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波
摘要:基礎教育如同蓋房子時打的地基,作為學生思想啟蒙的重要階段,是提高全民綜合素質、促進人的全面發展的重要基石,對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具有重要意義。中華民族的發展蒸蒸日上,越來越多的教育學者呼吁還給生命發展自由,他們注重有效課堂的創建,希望讓學生和教師在教學過程中都能獲得生命的雙向發展,努力為提高和創新課堂教學的生命體驗和有效性出謀劃策,新基礎教育應運而生。
關鍵詞:有效課堂 ? ?提問方式 ? ?質疑 ? ?共情 ? ?生命體驗
在黨的十九大報告中,習近平總書記提出:建設教育強國是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基礎工程,必須把教育事業放在優先位置,深化教育改革,加快教育現代化,辦好人民滿意的教育。教育是造福全人類的一項偉大事業,如何讓它為每一個生命造福,是值得我們每個教育工作者思考的問題。
所謂新基礎教育,它的宗旨是“從生命和基礎教育的整體性出發,喚醒教育活動的每一個生命,讓每一個生命真正活起來。”如何創造性地讓每一個生命在發展中都展現其獨特的價值?在構建生命化課堂,創新教學方法的初步探索過程中,結合自身教育實踐,筆者發現當前的課堂教學存在以下問題:
(一)課堂提問方式單一頻繁,數量過多且價值不大,問題指向不明確,對學生的思維發展啟發不大。部分教師習慣于選擇相同的學生回答問題,導致學生回答問題的積極性不高,學生有認為反正舉手了老師也不會讓自己回答問題的想法出現。同時教學中過于強調教師本身對問題的設計,而忽略了學生質疑能力的培養。
(二)教師對課堂的把握主要依賴于平時的學習和自身累積的教學經驗,當前小學學校中年輕缺乏教學經驗的教師居多,一些年輕老師在遇到課堂突發狀況,或者是教學過程中當學生的發言沒有按照教師本身的預設而發展時,往往容易慌張,處理問題不能得心應手,在這樣的情形下,教師便錯過了一些很好的教育契機。
(三)教學過程中過于注重知識的傳授,缺乏對學生情感態度價值觀的滲透,忽略了學生自身的情感體驗。課堂中學生能通過學習獲得基本的知識技能,但忽略了學生作為獨立個體的思考能力,在思想品德教育及情感教育方面少了對學生共情能力的培養與發展。
(四) 課堂中教師的威嚴形象一直是學生擔驚受怕的源頭,學生時常因為作業沒寫好而擔心被責備,挨批評,更擔心會被老師聯合家長一起進行批評教育。更有甚者,學生與教師的關系達到劍拔弩張的狀態,一言不合就想要動手解決。總之,師生關系的惡化,一方面源于學生對教師的不尊重,另一方面也體現了教師在處理學生問題時的態度與智慧。
(五)教師對于學生的答問,給予的評價反饋不明顯,不具體,有時只是很簡單的兩個字“真棒!”、“不錯!”等等。另外,課堂中,習慣于將教師作為唯一的評價主體,由此讓學生產生教師說什么就是什么的心理。在這樣的課堂教學過程中,教師評價單一,缺乏側重點,極易導致學生產生人云亦云的從眾心理,更缺乏對學生思維的引導作用。
為了解決當前出現的這些問題,筆者認為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進行努力:
(一)創新課堂提問方式
課堂提問促思考。著名教育家齋藤喜博認為,教師的提問是“學生的生命”。課堂提問不僅是教師特殊的教學語言,同時也是啟發和引導學生思考,激發他們的求知欲的重要工具。有效的課堂提問能促使學生主動學習,也能為學生更好地理解和應用知識助力。
教育教學過程中,筆者認為教師可以從靈活運用提問方法,善用準確的提問語言,簡化問題話語,給予學生充足的思考時間,面向每一個學生,關注他們的表現,給予他們質疑的機會,及時獎懲給予反饋等方式來提高課堂提問的有效性。
(二)有效把握教育機智
