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紅崗
摘要:伴隨著高考改革政策的落實,各地紛紛提出了自己的高考改革策略。在其中最引人注目的莫過于新的選課制度與和新選課制度配套的新型教學模式“走班制”教學。本文針對浙江省的高考改革策略“3+3”模式,從三個方面出發,談一談如何在教學中順利的開展“走班制”教學。
關鍵詞:高考改革;“走班制”教學;教學研究
在傳統的高中教學模式中,其授課形式較為簡單,是以固定的教學班級為單位開展授課。同時,每個教學班級也由一位班主任進行班級事務的管理,在這種模式下,班級趨向于穩定發展的形態,學生能夠有一個比較穩定的學習環境,但在環境穩定的同時,這種傳統模式也使得學生的學習選擇受到了限制。在文理分科時,學生就必須要從兩種學習組合中選擇一種,不利于學生的發展。而伴隨著浙江省高考改革的開展,新的“3+3”選課模式被提出,學生可以在一定基礎的按照自己的喜好,從眾多的科目中選出自己的喜歡的組合。而針對于學生選課帶來的多種上課組合,傳統的班級教學制度顯然已經不能滿足如今課程的進行,所以“走班制教學”應運而生,但是在如今的走班制教學中還存在一些問題,這些問題制約了教學的穩定進行。
一、重視紀律問題,建立教學班行政管理體系
在目前,浙江省的走班制教學已經實施了一段時間,筆者在教學中也發現了一些問題。靈活地選課形式確實給予了學生更多的選擇機會,學生在學習中表現出來的學習動力的確較之前有明顯提升,但在目前,由于傳統的班級管理制度被突破,另一個問題卻顯現了出來,那就是學生在上課時的紀律很難得到保障。在過去,學生在一個穩定的班級中進行學習,班級中有班主任專管紀律問題,并且班級中也存在完備的管理制度與獎懲體系,在上課時紀律較為良好。如今,傳統的班級被分為了行政班和教學班,各個教學班里的學生都是來自于各個行政班,這就為教學班的管理帶來了很大的負擔,并且由于教學班中并沒有班主任,所以其紀律問題就顯得極為突出。
紀律是開展有效教學的基礎保障,為了確保教學的順利進行,各教學班的任課教師需要對自己的職責認知做出改變。教師要主動承擔起教學班班主任的職責,在教學班級內建立班規、班級,任命班干部,建立班級行政管理體系,確保班級的正常教學秩序能夠維持下去。另外,各任課教師還要能與各個行政班級的班主任加強溝通聯系,借助其管理技巧為教學班管理制度的設立提供指導。
二、確立人人負責觀念,及時處理學生反饋信息
在實行了走班制教學模式之后,每一個教師都在教學中扮演著更為重要的角色,教師的管理水平會直接的對教學的效果產生影響。所以,在目前的教學中,教師必須從根本上轉換自己的想法,增強對學生的責任感,做到對每一個人負責、對班級負責,為學生盡可能的創造良好的生活學習氛圍,使學生能在教學中自主學習提升教學的效果。同時,由于每一個任課教師都有繁重的教學任務,若將過多的精力放到管理之中,就勢必會影響到教學工作,所以教師在教學中要能夠發揮學生的作用,協調師生之間的關系,讓每一個學生都能為班級的穩定運行出一份力。
為了增強對教學班的管理,教師也要能在課下對各個行政班的學生進行深入了解。可以采取談話、問卷的形式,及時對班級中的問題進行排查。若發現問題,教師要及時對其作出反饋,解決問題,確保班內的教學秩序不受影響,保證教學順利進行。
三、結合選考、學考,開展分層教學
在高考改革之后,除去行政班教學班的劃分之外,還按照學生對于各科目學習要求的不同,劃分出了學考班和選考班。對于學考班來說,學習本科目的目標是為了通過在高中學業水平測試,由于學業水平測試的難度較低,所以針對這部分學生而言,教師需要側重于基礎知識點的講解,讓其能在學習中保證掌握基礎的概念定理。而針對于選考班來說,其學習是為了應對未來殘酷的高考,高考的考察題目的難度是具備相當的難度的,其要求學生除了具備基礎知識之外,還要能有較強的知識運用能力和一定的解題技巧。所以為了保證學生能在學習中達成高考的要求,任課教師在對選考班開展教學時,要在進行基礎知識講解的前提下,為其補充大量的應用性知識,結合具體的綜合性題目,開拓其思維廣度,提升其知識應用能力。
綜上所述,為了保證“走班制”教學的順利進行,各任課教師要能正確認識到各教學班與傳統教學班級的不同,在班級中將紀律問題重視起來,在教學班中任命班干部,建立相應的班級行政管理體系,確保班級的紀律問題。同時為了進一步提升班級的穩定性,發揮教師的作用,任課教師在教學中要能正確認識到自己的職責,對班級中的學生進行深入的了解,并能及時排查班級中存在的問題,保證教學順利進行。除此之外,教師在對教學班進行教學時,要能認識到選考班與學考班其學習要求的不同,實施分層教學,為有不同學習需求的學生提供不同層次的教學,確保其能在教學中達成自己的學習目標。
參考文獻
[1]彭暉.新高考背景下高中“走班制”教學路徑探究[J].新課程研究(上旬刊),2018(11):105-106+134.
[2]劉豐霞,馮虹.走班制教學:基于新高考改革的教學組織形式[J].考試研究,2018(04):63-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