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雪瑩
摘要:鴉片戰爭后,列強相繼入侵中國,同時國內人民起義不斷,清政府面臨前所未有的民族危機和統治危機。在抵御外辱和鎮壓國內起義中,清政府的軍隊顯得力不從心。而面對嚴重的內憂外患,清政府進行了一系列的軍事改革,使軍事自強。主要是在洋務運動中建立了一批近代軍事工業、對八旗和綠營進行改革、建立近代海防體系和開展近代軍事教育,使軍事自強起來。
關鍵詞:近代海防;洋務運動;近代軍事工業;軍事教育
19世紀40年代初英國大炮轟開了中國的大門,60年代前后,列強又通過第二次鴉片戰爭從中國掠奪了大量政治經濟利益和特權。中國第一次面對如此恥辱,清朝內部一些有識之士目睹外國“穿件炮制”有感于“中國文武制度,事事運于西方之上,唯獨火器萬不能及”所以在19世紀60—90年代掀起了一場“師夷長技以制夷”的洋務運動。她們興辦軍事工業的最初目的有兩個。意識鎮壓人民起義,一是為籌建海軍做準備。所以當時軍事工業的產品主要有兩大類。一是制造槍、炮、軍火,一是制造輪船。在洋務運動早起興辦的幾個軍事工廠和機器局,規模小設備簡陋。產品單一,規模較大,設備較好,產品優秀的軍事工廠是江南制造總局,福州船政局和湖北槍炮廠等。江南制造總局是同治四年曾國藩和李鴻章共同創辦的。包活16個分廠,仿造和自造英國前膛槍、林明頓后膛槍、德國毛瑟槍和各式大炮、鐵甲輪船等。福州船政局是左宗棠在同治五年主要生產輪船,共造船速度是當時其他軍事工廠無法比擬的。湖北槍炮廠是張之洞在光緒十五年創辦,主要分槍廠、炮廠、槍彈廠等主要生產小口徑新式快槍、快炮等。
然而在軍事自強中,陸軍軍事也有所改革,清朝的武裝力量和分為兵、勇、丁三個層次。兵即八旗兵和綠營兵,是國家常備正規武裝,其數額、編制、薪餉、防區均有定制,故稱國家經制之兵。勇即官勇,有事臨時招募,事后遣散歸籍,數額、編制、薪餉皆無定制,一切視具體情況而定制,故其數量、裝備、地位都不能與八旗、綠營比。丁即散處城鄉各處的團丁,屬于不脫產的團練保甲組織,實際上是半兵半民的武裝。嘉慶初年清朝鎮壓白蓮教起義時,八旗和綠營無力鎮壓,團練武裝在這時發揮了很大的作用。所以太平天國革命爆發時,清政府對團練武裝寄望深厚,曾專門發布諭旨,刊刻有關文件,令各地官紳參照辦理,并先后任命數十名在籍官員負責團練事宜。但由于歷史條件的變化,始終未能取得預期的效果。然而,在鎮壓太平天國革命過程中,以湘軍和淮軍為代表的勇營卻發揮了出人意料的作用。
一、改造八旗和綠營
第二次鴉片戰爭中,列強入侵京津地區,犯下了滔天的罪行,皇帝逃離京城。之后清政府為加強京師守備,從八旗和綠營中挑選精壯士兵,施于西式先進武器,設立神機營。同事清政府出于對旗營兵優越地位的考慮,只對八旗和綠營進行了部分改造。
神機營管理組織的龐大,超過了兵部,共有職官五百多人,遠遠超過其他各營,說明清政府對神機營的重視。“神機營共有馬步隊二十五營,分為左翼、右翼及中營,共有官兵一萬四千多人。在管理大臣之下,設有翼長三人,總理全營事務,還設有專操管帶二十四人,幫操二十五人,營總四十一人,令官十七人,掌分轄各營按一定日程操演槍炮、技藝、列陣等。操演時,并繪圖呈皇帝閱看。”綠營是清廷在統一全國過程中將收編的明軍及其它漢兵,參照明軍制,以營為基本單位進行組建,以綠旗為標志,故稱為綠營。全國綠營兵額總數,時有增減,在咸豐以前大約六十萬左右,較之八旗兵多三四倍。清代中期以前,綠營尚稱精銳。但以后承平日久,營務廢弛。于是自同治至光緒年間歷經裁汰,最后被改編為巡防營,失去了常備軍的作用。
二、組建湘軍、淮軍