教育機智重生成。在區科學生命化課堂競賽的評課過程中聽到關于科學課《金魚》觀察魚鰭的課例,當時上課的老師在提出讓學生觀察魚鰭時,有同學已經舉手說知道金魚有胸鰭、腹鰭、臀鰭、尾鰭、背鰭這幾對,還有學生提到金魚用鰓呼吸。顯然學生的回答沒有按照教師的課堂預設進行,教師反應有些慌張,繼續按照教學設計走程序,讓孩子們觀察這些魚鰭。如果他在學生說出這些魚鰭之后,能及時將教學調整為請學生仔細觀察魚鰭的擺動方向,以及數數一分鐘內各類魚鰭的擺動次數,還有魚鰓與口的閉合是同時發生還是一前一后以及數數一分鐘內魚鰓與口閉合的次數,這將會成為本節課的亮點。
在執教一年級數學《連加連減》的那堂課中,我讓學生看圖說連加算式的時候,有個男孩回答:4+3=7 ?7+1=8時,我只是提示他要寫成連加算式,接著又請另外一個學生回答。其實這里有一個很好的機會讓我為后面的提高練習做鋪墊,我只需把這兩個算式寫在黑板上,讓學生比較觀察,再寫出連加算式,就是一個很好的教育契機,而且都是由學生自己講出來的,他們能理解得更透徹。
教需有法,教無定法,大法必依、小法必活,我們的課堂教學需要讓“預設”為“生成”讓路。
(三)內化課堂生命體驗
“教育即生活”,創建有效的情境,觸動學生的情感體驗,讓他們在情境體驗中發酵情感遠比直接進行情感灌輸效果好得多。蘇霍姆林斯基曾說過:“在做好一件事情成功之后產生的成就感和愉悅感是一種非常強烈的催化劑,能夠直接刺激學生的學習動力和愿望。”例如:筆者實習時曾在學習人教版三年級上冊《夜書所見》時向學生提問:你曾經獨自外出做過客嗎?最長的時間是多久呢?很久沒見到爸爸媽媽,你有什么樣的感覺?不僅聯系了學生的生活實際,而且他們的這種情感體驗更容易與作者的情感產生共鳴,提高課堂效率。
皮亞杰建構主義學習理論認為:兒童進入課堂的時候并非一張白紙,生活中的很多事物在頭腦中都有不同程度的認識,學習的過程應該是讓學生的認知結構通過同化與順應的過程建構起來,并在“平衡”-“不平衡”-“新的平衡”中得到不斷豐富、提高和發展。他們需要將知識進行內化,在精神、動力、情感、信仰這四個方面得到提升與發展。
(四)和諧發展師生關系
良好的師生關系應該建立在“以人為本”的基礎上,哪怕科學技術再先進,教學理念再順應時代潮流,相互尊重的師生關系都是生命化課堂發展的輔助工具。
教學是人與人之間的對話,課堂教學的生命價值取向應該是教師與學生的雙向發展。課堂中不僅學生獲得生命體驗,教育者也應該能從中探索到一些生命的意義所在。真誠、和諧、溫馨的情感關系能讓教師和學生的創造性在課堂教學中得以催化和升華。
(五)注重多元藝術評價
新時代的基礎教育課堂教學評價應更加注重的是評價的價值導向,學生一開始對課堂的期望值是挺高的,教師要注意關注并及時給予明確有效的評價。做出評價的對象也應多樣化,例如教師點評、生生互評,小組點評等等。教育者們一直在課堂評價的多元化發展方向上努力探索。2013年榮屹、鮑偉提出“生命代幣制”,要求還給孩子“可觸摸”的評價方式,并且提供了許多可供具體操作的評價細節。
我們的課堂評價需從人的全面發展向提高人生的價值進行轉變,創造性地由聽話順從向自主追求轉變,學生要學會拓展精神世界,能學會思考與創新,并使之成為一種習慣。
總之,新基礎教育時代的到來,要求我們在創新課堂教學方法的過程中更加關注學生生命的自由發展。教學中教師依據學生身心發展的特點,把學生看成是真正的人,關注他們的生命訴求與情感需求,尊重他們的生命自由與個性差異,創造性地引導他們走向完整、和諧與無限的境界。課堂教學應為學生的生命發展提供無限可能性,并促進他們生命的不斷創新與超越,讓每一個生命都有其獨特的價值。
參考文獻:
[1] 佐藤學著 , 鐘啟泉譯 : 課程與教師 [ M ] . 北京 : 教育科學出版,2003:79.
[2] 宋振韶. 課堂提問基本模式以及學生提問的研究現狀(上) [J].學科科學,2003,(1).
[3]張敬光.淺析小學語文課堂提問的誤區和對策[J].實踐講堂,201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