邵睿
摘要:小學課堂教學的客觀需要和教師專業發展的主觀需要為開展課堂教學特色評價提供了現實依據。小學特色課堂教學評價要堅定不移地以全面發展學生的核心素養為指向,堅持動態發展、學生為本、要素整體性等評價原則,通過對小學課堂教學目標、教學環境、教學內容、教學過程、教學效果等內容的評價,有效保障小學課堂的教學質量,全面提升學生核心素養。
關鍵詞:小學;課堂教學質量;現實依據;基本原則;評價體系
課堂教學是全面培養小學生核心素養的重要途徑,課堂教學評價是不斷提升教育質量的重要推動力,也是近年小學課程改革的重要一環。小學課堂教學是由若干要素構成的綜合性實踐活動,其中教師是教學活動的主體以及學生學習的引導者和傳授者。厘清小學課堂教學各要素之間的相互聯系,構建行之有效的課堂教學特色評價體系,是有效保障小學課堂教學質量,全面提升小學生核心素養的可行路徑。作為課堂教學學主體之一的教師,在教學實踐中應合理構建特色教學評價體系。
課堂教學特色評價是實現教師特色教學和提高學生學習效率、激發學生學習熱情的重要推動力,對于創辦特色學校、培育特色教師、實施特色課程等均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小學課堂教學的客觀需要和教師專業發展的主觀需要為開展課堂特色教學評價提供了現實依據。
(一)有利于加快特色學校的創建和實現可持續發展
在特色學校的創辦過程中,特色教學是特色學校的根基和靈魂,課堂教學特色評價有利于加快特色學校的創建和可持續發展。教育部統計數據顯示,2017年底我國小學數量約為16.7萬所,這些學校表現出明顯的區域性、類型性和層次性特點,每一所學校都有自己獨特的辦學歷史和文化,進而形成了獨特的辦學風格。在追求公平、優質的課堂教學目標過程中,每一所學校都需要在教學實踐中不斷創新理念和方法,形成自己的教學特色和學校品牌。課堂教學特色評價可以在中觀層面規范、引導教師的課堂教學行為,幫助教師主動學習先進的教學方法和教學技巧,形成學校總體的教學特色。
(二)有利于挖掘、培育和發展教師課堂教學特色
在特色教師的培育過程中,特色教學是特色教師的本質規定,課堂特色教學評價有利于挖掘、培育、鞏固和發展教師的課堂教學特色。德國教育家第斯多惠提出:“教學的藝術不在于傳授本領,而在于激勵、喚醒和鼓舞。”教師作為課堂教學的主體,他們在教學思想、教學過程、教學管理等方面具有各自特色。開展課堂特色教學評價可以挖掘教9幣的特色教學潛力,可以幫助教9幣更好地進行專業發展,形成穩定的、人無我有、人有我優的教學特色,并在持續的教學評價中不斷幫助教師鞏固和發展自己的教學特色。
(三)有利于提高特色課程的實施效果
在特色課程的實施過程中,特色教學是特色課程的必要手段,課堂特色教學評價有利于提高特色課程實施的效果。學校需要依據特色的育人目標,運用科學的評價手段,廣泛搜集和整理各種信息材料,對特色課程的教育活動、教育過程和教育結果進行價值判斷,為提高課程質量和教師教學決策提供參考。以往小學課堂上教9幣教學評價用語單一且籠統、模糊,如“你太棒了”“你說得真好”,但這種評價難以讓學生真正明白、懂得自己好在哪里、對在哪里。
(四)有利于學生的個性發展
在學生學習過程中,特色教學是學生個性學習的重要保障,課堂特色教學評價有益于學生的個性發展。孔子提出“因材施教”,主張針對不同的教育對象,要采取具體的、有針對性的教育方式,教師課堂教學亦是如此。每個教師都具有不同的個性特點、不同程度的知識儲備以及獨特的思維方式。因此,評價者在課堂教學評價中亦要注意評價形式的多樣性,豐富多彩的評價形式會使教學評價效果事半功倍。
傳統的語言評價是最直接、快捷的方式,也是目前小學教學評價中應用最多的一種方式。為了促進學生個性發展,評價者可以組織專家對有特殊需求的教師(可能是實驗室,也可能是室外)進行錄像評教、微課評教,利用信息技術的優勢在線評課,讓教師和學生與專家進行交流和互動。
