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曉敏
摘要:信息社會知識更替很快,學過的知識每過幾年,其原有的價值就會減少或者消失,如果教師僅僅充當知識輸出者的角色,就會禁錮學生的頭腦, 限制學生的發展。信息技術教師應該引導學生進行信息技術探究性學習,使學生在探究活動中主動獲取知識,應用知識,解決問題。探究性學習首先應為學生構建探究的環境與情境。本文通過發掘教材中的“漁場”,準備探究;創設問題情境,引發探究;提供時空舞臺,自主探究;搭建交流平臺,促進探究;創設實踐場所,推進探究等策略為學生構建探究問題的“漁場”,讓學生通過親身經歷與體驗、在各種情境中獲取知識、發現問題和解決問題。
關鍵詞: 探究,學習,發展,能力
信息時代知識快速更替,學過的知識每過幾年其原有的價值就會減少或者消失,所以教師應由知識的給予者向學習能力的引導者轉變。為了讓學生能適應未來不斷發展變化的社會,作為信息技術教師,應該引導學生進行信息技術探究性學習,讓學生在創設的情境、場所、平臺中自己去獲取知識、發現問題、解決問題。
小學信息技術探究性學習是指在小學信息技術教學中,學生在教師的指導下,圍繞一個需要解決的問題,用類似科學研究的方式去獲取知識、應用知識、解決問題的學習方式。在“接受性學習”中教師主要為學生提供“魚”和“漁”,即教師傳授給學生信息技術知識和學習信息技術知識的方法;在“探究性學習”中,教師更主要的是為學生構建“漁場”,即為學生發掘信息技術探究點,創設探究環境,搭建合作交流平臺,并提供信息技術應用的機會。
一、發掘教材“漁場”,設計探究
信息技術奧秘無窮,并不是所有的問題都適合探究,我們應該根據知識特點和學生認知基礎選擇是否用探究性學習方法。課堂要探究什么,教師要心中有數。一方面信息技術教材中設計了部分適合學生探究性學習的問題:如浙江攝影出版社課標版(以下案例均選自該版教材)五年級上冊“關注數字生活”單元第13課《收集資料方法多》、第14課《網絡討論會》、第15課《編輯研究報告》中包含了對“數字技術改變我們的生活”綜合性任務。教師在引導學習時可讓學生靈活選擇自己感興趣的事例,如身邊通訊工具、智能家具、移動支付等數字技術改變我們的生活的問題進行探究與活動;又如六年級上冊“調查與統計”單元,整個單元都以探究性學習為主線,通過“確定調查的主題與方案”、“設計調查問卷”、“收集與整理數據”、“處理與分析數據”、“撰寫調查報告”、“展示調查成果”等活動,讓學生體會一般的研究方法。
另一方面是教師要經常思考出一個或幾個需要探究的問題供學生開展探究性學習。探究的問題可以是實踐操作的,如在進行畫圖教學過程中,學生打開畫圖軟件后,教師可讓學生摸索“畫圖”程序功能區中各項工具的使用功能;探究的問題可以是課堂上教材內容的拓展延伸,如教學四年級上冊第11課《畫龍點睛寫標題》這課時,可讓學有余力的同學探究“藝術字工具格式”選項卡中的其它功能的奧秘;探究的問題也可以是對自然和社會現象的探究,如六年級下冊第2課《設計“房間”》這課,可讓學生探究如何合理設計房間的方案;探究的問題還可以在新舊知識的連接點上進行,如教學PowerPoint中插入圖片和藝術字時,教師指出方法與在Word中插入的方法差不多,請你自主探究制作一張相似效果的作品;探究的問題還包括開展創新探究,如當學生學習過Scratch“打地鼠游戲”后,教師可引導學生根據這些指令開展靈活運用,創造出不同的作品。學生開展了想象與創造,創作出了“打猴子、切水果、拍蒼蠅、打靶”等相似的作品,同時也感受到創新的樂趣。探究的問題不管從教材中來,還是從生活和生產實踐中來,但必須是可供操作、討論、探究的和有信息技術價值的問題。反之,信息技術探究學習會成為“無米之炊,無稽之談。”
由于各種因素的影響,學生在信息技術課會表現出能力水平參差不齊,因此,教師在設計探究任務時要有層次性和開放性,即無論是能力好的同學還是弱的學生,都有跟它能力相符的探究任務,否則會打擊能力好的學生積極性,也照顧不了能力弱的學生學習興趣。
二、創設問題情境,引發探究
學生探究性學習的積極性、主動性往往來自于一個對學習者來講充滿疑問的情境。在教學中,教師可以采用生活再現、組織游戲、課堂競賽、任務驅動、故事引入、劇情再現等方法帶領學生入情入境,當學生對新知產生強烈的好奇心,就能引發學生強烈的求知欲,促使學生以最佳的心理狀態投入到探究活動中去。
一位教師在教學四年級上冊第15課《精益求精做小報》這課時采用了對比法和競賽法激起了強烈的探究欲望。
師:我們上節課學習了什么內容?
生:介紹了我們家鄉的特產,將我們縣的幾種特產文字介紹復制、粘貼成一個小報。
今天來了許多客人,如果將上節課我們制作的小報介紹給客人,你覺得客人會滿意嗎(教師呈現了上節課的一張小報)?
生:不滿意?
師:為什么客人不會滿意呢?
學生說了幾種客人不會滿意的理由。
師:你覺得將這張小報展示給客人看,客人會滿意嗎(教師呈現了一張圖文并茂,精美的海報)?
生:滿意,相當的滿意?
師:和我們上節課制作的小報相比,你更喜歡哪一張?
生:后面一張。
師:為什么?
