實際生產的體制機制,把創新成果轉化的各個環節緊密結合起來,鼓勵企業自主創新,積極推進科技成果轉化為實際生產力,保證創新和效率的提高。
(四)提升社會公共服務質量,保障居民生活服務需求
高質量發展應是共同享有的發展,應當是讓人民能夠享受到經濟發展紅利和獲得感的發展。針對當前社會民生任務艱巨的現實情況,重慶應著力實現區域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基礎設施通達程度比較均衡和人民基本生活保障水平大體相當的目標。具體而言,首先,加強城市建設,提升公共服務供給能力。要堅持規劃先行,提升城市發展品質和質量,構建高質量的產城融合發展體系,提升城市集聚力和輻射力,形成以城市發展為引領促進重慶市社會公共服務能力提升的新格局[28]。其次,加強區域協調,推動各區域公共服務共建共享。要支持落后地區和貧困地區補齊基礎設施、生態環境、產業發展等領域的短板。通過建設以政府為主導的教育資源共享平臺、探索社會公共服務領域向民間資本開放等多種舉措,減小各區域在文化、教育、養老、醫療等方面的資源分配差距,實現公共服務在不同區域之間發展的協同化和均等化。通過加強各區域公共服務的共建共享,為重慶經濟高質量發展注入社會民生動力。
參考文獻
[1]? 鈔小靜,任保平.中國經濟增長質量的時序變化與地區差異分析[J].經濟研究,2011(4):26-40.
[2]? 蒲曉曄,Jarko Fidrmuc. 中國經濟高質量發展的動力結構優化機理研究[J]. 西北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8(1):113-118.
[3]? 賀曉宇,沈坤榮. 現代化經濟體系,全要素生產率與高質量發展[J].上海經濟研究,2018(6):25-34.
[4]? 李平.環境技術效率、綠色生產率與可持續發展:長三角與珠三角城市群的比較[J].數量經濟技術經濟研究,2017(11):3-23.
[5]? 王竹君,任保平.基于高質量發展的地區經濟效率測度及其環境因素分析[J].河北經貿大學學報,2018(4):8-16.
[6]? 陳詩一,陳登科.霧霾污染、政府治理與經濟高質量發展[J].經濟研究,2018(2):20-34.
[7]? 魏敏,李書昊.新時代中國經濟高質量發展水平的測度研究[J].數量經濟技術經濟研究,2018(11):3-20.
[8]? 陳剛,李瀟. 行政區劃調整與重慶市經濟發展的再檢驗——基于勞動生產率視角的分析[J].中國經濟問題,2017(4):40-51.
[9]? 沈利生.“三駕馬車”的拉動作用評估[J].數量經濟技術經濟研究,2009(4):139-151.
[10]? 劉瑞翔.中國的增加值率為什么會出現下降?——基于非競爭型投入產出框架的視角[J].南方經濟,2011(9):30-42.
[11]? 范金,姜衛民,劉瑞翔.增加值率能否反映經濟增長質量?[J].數量經濟技術經濟研究,2017(2):21-37.
[12]? 黃慶華,胡江峰,陳習定. 環境規制與綠色全要素生產率:兩難還是雙贏?[J].中國人口·資源與環境,2018(11):140-149.
[13]? 陸波,方世南.綠色發展理念的演進軌跡[J].重慶社會科學,2016(9):24-30.
[14]? 金碚.關于“高質量發展”的經濟學研究[J].中國工業經濟,2018(4):5-18.
[15]? 任保平,文豐安.新時代中國高質量發展的判斷標準、決定因素與實現途徑[J].改革,2018(4):5-16.
[16]? 鈔小靜,惠康.中國經濟增長質量的測度[J].數量經濟技術經濟研究,2009(6):75-86.
[17]? 任保平,李禹墨.新時代我國高質量發展評判體系的構建及其轉型路徑[J].陜西師范大學學報 (哲學社會科學版),2018(3):105-113.
[18]? Shao S,Luan R,Yang Z, et al. Does Directed Technological Change Get Greener: Empirical Evidence From Shanghai's Industrial Green Development Transformation[J]. Ecological indicators, 2016(69): 758-770.
[19]? 尹曉青. 我國畜牧業綠色轉型發展政策及現實例證[J].重慶社會科學,2019(3):18-30.
[20]? 余泳澤,胡山.中國經濟高質量發展的現實困境與基本路徑:文獻綜述[J].宏觀質量研究,2018(4):1-17.
[21]? 王雄飛,李香菊.高質量發展動力變革與財稅體制改革的深化[J].改革,2018(6):80-88.
[20]? Cimoli M, Primi A, Pugno M. A Low-Growth Model: Informality as a Structural Constraint[J]. Cepal Review, 2006(4): 85-102.
[23]? 何嵐.制造業創新驅動發展的影響因素[J].重慶社會科學,2016(8):26-33.
[24]? 師博,任保平.中國省際經濟高質量發展的測度與分析[J].經濟問題,2018(4):1-6.
[25]? 趙磊,劉洪彬,于國鋒,等. 基于熵權法土地資源可持續利用綜合評價研究——以遼寧省葫蘆島市為例[J].資源與產業,2012(4):63-69.
[26]? 張美竹,秦趣,劉正康. 基于熵值法的人工濕地生態旅游評價研究——以六盤水明湖國家濕地公園為例[J].六盤水師范學院學報,2017(6):11-14.
[27]? 趙吉.城市支點、協調發展與長江經濟帶城市群走向[J].重慶社會科學,2017(2):42-49.
(責任編輯:文豐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