小學課堂評價的轉型與特色構建要以發展學生的核心素養為指向,要始終把學生作為課堂教學的主體與主人公,最大限度地拓展學生在課堂教學中的潛在發展空間,實現對學生認知、情感與行為等多方面的培養與提升。
(一)動態發展性原則
小學課堂特色教學評價要堅持動態發展性原則。課堂教學評價是通過推動教師與學生的教與學,來促進學生知識的增長、技能的習得以及情感態度價值觀的形成。因此,這種對學生綜合素質的培養必須始終以核心素養發展為指導思想,同時也要以學生的全面發展作為課堂評價好與壞的根本標準。一方面,要始終把教師的課堂教學活動作為評價對象,密切關注教師在課堂教學中所表現出的思想狀態、專業狀態和情感狀態等,一切以促進教師的教學知識、學科知識、教學技能、組織管理為最終目的。另一方面,要以動態的、持續的教學評價促進教師課堂教學質量的改進,增加形成性評價的比重,讓評價者深入課堂活動之中,通過課堂觀察和合作性對話,推動評價范式與評價教學方法的革新,努力實現課堂教學質量的最大化提升。
(二)以學生為本原則
小學課堂特色教學評價要堅持以學生為本原則。學生與教師是課堂教學過程中的兩大基本要素,課堂特色教學評價要以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為最終目的,關注學生和教師在教與學互動中的發展與提升。一方面,課堂特色教學評價要以提升學生的學業素養為根本宗旨,以促進個人的社會實踐、實現個人價值為終極目標。教師的一切“教”都是為了促進學生的“學”,所有教、學與評價,都是為了最終讓學生學會學習、尋找適合自身品質特點的學習方法、提升個人的全面發展。另一方面,課堂特色教學評價要積極促進課堂教學效果。“親其師,信其道”,只有教師秉持先進科學的教學理念,掌握最優化的教學范式與方法,才能更好地教學,提升課堂教學效果,以幫助學生獲得適應終身發展和社會發展需要的必備品格和關鍵能力。
(三)要素整體性原則
小學課堂特色教學評價要堅持要素整體性原則。小學課堂是一個完整的、平衡的教學生態場域,對其評價也一定要形成系統化的體系、遵守一定的原則。一方面,要對課堂教學要素進行整體性評價。各教學要素在課堂教學生態系統中處于相對穩定的動態平衡中,特色教學評價不能針對某個單一的要素,要以學生可能發展的綜合素養方向與結果為評價對象,教師的教學評價要達成目標的整體性表達。另一方面,特色教學評價需要多元主體的參與和先進評價方法的應用。學生的綜合素養發展包括多個方面,融合了多個發展要素,要準確評價學生的整體性發展、評價教師課堂教學質量不能單純依靠客觀的量化評價。對于學生的認知、情感等方面的發展需要進行質性評估,以保證評價結果真實、可靠,評價要對教師課堂教學質量改進和提升有實際幫助。
課堂師生互動過程中,良好的教學評價能夠通過其激勵和引導作用,使教師的教學更加具有針對性,從而夯實學生的知識與技能掌握,促進學生綜合素養的提升。因此,教師要聯系課堂教學各要素,構建行之有效的課堂特色教學評價體系,不斷深化小學課堂教學改革。
(一)教學目標評價
教學目標的達成是教學評價的基本參照。教師要根據課程標準和學生的實際發展水平,以提高學生的綜合素養為根本目標,制定科學合理的教學目標,做到具體、明確、可觀察、可測量。
1.端正教學目標價值取向
教師要始終以培養和提高小學生的核心素養為指向,把“知識與技能”作為主線,注重在實踐中培養學生掌握科學的學習方法,鼓勵學生參與合作與挑戰。如在小學二年級語文教學中,教師要引導學生養成講普通話和與人交流的意識,并能夠在寫作中運用閱讀和生活中學習到的詞語。
2.厘清具體教學目標
教師要從整體上準確把握課本的知識結構,厘清學年、單元以及每一個課時目標,抓好每一課教學重點、難點,著力激發學生的學習內驅力與學習興趣,幫助學生跨過“最近發展區”。如在小學二年級語文教學中,教師應帶領學生復習鞏固漢語拼音,認識和會寫每個學習單元的生字,理解意思,正確書寫。
3.優化教學目標的達成方法
根據教學目標的設定與學生對知識、技能的實際掌握情況,教師可“因材施教”,采取師生問答、操作練習等多種方法來解決問題,以實現基礎性目標和發展性目標的有機結合。
