卜凱
摘 要:在現行的小學美術教材中欣賞教學占據較多份量,欣賞教學是否充分有效直接關切著學生審美品味和審美能力的提升,以及美術學科核心素養的形成。但是作為一線美術老師通過長期對美術欣賞課堂教學的觀察,發現小學中段學生在課堂欣賞學習中表現出了對欣賞內容理解過淺,學習角度與方法過于單一,進一步提高美術欣賞課堂教學的有效性,進而促進美術教師的專業成長與發展,豐富學科特色的美術教學形式,形成學而有益的課程資源。
關鍵詞:美術欣賞微課設計
《美術課程標準(2011年版)》指出“美術課程在我國基礎教育課程體系中發揮積極的作用,為國家培養具有人文精神、創新能力、審美品味和美術素養的現代公民。”近年來,我國教育部門不斷強化美育教育的職能和作用,國辦發的〔2015〕71號文件《關于全面加強和改進學校美育工作的意見》中要求“探索構建美術協同育人機制”;美術學科核心素養的提出等都體現出了美術對現代公民素養的提升發揮著不可取代的重要作用,而小學階段的美術教學中,對于欣賞評述的學習,更是發揮著培養審美能力和審美品味的奠基性重要作用。
在我國,隨著教改的深入,美術校內課程教育體系不斷完善,長足發展。小學生對美術課中大多數學習領域都是喜歡和主動接受的,作為提升公民審美品味和審美能力的主要培養途徑之欣賞領域學習在現行課程設置上占很大比重,幾乎每節課都存在對相關藝術作品的欣賞和評述,這就需要學生做好充分的課前準備,其中包括“相關知識儲備、豐富的審美體驗、強烈的學習興趣和創意沖動等”,才能充分達成《美術新課標》中“欣賞·評述”基本學習目標。
我發現欣賞評述學習領域的課堂教學中,往往因為學生在學習方式上、資料的搜集與整理上、相關知識的儲備及審美體驗上,沒有得到系統的學習方法的指導,從而出現了學生在課中審美體驗上層次較淺,對教學內容的理解相對簡單,欣賞學習方法單一,“聽”的多,回應不多;課堂學習延展性不足,“看”的多,質疑不多;個性化鑒賞不足,“觀察”的多,評述不多;深層面的思考較少,“獨享”的多,探討不多;對審美知識的掌握較慢,基于美術學科特征的表達能力欠缺(口語表示和實踐表現),評述不理想,甚至部分實踐作業出現偏差等問題。課后出現迅速遺忘知識的現象,不能很好的內化欣賞體驗以及在生活中的靈活應用。這一現象在小學中段學生中尤為突出,長此以往發展下去,必將影響學生為對“欣賞·評述”領域的學習興趣,審美能力的提升也會比較緩慢,對學生形成基本的美術素養構成阻礙等一系列嚴重問題。很多美術老師在此領域的教學中也深感困惑,教學無法有新的突破和提高,無法更好的發揮美術學科作為校園美育重要作用。在《美術新課標》中關于“欣賞·評述”學習領域說明中指出:“該領域教學應注重學生的積極參與,努力激發學生的主體意識,以多樣的教學方式,引導學生掌握最基本的美術欣賞方法,學會通過美術館、博物館、網絡、書刊等多種渠道收集相關信息,不斷提高學生的欣賞和評述能力......”,而美術微課設計活動的指導方法和學習方式,有利于開發學生主動學習,學而有益的課程資源。目標是,探究不同形式的美術欣賞微課設計活動,獲得美術欣賞微課對學生有效性的探究式學習方法的規律、原則、模式、策略等有價值成果;通過研究,能在課前更好的幫助學生明確學習目標,增加素材獲取途徑多元化的方式,收集恰當而有效的學習素材;豐富學生視覺、觸覺方面的審美體驗形成審美經驗,提高美術能力,促進個性化審美能力的提高;做到“有準備的學”,讓學生敢說話、有“話”說、喜歡評述,正確評述、善于評述,內化課中知識,提高課堂學習效率,增強學生自主合作探究學習的意識,幫助孩子們養成課前自主學習的習慣,形成良好的學習方式;增強學生的創新意識,激發對美術學習的興趣,養成良好的自主學習習慣,提高自學能力,并能靈活應用到生活中去。達成課標所示“欣賞·評述”領域的學習目標:激發參與“欣賞·評述”活動的興趣,學習多角度欣賞和認識自然美和美術作品的材質、形式和內容特征,了解中外美術發展概況;逐步提高視覺感受能力,掌握運用語言、文字和形體表達自己的感受和認識的基本方法,形成健康的審美情趣,發展審美能力;逐步形成崇尚文明、珍惜優秀民族藝術與文化遺產、尊重世界多元文化的態度。
根據國辦發的〔2015〕71號文件《關于全面加強和改進學校美育工作的意見》中要求“探索構建美術協同育人機制”,有效的利用學校、家庭、社會等公共美育資源,在教師的指導下學生課前以多途徑多元化的工具和場地進行自主探究式學習,既能豐富學生的視覺、觸覺和審美經驗,提高審美能力,了解美術對文化生活和社會發展的獨特作用,從中獲得對美術學習的持久興趣,再通過感受、欣賞和表達等活動方式,內化知識,形成審美心理結構和基本的美術素養,又有效的使用多位一體的美育協同機制,發揮統籌整合學校與社會的美育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