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湘
摘 ?要:語文是重要的交際工具,語文課堂應和社會生活無縫對接。語文教師在教學中可從學生已有生活經驗和知識基礎出發,聯系學生的生活實際教語文、用語文,讓語文課堂教學生活化,使學生體會到生活處處皆語文,體驗語文學習的快樂。
關鍵詞:語文;課堂教學;生活化
引言:
“語言文字是人類最重要的交際工具和信息載體,是人類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作為語文教師,在教學中可從學生已有的生活經驗和知識基礎出發,聯系學生的生活實際教語文、用語文,讓語文課堂教學生活化,使學生體會到語文就在我們身邊,體驗到語文學習的快樂。
一、教學內容生活化
課堂生活是學生學習生活的重要組成部分,占用了學生白天主要的時間段,因此,教師可充分利用課堂這一平臺,設計生活化的教學內容,實現課堂知識和學生的生活經驗有效鏈接。
如,統編版語文三年級下冊的《我們奇妙的世界》一文所描寫的事物均來自于生活。教師指導學生理解“這是一個奇妙的世界,一切看上去都是有生命的”這一核心句時,可以由表及里,在初讀談感悟后,讓學生圍繞“在這個奇妙的世界里,哪些景物讓你感受到了‘生命的力量’?在相關的詞句處,結合生活經驗寫下自己的所思所感?!边@個問題自讀自悟,讓學生在品讀與交流中,感受世間萬物在變化中呈現著生命的力量與美好。課后“小練筆”要求學生仿照例句的形式仿寫句子。如果教師不作任何指引,學生在練習時會不知從何入手,而且表達的內容單一。如何突破這一教學難點?在讀三個例句后,可引導孩子先觀察題目下方的插圖:各式各樣的羽毛、綠葉上搖搖欲墜的水珠、五彩斑斕的卵石,讓學生圍繞課文中沒有展開具體描寫的卵石、小船模型、羽毛進行想象補白,和例句對比評價后小結出表達的方式。然后配樂出示掛著紅辣椒的辣椒樹、照耀在林間的晨曦、淙淙流動的溪水等圖片,進一步激活學生的生活經驗,結合日常生活觀察所得,自由暢說生活中其他奇妙的場景。教師通過這樣有步驟的仿寫指導和評價,有效地引導學生運用比喻的方式表達普通事物中的美。
課堂教學內容生活化可以使抽象化的教學內容形象化,枯燥化的訓練內容生動化,使語文教學效率更優化。
二、教學情境生活化
多元智能理論認為:充分提供情節背景下的學習是最有效的,而生活化教學正是一種在生活背景下展開的情景化學習。教師在語文課堂教學中要有一雙慧眼,善于找出教材和生活的結合點,懂得創設生動有趣的、生活化的教學情境,營造生活化的課堂氛圍,激發學生學習與探索語言規律的興趣,使學生積極、主動、全身心地投入到語文學習中。
人教版四年級上冊習作《學寫導游詞》屬于交際寫作,教師可以嘗試結合學校暑假開展的“小導游帶你看世界”活動創設教學情境,巧妙地揭示習作的內容和要求,激發學生寫作的動機。在學生掌握導游詞的寫作技巧后布置實踐作業:運用本節課學到的知識,暑假走進景點作真導游,開學后再以圖片、美篇和PPT等形式進行分享交流。學生有了真實的交際對象、交際內容和交際要求,我手寫我心,筆下的文字會更為靈動、真實,也更有生活實踐的價值。
三、教學活動生活化
著名的心理學家朱智賢認為:“小學生思維發展的基本特點是以具體形象思維為主要形式逐步過渡到以抽象邏輯思維為主要形式;但是這種抽象邏輯思維在很大的程度仍然是直接與感性經驗想聯系的,仍然具有很大成分的具體形象性?!币虼?,教學活動生活化設計可以多從教學形式上動腦筋,教師根據小學生的思維發展特點和認知規律,科學地設計學生可接受的、多樣化的學習活動,調動學生多感官、全方位的參與,積極開展語言實踐,引導他們構建有意義的知識體系,使語文教學煥發出生命的光彩。
如,統編教材語文三年級下冊《守株待兔》一文淺顯易懂,學生借助注釋、聯系上下文很容易就能夠讀通課文、疏通文意,難就難在對本文寓意的領悟上。有些教師為了圖方便,在“感悟寓意”這一環節會直接提問:“通過這節課的學習,你懂得了什么道理?”然后把寓意出示在課件中,讓學生讀一讀,記一記。可是,道理如果僅僅停留在“知道”層面,感悟只是浮光掠影,是不可能真正指導行動的。只有讓學生自己“悟到”了,才會內化為成長中的感悟,進而在生活中產生作用,達到學文育人的目的。為了促進學生對寓意的理解,我們可以在讀通課文、疏通文意的基礎上,可以通過 “思、議、聯、拓”這樣的步驟來設計學習活動,引導學生層層深入地感悟寓意:
1.思:為什么農夫會被宋國人笑話?
2.議:假如時光機帶我們穿梭回古代,老師就是這位農夫,我不再耕種,天天坐在樹樁旁邊等兔子。你們可能是這位種田人的親人、鄰居或朋友,走過我身邊,會怎么對我說?(師生分別代入相應角色進行討論分享)
3.聯:雖然現實生活中這樣傻的種田人不多,但是類似的“種田人”卻很多。比如,表哥偶爾買一次彩票,居然中了十萬元,從此他再也不好好工作了,天天跑去買彩票,希望能再中獎。又比如,小明參加數學考試,發現考試題目都是在補習班做過的,因此,考了高分,得到老師表揚。這讓他認為不用認真聽課也能取得好成績。請你們用今天學到的故事和道理來勸勸這兩位“現代種田人”吧!
4.拓:拓展閱讀《南轅北轍》,說說坐車人錯在哪里?
理論的、抽象的教學內容就這樣通過生活化、實踐化的活動形式降低了學習的難度,提高了學生的參與度,收到了很好的學習效果。
結束語:
語文課堂教學生活化并不是對當下生活的簡單等同或復制,它是對現實生活的超越,教師有目的、有意識地在教學內容、教學情境和教學活動等方面進行生活化的呈現與設計,使其更接近學習者的知識經驗、認知結構、學習興趣,不僅有利于降低學生學習的內容難度、創造成就感、提高學習興趣,也更有效地促進了語文教學目標的達成,提高了學生的語文綜合素養。
參考文獻:
[1]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制定.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2011年版)[M]北京: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12.
[2]朱智賢.兒童思維的發生與發展[J].北京師范大學學報,1986(01):1-9.
[3]劉義民. 語文教學目標有效生成研究[D].西南大學,20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