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曉麗
摘要:小學是學生身體發育成長及心理發育成熟的重要時期,在小學有部分學生都會產生一些心理問題,這些心理問題輕則使學生脾氣暴躁,影響學生學習和生活的積極性,重則使學生內向、產生抑郁傾向,對于學生的健康成長十分不利。因此,教師應正視并重視學生在心理健康方面的問題,積極地探究能夠幫助學生解決心理問題的策略,從而使學生能夠快樂成長。
關鍵詞:小學;高年級;心理健康
心理健康教育作為小學教育的一部分,是小學教育工作的一項重要內容,為此,小學教師要將心理教育放到日常的工作中來,并注重與班級管理相結合,使二者相輔相成,在補充中發展,在發展中補充,有效促使學生得到健康心理的構建,形成積極向上、樂觀開朗的性格。鑒于此,本文筆者就從營造良好師生關系,師生之間朋友相處;樹立積極人生態度,提升學生的抗逆力;提升家庭心理教育,父母子女一同成長三個方面來進行探討,以期能和各位教師共同學習與進步。
一、營造良好師生關系,師生之間朋友相處
教師對于學生而言十分重要,因為其是學生在學習生活中所接觸到的長者,其對學生的態度能夠對學生造成很大的影響,教師的一個正面的評價能夠使學生情緒變得積極,一個反面評價能夠使學生情緒低迷失落。因此,教師培養學生具有一個積極的心理健康狀態,首先要先營造一個良好的師生關系,使學生不會對教師產生疏遠感和距離感,從而能夠將自身的心理問題積極地反饋給教師,使教師能夠幫助學生解決其存在的問題。而教師可以通過與學生的溝通交流,與學生之間像朋友一樣的相處,就能提升師生交流的效果。
教師與學生交流時,可以以學生感興趣的話題展開,如學生喜歡的漫畫電影、課外書籍、中外名人等,通過這些話題的切入,與學生進行平等的交流,在交流的過程中讓學生暢所欲言,而教師則如同朋友一般與學生進行討論,或是教師所言正確,能夠推動學生對教師崇敬感的提升,或是學生所言正確,教師與學生在辯駁中增進感情,也使學生能夠意識到教師是真實的人格,從而能夠消除和教師的距離感,使學生能夠積極地將自己內心所想反饋給教師。而教師與學生的交流溝通一定要站在平等和尊重的基礎,使學生感受到教師對其獨立人格的尊重和信任,從而推動學生對教師的親近感的產生。
二、樹立積極人生態度,提升學生的抗逆力
在學生成長的過程中,需要一些正能量的灌輸,才能使學生感受到人生的豐富多彩和積極向上,而教師在教學時,可以通過一些名人事跡、情感故事來推動學生情感的發育,使學生能夠在這些真人真事小學到更正能量的人生態度和生活理念,從而能夠幫助學生樹立積極的人生態度,使學生能夠積極地面對自身在生活中遇到的困難,繼而能夠以良好、健康的心態學習生活。
例如,筆者在一次教學中,便引入“胡華喬逆天40秒”的事件,說起胡華喬這個名字,很多人都很陌生,但是說起中國好舌頭“華少”大家便都恍然了,誰能想到華少成名之戰竟然是被逼出來的,當時他接下一個任務,在一分鐘之內念完幾頁贊助商名單,于是他迎難而上、不辭辛苦,經歷了無數的苦練,終于才完成那一場驚艷亮相,從籍籍無名到萬眾矚目,他所做的便是默默地認真和努力。通過這個故事,筆者使學生明白了在很多自己看不到的角落,有無數人正在面對困難,也有無數人迎難而上克服了困難,從而達到自己的理想抱負。這樣,便能使學生能夠正面認知困難,樹立積極的人生態度,進而提升自身的抗逆力。
三、提升家庭心理教育,父母子女一同成長
小學階段是學生發展的一個重要階段,也是學生一生中一個重要的轉折點,這樣一來,小學階段的教育就顯得尤為重要。在整個教育體系中,除了學校教育,家庭教育也占據了很大的比重,在學生能力發展的過程中扮演著重要的角色。家庭是學生成長的第一個環境,也是接觸世界的第一個驛站。相較學校教育,家庭教育有著獨特的啟蒙意義,家庭環境也在潛移默化地影響著學生的成長。因此,要想促進小學階段學生全面成長,家庭教育是不可缺失且更應重視的,而作為學生學習的引導者,教師就要平衡好家庭教育與學校教育之間的關系。
例如,小學生具有極強的模仿能力,家長是學生首要模仿的對象。所以說,家長的一言一行都會在潛移默化中影響孩子。因此,要想將小學生培養成一個自尊自愛具有良好品德的好學生,首先,我們就要引導家長懂得自尊、自愛、自信、自強并擁有健康的心理,為孩子樹立一個榜樣,讓孩子感受到家長為人處事的態度和心理價值觀念,從而使孩子形成正確的人生態度和觀念,規范孩子的言行舉止,真正實現家庭教育和品德、心理健康教育的融合。
綜上所述,小學生心理素質和思想觀念還存在很多不足,我們需要借助德育的心理健康教育來幫助學生實現認識與理解。教師要通過教學幫助學生了解社會中的相關知識,幫助學生樹立正確的思想與觀念,提升小學類學生的社會融入度。同時,教師也要不斷創新自己的課程,重視德育和心理教育的建設,共同努力培養更多優秀的人才。
參考文獻
[1]韓衛強.小學高年級心理健康教育的策略[J].基礎教育研究,2018(08):87-88.
[2]官紅梅.小學高年級學生常見心理健康問題及教育對策[J].校園心理,2017,15(06):462-46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