太平天國自廣西起義后,由于八旗和綠營較弱,無法抗擊太平軍的進攻,清軍連敗。清朝統治者號召地方官紳興辦“團練”,以保衛地方;另撥款給八旗、綠營召集鄉勇,以充實軍力。湘軍是曾國藩在湖南團練的基礎上組織起來的。但湘軍不同與團練,更有別與八旗、綠營軍制。
湘軍軍事體質上有這樣幾個特點。“第一、廢除八旗和綠營的的世襲兵制,實行募兵制,.這是湘軍軍制的重大改革。湘軍揀官、募兵的基本原則是:先設官后募兵,自上而下,層層揀募。即大帥統領將領,統領揀分統,分統揀營官,營官揀哨官、十長,直至募兵勇。湘軍內部上下之間,官兵之間的這種揀募制度,形成了一種金字塔式的隸屬關系。在戰斗時,這種隸屬關系顯示了它的凝聚力和戰斗力。為了防止兵將積久而成暮氣,海軍還定期裁汰老兵,令募新兵。第二、確定選將與募兵原則,即‘選士人’,領山農,選將即選‘書生’,‘士人’,選那些有一定科舉功名的儒生,以及有一定社會地位的紳士,募兵即募那些‘樸實少心竅’的‘山農’。第三、具有嚴格的軍事編制。湘軍編制以營為單位,分陸師、水師和馬軍三個兵種組編。陸師每營500人,下設親兵營一個和前、后、左、右四哨。水師每營有快蟹、長龍、三板船組成。馬軍每營設前、后、左、右、中五哨,每哨馬勇五十人。湘軍在鎮壓太平天國運動中發揮了中流砥柱的作用,到1864年,湘軍以發展到47萬,清政府為防范地方勇營規模過大而下令裁軍。同治三年(1864)首先將南京的曾國荃五萬人解散:次年,湘軍除水師改編為長江水師,江西、南京等地留屯部分勇營任“防軍”及左宗棠帶赴西北一部分外,絕大部分解散回鄉。湘軍的裁撤有多方面的原因:一是鎮壓太平軍的任務基本完成,清廷疑忌曾國藩兵權太重,二是曾國藩以解散湘軍求得清政府的信任,三是湘軍連年在外作戰,士氣已減,內部有哥老會、天地會組織進行反抗,且常有搶糧臺、鬧餉之事發生,四是淮軍已經有可以繼續完成鎮壓太平軍、捻軍任務,到同治七年(1868年),曾國藩直隸總督時,湘軍已經不存在了。湘軍雖以裁撤,但其營制對清軍的影響是深遠的,從此后,清軍始終沒有改變將帥專兵的局面,一直延續到北洋政府的軍閥割據。淮軍成立時有六千五百人。1862年4、5月間抵上海后,以外軍的支持和上海海關稅收購置洋槍槍炮,擴編部隊。至1864年,淮軍先與英、法軍和常勝軍相勾結,在上海附近對抗太平軍,繼續配合湘軍在蘇、浙等地進攻太平天國。天京陷落后,淮軍經過裁撤,尚存一百零四營,五萬余人。1865年至1868年間,作為清軍主力,在曾國藩、李鴻章率領下,先后在安徽、湖北、河南、山東、江蘇、直隸等地,與捻軍作戰。在作戰過程中,淮軍的武器大有改觀,陸續淘汰前膛槍換用后膛洋槍。捻軍被鎮壓后,淮軍擔負北自天津、保定,南迄上海、吳淞,南北數千里江海要地的防守。李鴻章以淮軍勢力為基礎,掌握了國家外交、軍事和經濟大權,成為晚清政局中的重要人物。
洋務派通過引進西方國家的先進科學技術與先進的生產方式,先后建立起一批以大規模機器生產為特征的近代軍事企業,使中國的軍事工業從無到有,通過西方新的洋槍洋炮的使用和仿造,使得清軍的軍事裝備大大改觀,初步實現軍事裝備的近代化,為軍事近代化奠定了物質基礎。洋務運動是改變傳統軍制建立軍事制度的過程,它使近代軍事自強起來。洋務運動雖然失敗了,但是洋務運動時期建立的近代工業,軍事制度和教育制度依然發揮作用和影響。
參考文獻
[1]《奏辦夷吾始末》(咸豐朝)北京:中華書局,1964:382.
[2]中國軍事史編寫組:《中國歷代軍事制度》北京:解放軍出版社,2006:488.
[3]劉鐵銘:《湘軍與湘鄉》長沙:岳麓書社,2006:62-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