汪曉玲 張元元
摘要:“問題孩子”已成為學校教育的重大問題。他們的轉化,不僅關系著學校校風校紀,班級管理的穩定安全,更關系著學校的名譽聲望。而且關系著家庭和社會的穩定。
關鍵詞:校園暴力;成癮叛逆;自閉厭學
26年來,汪老師團隊堅持普及家庭教育和問題孩子轉化工作,在和家長孩子頻繁接觸的過程中,也發現了很多問題和困惑。
存在問題及困惑
1、家庭教育觀念落后。 2、孩子顯性問題突出(網癮,叛逆,早戀,厭學)隱性問題令人擔憂(心理健康問題,情商教育問題包括感恩心,責任感方面)。3、家庭結構的變化,隔代教育,獨生子女,單親家庭的增多,留守兒童群體的龐大,被單親,被孤兒現象嚴重,4、學校教育的重視度不夠,家校結合形式化。“唯升學教育”的錯誤理念 ,“唯學歷是舉” 的用人體制導致的“隱性輟學”的現狀。
一、問題學生的現狀
1、有班級存在的地方就有問題生的存在
我們調查,某市300多所學校中,現有“問題孩子”超萬人。
2、嚴重關注缺失帶來嚴峻問題
學校對于此類人群持保守狀態,家長們在無奈中冷眼相待。他們常受冷遇,遭鄙夷,享受不到教育的公平。于是,大多表現為破罐破摔,打鬧搗亂,行為越軌,以畸形的心理平衡來對抗。惡性循環的后果為:拉幫結派、逞能占強、桀驁不訓、倔強好斗;行為野蠻、道德墮落、好逸惡勞、敢頂敢撞,無所顧忌等。這種意識行為所具有的連續性、擴展性有若網絡病毒一樣縱橫蔓延,有著不可低估的反教育的作用。
3、造成嚴重的危害和不良社會效應
青少年犯罪率攀升。自殺自殘問題嚴重。據調查,問題孩子犯罪率高達76.3%。嚴重危害社會安定。
二、問題學生的成因
家庭教育的差異性,個人所處環境的不同,"問題生"的成因可以歸結為以下幾方面:
1、根本原因——家庭原因
孩子們的差異性其實更多的是表現在八小時之外的家庭教育中。
筆者對問題生的家庭情況進行了調查分析,本次抽樣以完整家庭、單親家庭、留守學生和父母雙亡學生作為調查選項,對40名問題生進行問卷調查,完整家庭問題生所占人數7人,占總人數17.5%;單親家庭問題生總人數18人,占總人數45%;留守生人數問題生12人,占總人數30%;父母雙亡問題生3人,占總人數7.5%。問題生在單親家庭和留守學生占問題生總數的75%。
另外獨生子女家庭對孩子嬌寵溺愛、父母教養觀的偏差、父母自身地位的缺失、家長意識不夠,無法與孩子形成默契的溝通,缺乏對孩子進行心靈的教育。致使自卑、孤僻等性格,導致諸多問題的產生。
(1)獨生子女家庭對孩子的嬌寵和溺愛。
獨生家庭結構的存在使得特殊教育成為必須。
獨生子女家庭結構的存在,使得家長更是對孩子問題尤為關注。現行大班制,唯分論的教育讓一部分問題孩子家長無奈而又無助。再加之,家長“無證上崗”,缺少科學的教育方法、教育觀念落后、教育主體素質偏低、教育內容陳舊、教育能力不足、教育環境不佳等原因,迫切需要特殊教育結構的出現。
(2)父母教養觀的偏差。
家長教育觀念滯后和教育方法欠缺、在教養孩子方面存在著過重的補償心理,總是希望把自已未曾實現的理想完全寄托在孩子身上,致使他們對學習的熱情驟減,學習沒有積極性,產生厭學情緒。
(3)父母自身地位的缺失。
在現實生活中,有不少“小皇帝”心安理得地大把揮霍父母的血汗錢,享受父母細致周到的照顧,偶有一點不如意,就給父母以臉色,甚至以離家出走、自殺相威脅。父母給孩子的愛過于“偉大”,使自已失去了的尊嚴,失去了地位和人格。
