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國俊 李菊
摘要:什么是家風?“家風”通俗地講,又稱門風,是一個家庭當中的風氣。是給家中后人們樹立的價值準則,是一個家庭的主旋律。什么是“童揚”家風?這里的“童”是指兒童,“揚”指弘揚。“童揚家風”是指站在兒童的視角,以兒童為主體的家風教育。本文簡單談談《“童揚”家風》品格提升工程項目的實踐與思考。
關鍵詞:“童揚家風”;背景與理念;內涵解讀;創新與實踐;思考與展望
一、背景與理念
習近平總書記曾多次指出:“不論時代發生多大變化,不論生活格局發生多大變化,我們都要重視家庭建設,注重家庭、注重家教、注重家風。”在2018年9月10日召開的全國教育大會上,習近平總書記再次強調:“家庭是人生的第一所學校,家長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師,要給孩子講好‘人生第一課’,幫助扣好人生第一粒扣子。”
以魂育人:該項目堅持從兒童立場出發,遵循兒童的認知規律,讓兒童作為實施的主體,充分發揮兒童的主體意識,探源、傳承、弘揚優秀家風,牽手家庭成員,共同營造、建設和培育優秀家風,讓優秀家風端行、修為、潤心、立德樹人
家風育人:我們把項目的價值取向確定為:1、小家系大家,家庭是社會的基本細胞,引領好人生的第一所學校;2、兒童是未來,家風是家庭的靈魂精神,家風是人生的第一堂課。
二、內涵解讀
什么是家風?“家風”通俗地講,又稱門風,是一個家庭當中的風氣。是給家中后人們樹立的價值準則,是一個家庭的主旋律。
什么是“童揚”家風?這里的“童”是指兒童,“揚”指弘揚。“童揚家風”是指站在兒童的視角,以兒童為主體的家風教育。
為什么提倡“童揚”家風?
其一,兒童立場應是現代教育的立場。教育是以最有價值的內容、以道德的方式展開的過程和活動。這種道德的方式,就是讓受教育者尊嚴地生活在教室里和校園里。讓受教育者有“尊嚴”,教育者就得站在他們的立場上,想著他們,引領他們,保護他們。從某種角度說,兒童觀是教育觀的核心和基礎,教育觀應根植于兒童觀,而只有真正確立了正確的兒童觀才會有鮮明的兒童立場。兒童立場是由教育的本質和主旨所規定的,兒童立場是良好教育的鮮明標志和走向成功的根本動因。
其二,家風及其教育亟需兒童立場。家風,看似屬于傳統文化,成人化、系統化、理性化是它的特征,好像與兒童立場格格不入。但是,現代教育觀認為,任何有效的教育都要以兒童的心理結構為基礎,契合他們的內在心理需求。相反,如果教育忽視了兒童的先在狀態,那么這種教育只能流于形式。因此,家風及其教育亟需兒童立場。要積極發掘優秀家風中的兒童因素,做到寓教于樂、以小見大、潤物無聲,讓兒童在輕松愉快的氣氛中,實現傳統文化與兒童生活的有效對接,逐漸增進他們對優秀家風的了解、感受和認同,避免假、大空的灌輸教育。
《“童揚”家風》這個項目,就是從兒童立場出發,遵循兒童的認知規律,充分發揮兒童的主體意識,探索、傳承、弘揚優秀家風,牽手家庭成員,共同營造、建設和培育優秀家風,讓優秀家風端行、修為、潤心、立德樹人。
三、創新與實踐
(一)建造以“家風育人”為價值指向的格物文化
建一面家風墻,敬物有信仰。將學校接送孩子的家長等候區布置成一面家風家訓主題墻,內容包括《習近平談家庭家教家風》、贏在家風、誦好家訓等,學生、家長都能直接觀看、受益,宣傳更有效。
鋪一條家訓廊,集物有榜樣。將學校的一條60多米長的過道,建成一條家訓家風文化長廊,展示中華傳世家訓精選、紅色家訓家書精選、習近平家教家風、治家典范故事、童“書”家訓、童“畫”家風、曬家風樂成長等內容。
(二)建構以“童揚家風”為目標的課程體系
1.自上而下論證課程規劃。根據品格提升項目要求,結合《德育工作指南》和學生的身心發展特點,我們制定了“童揚家風”的課程指南、設置了具體的童揚家風實施方案與綱要,嚴格論證童揚家風的課程體系。
2.自下而上編制課程內容。編輯了校本教材—《童誦家訓》。誦讀可以益智,誦讀更能煉心。選編了《弟子規》《顏氏家訓》等古今部分優秀家訓,供小朋友誦讀。期望通過日不間斷的誦讀,讓中華民族的文化基因在心中生根發芽。
