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曉鋒?丁雅娟



摘要:作業研究是國家課程校本化實施的必要路徑和有效手段。學校應該基于標準設計校本化作業,基于學生成長需求創新設計體驗類作業、主題性作業,賦予作業新的樣態。在校本化作業設計中,學校應堅持單元作業整體設計,整體策劃,分層推進;設計適切的“長周期作業”和頗具創意的假期作業,并不斷拓寬作業設計的路徑,讓作業成為提高學生學科素養的幸福成長體驗。
關鍵詞:作業;設計;策略
雖然近幾年有很多專家學者提倡創意作業設計,也有很多縣市在教育行政部門的指導下整體推進作業設計變革,并取得了一定成效。但是仍有部分教師對作業設計存在一些認識上的誤區,如有的教師認為作業無非是抄抄寫寫算算背背,有的教師認為作業就是做那些書本上、練習冊上的習題,還有的老師習慣于布置作業時一刀切,全班學生做同樣的作業。眾所周知,沒有精心設計的常規作業,缺乏層次性、挑戰性、實踐性,只起到操練的作用,收不到促進學習、提升學能的效能。杜威先生認為,作業的選擇必須把從事作業的人和發展著的生活的基本需要聯系起來,及要求協作,又要求分工,要求相互交換意見和記錄。
我校近幾年在推進作業設計變革方面,形成了一些校本化的實踐經驗與策略,對于促進學生自主學習、實踐創新,提高教師的作業設計意識,提升學校教學質量等方面,起到了一定促進作用。
1.形成單元作業整體設計策略。
通過學生訪談,我們了解到學生不喜歡老師放學前才布置作業,也不喜歡老師每天隨意布置作業,他們希望老師能提前設計并布置有趣味、有挑戰、更適合自己的作業。我校要求老師摒棄原來每天到放學前才思考布置什么作業這種隨意布置作業的固有思維,大力推進單元作業整體設計變革。我們充分利用集體備課時間,整體研讀一單元內容,解讀教材,精選課本練習、配套教輔、歷年典型題庫等資料,統籌規劃與設計一單元的當堂練習與家庭作業,避免單一重復練習,做到作業設計長程化、整體化、自選化。如此,學生每周作業實現菜單化,體現整體性、遞進性、針對性。周作業整體設計如上表。
2.形成“長周期作業”設計機制。
現行教材在某些單元設計了適合學生開展“長周期作業”的內容。我校每學期都會基于教材、結合學生生活實際,開展兩次主題課程,主題課程中有一項內容就是完成一項“長周期作業”。我校要求各學科教師每學期提前對本冊教材中需要安排“長周期作業”的內容進行梳理,將其與主題課程中需要完成的“長周期作業”整合。組織教師一起研討與確定本學期設計“長周期作業”的次數,每次的主題是什么,如何開展,過程中如何關注與指導,后期如何評價等。確定主題后,具體從作業目標、設計理念、方案簡述、評價方式四個維度研討實施流程。我們既設計了基于教材內容拓展的“長周期作業”,如高年級“蒜葉的生長”“大豆發芽率”,中年級“體鍛達標訓練變化統計”,低年級的“曬曬我的影鐘”等,也設計了引領學生通過畫思維導圖自主整理單元復習等。在“長周期作業”中,一些調查類或動手制作類作業深受學生喜歡,如校園內在哪里放置垃圾桶較為合理,學校門口紅綠燈的綠燈設置多長時間比較合適等。
3.形成假期作業設計策略。
每個假期,無論是寒暑假,還是“五一”小長假、“國慶”小長假等,我們都會根據時令特征、把握時代脈搏,分年段設計相應的作業。學生的假期作業形式豐富多樣,有獨立完成的、有同伴合作完成的,有親子互動完成的。我們的基本操作路徑為“頂層設計→年級組修改完善→家長配合→反饋評價→整理完善”。一般是課程教學中心先整體設計,形成各年段作業設計指導意見,再下發到年級組商討修改完善,從而形成各年級的作業設計清單,然后印發,以“告家長書”的形式告知家長。如三年級國慶假期作業設計(見右表)。
這些作業,都是老師們群策群力,精心設計的,深受孩子們喜歡。在假期結束后的“作業展評季”,很多學生因自己的創意作業、特色作業獲得老師、同學們的由衷點贊。作業的育人價值在學生、家長、老師的多向互動與評價中不斷提升。
4.拓寬作業設計的新路徑。
我校進一步拓寬作業設計的新路徑,如基于手機APP,借助網絡平臺,創意設計各項作業,如英語學科基于“芝士網”“曉黑板”豐富聽讀與評價形式,提高反饋效率;數學學科基于QQ群,開通“作業講評點播臺”,為學生答疑解難,開設“生活數學”欄目,讓孩子體驗生活中處處有數學;語文學科,開通好書薦讀、故事會、我當小老師等,為學生搭建廣闊的作業分享平臺。我們還嘗試讓學生自主設計作業,設計“免作業卡”、推行作業積分制等,通過多種途徑鼓勵那些自覺主動、高質量完成作業的同學。
我校教師基于作業設計變革實踐,對作業設計達成了一些共識:作業設計,應遵循選編+自編的原則,提高針對性,不僅關注學生知識技能的發展,更要關注學生思維發展;充分考慮課時作業目標與單元作業目標的一致性,不重復練習;作業設計類型要多樣,根據學生年段特點設計適合學生發展的作業,倡導設計閱讀、探究、合作、體驗、實驗等多類型作業,序列化設計主題鮮明的“長周期作業”;提高作業設計的整體性與分層性,做到均衡提質……
作業,不僅是學生學習反饋的載體,更是促進學科融合,提升學科育人價值的手段。作業設計,必須秉承融“整體性、層次性、實踐性、挑戰性、趣味性”于一體的理念,讓每次作業時光成為學生難忘的、有意義的經歷。
參考文獻
[1]方臻,夏雪梅.《作業設計 基于學生心理機制的學習反饋》.教育科學出版社,2014
[2]皮連生.《學與教的心理學》.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2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