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彩玉
溝通不僅僅是一種簡單的言語陳述,更是一種深層次的思維互動,而作為學生教育的兩大基本主體——班主任和家長,更應該構建一種暢通的溝通機制,而目前在班主任和家長的溝通中存在溝通話語體系不成熟、溝通指向性和責任歸屬不明確的問題。伴隨新時代教學改革的進一步深化發展,在學校教育和家庭教育之間建立一條暢通互信的溝通機制顯得尤為重要,班主任與學生家長間的及時溝通可以整合學校和家庭教育資源,實現家校協同、深化家校合作。
一、堅持理性客觀,呈現事實真相
人本身就是一種帶有強烈感情色彩的主觀性動物,面對同一時間發生的同一事實,不同的人在極短的時間里會帶有強烈的主觀色彩,描述出截然不同的多種版本事實,因此在家校溝通中也長期存在著這種變異性,這種變異性通常表現在一些缺乏可靠證據和推論證明的情境之下。
比如說,在一次體育課上,小明和小伙伴們抱著從教師辦公室偷來的地球儀在路上踢著玩,教師發現之后立刻把這一事實向家長匯報。在這一事件的匯報過程中,雖然看似極為簡單的小事,但對于沒有掌握一定同家長溝通規則的班主任來說自然會犯很多錯誤,有的班主任會過分主觀,把這件事描述為學生蓄謀已久的一件事情,學生認為是故意的,堅決不可饒恕,而孩子本就是思維靈活性極強的群體,他們的主觀層面很難被明確把握到,因而過于主觀的評價會影響家長的判斷;有的班主任則過于重視情感宣泄,而沒有借此事件展開思想的教育,他們會非常氣憤,給予特別嚴肅的批駁,在向家長陳述事實的時候也會添油加醋亂說一通,偏離了事實真相,這種行為對孩子內心的成長、問題的糾正來說都具有負面的作用。
因而班主任和家長溝通機制邏輯構建的首要問題便是確保陳述事實真實客觀,將真實的信息在雙方間傳遞,在這一過程中要注意二點:1.絕不輕易揣摩孩子的內心主觀想法,帶著客觀態度溝通。2.加強情緒管理,保持客觀理性的思維方式思考問題。這兩點是保持理性客觀的基礎所在,便于加深對孩子性格行為的認識,從而促進孩子成長。
二、積極主動反思,明確雙方責任
班主任和家長在針對孩子的教育討論過程中,基于不同的立場,必不可少會產生很多分歧,針對分歧就會下意識地辯解,而這些辯解的本質其實是對自身責任的一種下意識推托,而這種推托背后又隱藏著某種訴求,這時就需明確分歧的引起因素,進而查明責任的最終歸屬,這對提高家校溝通效率具有顯而易見的作用。
比如,一個孩子總是不能及時完成作業,班主任進行了三番五次的批評教育仍沒有效果的情況下,和孩子家長進行了有效溝通。班主任說:“針對XXX的作業問題,我已經反復教育多次了,我不知道你們作為家長在家是否督促孩子認真完成家庭作業,全班這么多學生,我不可能每一個都天天隨時看著,因此,針對孩子的教育,我希望你們作為家長也能多多督促。”教師的話語中明顯表現出在教育學生過程中存在的巨大困難,在表現自身已經盡力的同時,希望家長能接受自己的意見。而家長表現出來另一種態度:“小孩的這些毛病我都知道,不過這些毛病也就是我把他送到學校來的目的,我們也一直在做出改變,一直在看一些教育孩子的書,隨時也都在反省,不過這方面學校畢竟還是專業的,所以還是希望學校能多上心。”家長認為學校教育雖然存在困難,但這是他們應盡的責任,不能往家長頭上推,雙方的辯解都希望能夠讓自己的話語在對方身上產生一定的作用,但是實際效果微乎其微,這反映出一個巨大的問題,孩子的教育責任,學校和家長分別承擔多少?針對這種問題,學校和家長應該溝通和反思并重。
在家校協同過程中,針對溝通方面的及時反思是極為重要的,這既是教育信息有效傳輸的過程,也是針對自身教育問題的一個反饋過程。反思彼此之間的溝通過程,進一步理清責任,達成一種和諧的家校關系,這對于孩子的教育是非常有利的。
三、營造溝通氛圍,規范言行指向
溝通氛圍的探究涉及一種具體的行為指向,而營造良好的語境,構建一種良好的溝通氛圍,更是對這種話語的引導又一非常顯著的正面作用,而如果溝通機制不暢通,家長和班主任之間在話語上針鋒相對,只會進一步激化矛盾,讓溝通機制失靈,更別提邏輯構建了。
以湖南衛視綜藝類教育節目《一年級》中的一個家校溝通的事例為例,孩子媽媽在剛開始談話時因為對學校教育的不滿,表現出十分不滿的情緒,經常漠視、輕蔑教師的話語,對教師的態度也是非常不尊重,但是到最后也發自內心對教師和學校進行真誠道歉和感謝。引起這一變化的原因就在于,教師采取了一種和學生媽媽完全不同的話語組織方式,一改之前緊張的溝通氛圍,營造了一種輕松的語境,教師先對學生媽媽針對培養孩子所做出的一切努力表示感謝,在情感上給予大力支持,同時反思自己的很多不足,剖析自己在長時間教育孩子的過程中存在的失誤,最后又提出家校協同的新方向,展望美好的前景。最終能讓孩子媽媽改變表達方式的就在于教師并沒有被家長的話語牽著走,而是自創了一種話語體系,這種話語體系并沒有一味推卸責任,反而勇于反思,真心感謝,用自己的真誠消弭隔閡。這種話語體系提醒孩子媽媽指責爭辯對于問題的解決毫無作用,其實可以通過另外一種方式來和諧溝通,從而達到解決問題的目的。
針對孩子的教育,劍拔弩張、針鋒相對的溝通是解決不了問題的,反而容易讓家校關系進一步惡化,最終影響到對孩子的教育。而只有互相理解、彼此包容,建立一種和諧的言語氛圍,才能明確正確規范的言語指向,構建有效解決問題的邏輯溝通機制,才有助于提高溝通的質量。
當每一個人陷入了辯論的陷阱的時候,他們往往會忘了真正所要解決的問題是什么,而這也是溝通出現問題的最根本原因,之所以要溝通,是要建立一種解決問題的和諧機制,幫助學校和家長更好地教育孩子成長成才,因此,保持一種客觀理性的態度,盡可能去呈現事情真相、積極主動作出反思、明確家校雙方的教育責任、營造良好的溝通氛圍、規范言語的指向性,這樣才能更好地建立小學班主任和家長的溝通機制,進而推動家校協同教育的發展。
(責編 ?張 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