3.縱橫交替實施家風課程。橫向成序,縱向成列編寫了《“童揚”家風綜合活動課程指導方案》,合理兼顧主題單元內容的適切性與包容量,平衡把握主題單元體系的穩定性和可變性,內容包括認識家風、走近好家風、曬家風享成長等十余課,以班隊主題活動或綜合實踐活動形式來開展和實施。
(三)建設以“小家聯大家”為校本取向的實踐序列
1.家是最小國:言傳身教正家風
開啟種子行動:一是尋找失落的家風,讓家家尋家風,人人信家風;二分享最美的家風,家訓親子誦讀比賽,以家庭為單位,有效落實家風家訓教育。
2.校是最真地,深入淺出領作風
開啟綠蔭行動:
一是認同,舉行《童揚家風,筑夢遠航》開學典禮暨品格提升項目啟動儀式,進行教師全員培訓,全體師生及家長參與活動,強化認同感。
二是理解,每班組織家風家訓班隊主題會,在班隊活動中促進孩子對家風家訓的認識和理解。
三是研究,引領形成“童揚家風”研究課題,在課題研究中思辨、拓展,形成螺旋式的進步與提升。
3.國是千萬家,高屋建瓴共振風
生長行動:一個家庭一個面:一個好家庭就是一個民族的正面,展示一個家庭的家風或家訓。
開展“童繪家風”繪畫比賽、童書家風“書法比賽”:童“書”家訓,用書法作品展示中華家訓;童“畫”家風,用畫筆“曬一曬”我們的優秀家風。
開展“童誦家訓”誦讀大賽:中國的家訓文化歷史悠久,最早萌芽于五帝時代,明清達到鼎盛。據《中國叢書綜錄》所列書目記載,我國古代公開出版的家訓有120多種,包括《朱子家訓》《章氏家訓》《顏氏家訓》《錢氏家訓》等流傳至今,是中華傳統文化寶庫的重要組成部分。而在大興節儉辦事之風的當下,重溫這些古訓更是大有裨益。
四、思考與展望
1、根據《“童揚”家風綜合活動課程指導方案》,各年級分層次有序開展活動。分別開設《童“姓”探源》綜合探究微課程、《童“誦”養正》家訓誦讀微課程、《童“話”家風》綜合體驗微課程、《童“行”實踐》綜合實踐微課程
我們將核心素養和家風文化全面滲透、整合,并結合學生年齡身心特點,在不同年級進行分解再組合,通過“講、說、記、做、評”這五個步驟進行有主題有序列的主題隊會德育活動:學生做,家長評,老師帶,社區傳,使得家風文化更有深度,更有內涵,并在實際操作中踐行有張力,推行有動力。
2、建設家風教育數字資源平臺。在校園網開辟“童揚家風”主題網站,設置知識窗、活動區、數字館、成果臺等子欄目,分別以文字、圖片、視頻等形式,以海量的數字信息呈現家風文化特色課程資源,探索“互聯網+家風”的新路徑,打造家風家訓公眾號和家風家訓網上家校互動平臺。學校物態環境中盡量多地設置二維碼,延伸學習空間,擴大文化場域。
3、開展微行動。螢火蟲親子共讀行動:親子共讀活動是“家長自覺引領孩子主動讀書”的有效方法。一方面,可借用新教育“螢火蟲親子共讀全國講座”“螢火共讀”等欄目,引導家長進行網絡共讀或線下活動。另一方面,我們提供各年級的共讀書目,請父母進課堂、上講堂,和孩子一起共讀,分享讀書的快樂。香樟樹綠色家庭行動:香樟樹,綠蔭大,能驅蟲。父母不做家庭生態的“污染源”,要做綠色“保護傘”。提出好父母的必備素養,開設好父母成長工作坊,塑造生態家庭,提升父母素質,營造“和”氛圍。要為優秀家長頒發“樟樹獎”。烏鳥反哺行動:葉落歸根,是為了感恩大地曾經的滋養;烏鳥反哺,是為了報答母親當初的哺育。怎樣讓我們的孩子懂得感恩呢?首先要求父母做榜樣,為父輩們洗腳、做家務等,然后是孩子為父母洗腳、做家務等,在效仿中傳遞感恩,形成“孝”“愛”之家風。
該項目依據《德育工作指南》的指引,發揚民族傳統文化之魅力,打造《“童揚”家風》德育品牌,讓兒童和項目共生長,相信“童揚”家風的項目研究和探索,一定會有效促進兒童身心品格的全面提升,磨礪學校獨有的文化特色與品格氣質,逐漸推動新時期育人方式的多元變革,努力達成“讓優秀家風端行、修為、潤心、立德樹人”的目標。
參考文獻
[1]閆冰,何桂英.家風在加強少年兒童友善價值觀教育中的作用與思考[J].廣西教育,2017(33):4-5.
[2]陳延一,盧馬.讓孩子在秩序中自由成長——宋氏家族的民主家風教育[J].少年兒童研究,2005(8):35-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