部分家長對子女教不得法或忙于工作經商,無暇教育子女;或者知識文化較低,無法與孩子形成默契的溝通,缺乏對孩子進行心靈的教育,再加上平時忙與工作陪伴較少,很多家長都愿意從物質上給與補償。導致他們養成了我行我素,唯我獨尊的性格。
2、 社會原因:
不良的影視作品、雜志、網絡文章從視覺和心靈上沖擊著學生們的人生觀、道德觀,潛移默化地影響著學生們的一言一行。
3、 學校原因:
辦學思想偏差、教育存在薄弱環節、片面追求升學率、教育內容和方法存在不適應性、個性發展和大同思想相矛盾、部分教師缺乏正確教育方法,簡單、粗暴,歧視問題生等反教育行為,都可能極大地傷害學生心靈。
4、 自身的原因:
如先天性遺傳、發育遲緩、早期教育不良等原因。據心理健康測試,問題生中39.2%存在著明顯心理障礙,主要表現為嚴重自卑、學習焦慮、孤獨傾向、恐怖傾向和沖動傾向。
三、問題學生的對策與建議
社會和國家的發展不能靠少數精英; 數以億計的勞動者的素質是關系到民族興亡的根本,尤其是“問題生”這類人群不乏天資聰慧,思維敏銳之人,聰明人一旦做出糊涂事后果將不堪設想。針對以上現狀及成因,我們建議做到貫徹“問題孩子”和“問題家庭”雙管齊下的教育原則
1、大力普及家庭教育,務實做到家長崗前培訓
教育理論指出,教育是由家庭教育、學校教育、社會教育和孩子自我教育共同組成的一個系統工程.成立專門家庭法教育指導站或扶正家長學校幫助家長人人懂教育
2、扶持開辦有特色的特殊學校,以利于問題孩子的轉變
每個孩子都是優秀的,只不過各有各的聰明。只要方法得當,每個孩子都可以是人才。
我們在實踐中發現,所謂的問題孩子是很難在群體中享受到教育的公平的。
具體實施:
(1)教育是個培根的藝術——德育先行
教育的根本功能就在于使“個體我”轉化為“社會我。” 現在的學校過度關注個體智力發展,普遍忽視品德教育。為了“金榜題名”、“光宗耀祖”、“成龍成鳳”,家長、學校和社會放松了對孩子的做人教育、品德教育、感恩教育。
又純又高的道德理念,脫離了學生所接觸的現實生活,使學生缺乏認同感;目前灌輸式、說教式的德育手段和方法,未能有效地把握青少年的心理特征和品德形成規律,致使學生被動接受道德規范和規則,直接導致其參與熱情的缺失;另外,學校往往把德育置于較封閉的狀態下進行,未能有效地聯系學生生活實際和社會實踐活動,學生走出校門后,很難切實有效地處理現實生活中的道德問題和道德沖突。特別是對處于他律水平的小學生,這種德育方式和內容難以被他們理解,也就無法轉化成自律的標準。
(2) 封閉式住校引導
采用“家長為主體,孩子為中心,老師為導航”三位一體,眼、言、顏、講、問、練、“六步訓練法”幫助問題孩子走上正確的人生軌道。
(3)貫徹“問題孩子”和“問題家庭”雙管齊下的教育原則
包括心理輔導、家庭教育活動支持、個別反彈學生再教育等內容。
挽救一個孩子,幸福一個家庭,和諧一個社會,強生一個民族。為此,我們呼吁,拯救“問題孩子”不是一個人或幾個人的事情,亟待全社會的關注和各級領導的支持,讓更多孩子在受教育的年齡,享受到教育的公平。讓更多致力于問題孩子研究的教育者和機構,發揮他們獨特的教育優勢,把好的經驗融入到學校教學中去。
參考文獻
[1]杜大昌.“問題學生”轉化之我見[J].學周刊,2019(18):79.
[2]菅建偉.讓賞識的陽光照亮問題學生的心靈[J].中國教育學刊,2018(10):1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