(二)教學環境評價
和諧的教學環境是激發特色課堂教學評價、提高教學效率的保障,主要包括色彩、溫度、桌椅等硬件設施的布置和民主、文明、和諧的軟文化環境的建設,尤其要注意堅持以人為本的原則,突出營造人文關懷氛圍,始終把學生放在學習的首位。
1.提高教學設施使用效率
教師要充分提高教室里教學設施的使用效率,通過室內計算機、投影儀等先進設施拓展學生的思維空間,幫助學生深刻理解、掌握知識與技能,最大化地拓展學生對教學主題隋境的思考與再創造空間。
2.優化教學環境設置
優質教學環境可以激發師生的高水平互動,可以讓更多的學生在課堂上參與思考與表達,促進師生平等對話。理想的教學環境包括教師對教學情境的設置,如在小學數學學科“認識倒數”一課中利用小游戲進行導入——“同學們,老師和你們一起玩一個文字顛倒的游戲,我說明天,你們應該說什么?說天明。在數學中也有數字顛倒問題,這節課老師就來講一講這樣的有趣知識。”
3.遵循學生身心發展規律
環境設置還應遵循不同年段學生的身心發展規律,努力激發學生的學習內驅力,讓師生在和諧的環境下,通過科學的教學與評價,激發目標實現的持續性動力,促進雙邊成長。
(三)教學內容評價
教學內容是學生課堂學習的主體,教師通過仔細梳理,把學習內容有結構、容量合理、有層次地展現給學生,會讓學生更好地感知未知、辨析重難點,在大腦中建立完整的知識結構。
1.準確分析學隋
學生現有知識的掌握狀態決定了教師授課的內容、難度與方法。教師選擇教學內容與方法時要尊重學生的個體差異,要準確把握學生最近發展區兩端的實際水平,“以學論教”,根據學情適當重構知識結構。
2.正確組織教學內容
對小學生尤其是低年級小學生來說,知識網的構建比零散的知識點接納更為重要。這就要求教師要深入研究課標,科學組織知識點,遵循學生的認識發展規律,而后“授人以漁”。如小學語文閱讀教學中,學生知識獲得的目的之一在于更好地投入實踐、實現其社會價值,因此閱讀內容必須以密切聯系實際的新思想、新問題以及新技術等反映社會發展要求的內容為主。
(四)教學過程評價
教學過程除了重視內容的選擇與傳授,還要恰當制定、選擇教學策略,力求最大限度地激發學生的學習內驅力,以促進學生自我學習的發生與發展。
1.設計科學合理的教學流程
教師設計科學合理的教學流程,既要求教師要事先規劃好導入、新授和鞏固之間的層次與聯系,還要求教師要指導學生建立并遵循民主、權威的課堂學習規則,使課堂學習張弛有度又秩序井然。在此,互聯網等新科技的廣泛使用也會促進教學流程的順利展開。
2.發揮教學智慧與專業素養
教師要關注細節、觀察學生,把握好課堂思維動向的發展,教師評價要充分發揮教師的教學智慧與專業知識素養。教師在進行教學評價時,要做到及時、準確、具體,教師的評價要高效地反饋學生的學習效果,以便幫學生厘清知識的構建過程,使學生更清楚地診斷、分析問題。
(五)教學效果評價
教學要能夠促進師生雙方的教學相長。教師要始終秉持“以學論教”的先進教學評價理念,注重通過學生的合作、思維表達和情緒等評估學生理解、掌握和運用知識與技能的程度。
1.科學設置教學難易度
理想的課堂教學,教師要科學設置教學的難易度。學習是一個循序漸進的過程,教學過程要做到深入淺出、層層遞進。在教學過程中,教師要注意把握好教學梯度,善于發掘訓練契機。
2.營造活躍的課堂氛圍
理想的課堂教學,教師要營造活躍的課堂氛圍。教師要真正做到把課堂還給學生,營造真正的開放課堂,讓學生自主進行合作交流與學習,全面激發學生的學習內驅力。
3.全方位提升課堂教學效度
理想的課堂教學,教師要能夠全方位提升課堂教學效度。教師要從不同角度看待、辯證分析學生的學習行為,深入追尋個性化的學習方式,高效率地指導學生運用學習材料。在此基礎上,使學生養成獨立、高效的學習習慣,為學生提升實踐能力、實現社會價值打好堅實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