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毅



摘要:學生在初中科學學習中存在“課堂能聽懂,自己看得懂,做題就會錯”的問題。原因在于學生對知識點僅憑簡單記憶,只留有模糊印象,在應用時無法輸出,導致學習效率低下。思維導圖是一種調動全腦思維,全面提高信息整合效率,提升記憶力和邏輯思維能力的高效學習方式。思維導圖以流動的線條、豐富的色彩結合關鍵詞,將零散的知識點,連接成網,使其更加組織化和結構化。思維導圖的制作過程實現了對知識的二次提煉,進一步加強了對知識的理解,也促進了自身學習能力的提升。
關鍵詞:思維導圖;高效學習;能力提升
思維導圖利用圖像、分支和關鍵詞等元素,充分調動全腦進行記錄和表達思想,是一種非常有效的思維可視化工具和技巧。它能將繁瑣、零亂的知識點,有機組合,理清知識脈絡,使得知識點間的關系直觀明了,并以易于接受的圖形和色彩給予大腦強烈的視覺刺激,激發人的想象力和創造力。思維導圖呈現的是一種放射狀的結構,同一分支的各關鍵詞、分支與分支之間存在著特定的邏輯關系,能夠把關鍵信息點之間的聯系清晰地表達出來,這一特點正好契合了科學學科注重邏輯分析的特點。
一、高效筆記,提升聽課效率
有效突破難點是課堂教學的重要內容,但有部分學生不能當堂掌握知識,又不想遺漏,從而選擇做詳盡的課堂筆記。一些學生在筆記上花費時間過多,忽略了對內容的理解,課后又不能有效利用筆記進行回顧,導致學習效率低下。如何采取有效的學習方式,提升聽課效率,并記錄關鍵內容成為學生急需解決的問題。
運用思維導圖做筆記能切實提高學習效率。課堂導圖筆記要求學生在課堂上一定要全神貫注地聽老師講課,對課堂信息進行篩選與壓縮,減少信息的容量,尋找信息的邏輯關系。在聽課過程中使自己的思維始終緊跟老師,及時記錄要點、難點、典型例題等重點內容,以及不解之處。
如在《變阻器》學習過程中,我們可以建立相應的思維導圖簡圖。以變阻器這一核心概念為中心,向四周引出定義、滑動變阻器、應用、類型四條一級分支,再以滑動變阻器為中心,又引出原理、符號、連接方式等二級分支,連接方式又進一步引出有效連接和無效連接,并加上重點標記。課堂導圖筆記強調聽記結合,聽為主,記為輔,有利于提高學生的注意力,提升聽課效率,高屋建瓴,把握重難點。課后依托思維導圖中的關鍵詞和線條,并根據線條呈現的知識點間的邏輯關系,對知識點進行串聯,回憶整堂課的結構,更好的建立知識間的聯系。
思維導圖開放式的結構模式,方便了學生以課堂簡圖為藍本進行各分支的進一步完善,將一些零散知識點或信息點有效整合,使整個知識體系更加組織化、結構化。對于標記的內容更可在理解的基礎上,通過形象生動的圖像加深記憶,從而有效突破難點。
二、去蕪存菁,構建知識體系
思維導圖通過線條和關鍵詞有效的將分散的知識點,連結成網絡,使其更加系統化、規律化、整合化,在大腦中形成一張知識的導航圖。
如第一章物質及其變化,以酸堿鹽為中心,向四周引出酸、堿、鹽、酸堿性四個主干,再分別以此為中心,引出更多的分支,進行逐層發散。酸這一主干又分為酸的通性、酸的個性,酸的通性這一分支又引出酸與指示劑、與金屬、與金屬氧化物、與堿、與鹽反應的分支。學生在制作思維導圖的過程中,有效抓住要點,圍繞要點,對知識點進行梳理與壓縮,刪減課本中雜亂多余信息,在保留核心內容的前提下,將厚重的課本化繁為簡,以簡馭繁。核心內容經概括、組織、優化,從中心內容出發,層層展開,逐層發散,脈絡清晰明了。
學生通過構建章節思維導圖的長期練習,在積累知識的同時,不斷提升概括和梳理知識的能力,為今后更為完整的知識體系的建構做充足的準備。
三、歸納整合,構建專題
科學作為一門綜合性學科,題目涉及的知識量大,思維轉折多,學生若沒有扎實的基礎知識和嚴謹的思維,解題時就會出錯。這表明學生錯誤理解了相關概念,而且對這方面的知識的認知也處于模糊狀態。學生需對這類錯題,在訂正的基礎上,深入分析,尋找癥結所在,進行歸因,并利用思維導圖歸納總結。
例如金屬與氧氣反應的劇烈程度、金屬與酸反應放出氫氣的速度、金屬與鹽反應能否發生以及反應的先后順序,這些問題的核心都是金屬活動性的強弱。因此可以構建以金屬活動性為中心的專題思維導圖,以上述問題為主干,逐層剖析,有效歸因。
思維導圖以流暢的線條,形象的圖像,豐富的色彩,激發學生思維,促進知識的有效落實,推重思維的發展。在科學課堂應用思維導圖做筆記,課后善于應用思維導圖構建知識體系,整合專題,切實推動學生學業的進步,學習能力的提升。
參考文獻
[1]劉艷.你一學就會的思維導圖[M]文化發展出版社,2017,6.
[2]馬國秀.思維導圖在屋里中考復習中的應用[J]科學大眾科學教育,2016,[9],6-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