學生說喜歡的理由,如圖文并茂,藝術字很好看,標題文字加了顏色等等。
……
師:想不想自己親自做一份圖文并茂的小報呢?
生:想!
師:制作一份小報有什么困難?
學生提出困難,教師請同學幫助解答。
師:接著我要把時間交給同學們,希望同學們把對家鄉的哪份感情體現在你的小報中。我們還將舉行一次比賽,誰的作品優秀,我將把你的作品展示給大家欣賞。
教師在課堂上創設了一個給客人看小報的情景,雖然只是簡單的幾句話,卻“一石擊起千層浪”,激發了學生想表現、愛家鄉的心理需求,使學生自覺投入到小報制作的探究活動中去。
三、提供時空舞臺,自主探究
著名教育家波利亞曾說:“學習任何知識的最佳途徑是由自己去發現,因為這種發現理解最深,也最容易掌握其中的內在規律、性質和聯系。”信息技術課堂教學離不開學生自主探究,可有些教師卻“好心辦壞事”,如有的教師總不放心學生不知道探究什么,用什么方法去探究,教師就教學生探究什么,怎樣探究;有的學生正在探究過程中,教師就急于把答案和結果告訴了學生;有的學生還在激烈地爭論著問題,教師就宣布探究結束了,以上種種顯然沒有擺脫教師“授魚”者的角色。教師的思維方式、語言表達束縛了學生,學生沒能主動參與到探究活動之中,自然而然地無法體驗到知識的形成和發展過程。
探究性學習是對傳統學習方式的一種顛覆,與傳統的學習方式有著本質的區別。信息技術探究性學習關注的重點是“學生的學習過程”,探究必須讓學生知道信息技術知識的形成和發展過程。如不能給學生自主探究的時間,學生的思考、探索就不能有一定的深度,學生就無法獲得多少靈感和頓悟;如不能給學生提供寬裕的探究空間,學生就難以體現自主性,探究活動也會局限于低層次、小范圍。因此我們教師要為學生探究提供充分的時間和空間,讓探究長久一些,久的是課堂時間,收獲的卻是學生成功的感悟和探索精神。
四、搭建交流平臺,促進探究
俗話說:“三個臭皮匠,頂得上一個諸葛亮?!?在探究過程中,教師不僅僅要給學生提供獨立思考、自主探索的時間和空間,還應為學生搭建合作探究的“舞臺”和展示提高的“平臺”,以期“仁者見仁,智者見智”,優勢互補。這一環節包括小組合作交流和班集體交流評價兩個步驟。
探究活動中小組合作交流的時機主要分兩種,一種是學生先自主探究,再合作交流。一般應用在學生自主探索出現困難時、個人認識片面時、解答開放性問題時、學生意見分歧比較大時。學生在自主探索地過程中自己形成對知識的理解,在與人合作交流中逐步完善、修正自己的想法;另一種是探究開始就組成探究小組,成員在探究中合作,在合作中探究。一般應用在個體操作條件不充分時、學生只有通過合作才能完成的學習任務。小組成員在探究過程中要完成以下工作:一是根據探究任務做好責任分工,使每一學生擔任一定的任務;二是分工合作開展探索,利用大家的智慧尋找解決問題的辦法,解決問題;三是對探究的問題進行整理,對不同成員間的意見進行統一,達成小組的意見和成果。值得注意的是教師平時應根據班內的實際情況,有意識地將不同層次、不同類別的學生按照“組內異質,組間同質”的原則進行分組,其目的是為了學生在合作過程中做到組內合作,組間競爭。
班集體交流評價是在自主探究,小組合作交流的基礎上進行的,在這一過程中教師為各小組提供了充分展示自己思維和成果的機會。在廣泛交流的基礎上對各小組進行評價,學生對自己的活動也能進行反思和修正,促進了探究。要提醒的是教師除了要對學生成果進行點評之外,還要對其探究過程進行點評。
我們要相信學生合作的能力,一定要將合作學習的主動權交給了學生??v然有時學生的合作效果沒有預想的好,這也比教師講解強多了,畢竟那都是學生自己合作探究的成果。
五、創設實踐場所,推進探究
課堂教學服務于生活,教師同樣要創造條件引導學生把課堂所學的方法和知識應用生活實際,加深知識的理解,繼續推進探究。教師設計課堂練習及課后作業時不僅要考慮學生知識的鞏固、技能的形成,更要考慮學生應用意識及實踐能力的培養,創設一些要經過探究才能解決的問題,諸如提供一些結構不全、條件不明、需要設法收集、選擇加工信息的任務。
如教學三年級下冊第7課《感受雙符號鍵》時,教師可以讓學生運用各種字符來設計圖案。由于放手讓學生探究,學生創作的積極性很高。其后學生展示的作品出人意料,讓人不禁驚嘆學生非凡的創造力。又如在教學五年級下冊第5課《豐富幻燈片內容》后,為配合學校進行班級風采展示活動,我讓學生制作一組介紹班級的演示文稿,要求有多張幻燈片,并合理安排文字、圖片。這項任務我沒有給學生提供丁點素材,全靠學生搜集、整理,但由于要配合學校進行班級風采展示,學生動用了手機、照相機去拍照、到任課老師處找班級活動圖片,最后好多同學完成了有創意的作品。
每個兒童都具有創造的潛能,探究性學習是一種適合他們釋放創造潛能積極的學習方式,我們教師就應努力構建有利于學生探究信息技術的“漁場”,使學生的創新意識和實踐能力得到良好的培養和發展。
參考文獻
[1]陸宏.信息技術教學中提高探究性學習效率的嘗試[EB]. http://www.docin.com/p-99824492.html
[2]任美娟.在小學信息技術課中開展探究性學習的嘗試[J].快樂閱讀,2012,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