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國文
思想政治學科核心素養的培育需要具體的教學情境,需要教師引導學生在有效的教學情境中進行持續而有意義的互動。創設有效的教學情境在思想政治課教學中有獨特的作用。
《普通高中思想政治課程標準(2017年版)》中明確指出,高中思想政治課程力求構建學科邏輯與實踐邏輯、理論邏輯與生活關切相結合的活動型學科課程。本課程關注思想政治學科核心素養的培育,著眼于學生的真實生活和長遠發展,使理論觀點與生活實踐有機結合。在新課程基本理念的指導下,教師在政治課堂教學中需要獨具匠心地創設情境,將理性的教學內容以感性的形式直觀地呈現、反映出來,再現生活現實,將學生、教師、教材三者統一于情境之中,給學生提供一種能夠引起情緒感染、生活體驗的心理環境,引領學生觀察和感受其中的情感、觀點(知識)和思想,從而促進學生思想政治學科核心素養的發展。
一、教學情境的基本內涵
《辭海》中關于“情境”一詞的解釋是:一個人在進行某種行動時所處的特定背景,包括機體本身和外界環境有關的各種因素。這種特定的背景對人的行為、思想等會產生直接而深刻的影響。在教育界,美國哲學家、教育家杜威最早在教育學意義上運用“情境”一詞,提出“思維起源于直接經驗的情境”,并把情境列為教學法的首要因素。情境是指對人引起情感變化的具體自然環境或具體社會環境,是若干條件的綜合。
教學情境,是指在課堂教學過程中師生共同的學習的環境、氛圍。教學情境是對真實現象的模擬或近似描述,是由若干條件或事實組成的、一個關于真實世界的模型。真實世界由兩個部分構成:一個是我們生活其中的、由事物構成的世界,它是由社會主體及其相互關系、工具及其運用、活動目標、活動本身及其結果等基本要素構成的系統,即對客觀世界的“折射”,稱為“社會生活實踐情境”;另一個則是由觀念構成的世界,包括人們對事物的非系統化與系統化的、情感化與非情感化的看法,即對主觀世界的“呈現”,屬于“文本類情境”。
在課堂教學中,教學情境是作為共同的學習環境和氛圍而出現的,在課堂這一環境中,師生雙方出于一個共同的學習目標而開展的教學活動需要建立在生活的體驗基礎上,尤其是學生真實的生活觀察和體驗,課堂教學活動必須要以一定的教學情境為出發點。當教師和學生因為關注一個共同的話題而走入課堂的時候,也就意味著一種基于共同學習的“情境”開始形成。
二、創設有效教學情境的原則
思想政治學科素養是通過典型情境活動反映出來的。情境的創設既是走向課堂教學的起點,也是構建課堂教學的基礎。實施情境教學的關鍵在于情境的創設,實現有效教學的前提是必須創設有效的教學情境。在有效情境的創設中,我們主要側重強調五個方面:
第一,生活性。新課程理念倡導理論邏輯與生活關切相結合,呼喚科學世界向生活世界的回歸,解決生活世界與科學(學習)世界的關系。
第二,學科性。高中思想政治以立德樹人為根本任務,以培育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為根本目的,情境設計要體現學科特色,緊扣教學內容,凸顯學習重點。
第三,形象性。在課堂教學中,我們要處理好形象思維與抽象思維, 感性認識和理性認識的關系,從感性、形象的教學情境出發,引導學生進入理性、抽象層面的思考。
第四,問題性。有價值的教學情境一定是內含問題的情境。它能夠有效地引發學生的思考,激活學生的思維細胞。
第五,情感性。非智力因素在學生學習過程中發揮著重要作用,情感是激勵學生學習興趣、動機和態度的重要因素。
三、創設有效教學情境的策略
針對上述五個原則,我著眼真、實、趣、啟、情進行有效教學情境的創設,培育學生的核心素養,促進學生全面發展。
(一)“真”是前提——創設情境要真實可信
肖川教授在《完美的教學》一文中說:“完美的教學必定有兩個不可或缺的要件,那就是深刻與真誠。”“真誠的教學,能激發師生在課堂上的真情實感,從而使課堂真實起來。”所謂真誠的教學,最基本、最重要的特征就是真實性。對于情境教學而言,創設情境的材料應真實、有效。材料的選擇必須從學生的生活及現實生活中的問題出發,要遵循學生的心理發展特點及心理需求,在真實的情境中讓學生形成真情實感,感受理論學習的真實意義,從而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
在進行《文化生活》模塊中的“文化與經濟、政治”教學時,筆者以杭州籌備亞運會為題材創設教學情境,引導學生思考文化與經濟、政治之間的關系。“杭州亞運會一共設34個項目,其中27個奧運會項目,7個非奧運會項目,以及6個備選項目。場館一共53個,以杭州為主。所有的場館必須要在2021年3月之前全部完成。籌備亞運會的過程體現了為國爭光的愛國精神、全心為民的服務精神、團結協作的團隊精神、嚴謹科學的實干精神、追求卓越的創新精神和愛崗敬業的奉獻精神。這些精神不僅有助于杭州亞運會的成功舉辦,也必將促進和諧社會的進一步發展。”
在課堂教學中,教師用PPT展示文字,從而營造學習氛圍意義重大。通過有效情境的創設,學生不僅理解了所學知識、學會了知識的運用方法,還提高了綜合素養。
創設教學情境有多種方式,但萬變不離其宗,這個“宗”就是真實性,課堂教學有了真實性,就有了生機與活力,課堂教學就成了有源之水。教師創設具有真實性的情境,往往能引導學生走進教材,走進情境,走進生活,使學生有“眼見其物、耳聞其聲、心感其情、身臨其境”之感。
(二)“實”是基石——創設情境要針對實際
情境創設的針對性是指教師在創設教學情境時因人、因時、因地、因教材而異。情境來源于生活,在創設教學情境時,教師一方面要聯系學生的現實生活,在學生鮮活的日常生活中發現、挖掘學習情境的資源;另一方面要挖掘和利用學生的經驗(感悟)。學生原有的生活經驗和知識基礎是一切教學活動的出發點,因此,教學情境的創設要針對學生的實際,遵循學生的心智發展特點,尊重學生的內心要求,尊重學生成長的社會環境。只有針對學生實際創設的教學情境,才能有效地解決學生的實際問題,讓學生在思想政治課堂中獲得知識、啟迪智慧、促進成長。
在進行《生活與哲學》第八課“唯物辯證法的發展觀”教學時,筆者以阿里巴巴公司的發展歷程為教學載體,設計教學情境:“1999年,馬云帶領下的18位創始人在杭州的公寓中正式成立了阿里巴巴集團。2003年淘寶網成立,經過6年的發展,截至2009年底,淘寶擁有注冊會員1.7億,淘寶網2009年的交易額為2083億人民幣,2010年達4000億元人民幣,成為亞洲最大的網絡零售商圈。如今阿里巴巴集團旗下共有12家公司:淘寶網、天貓、支付寶、聚劃算、阿里巴巴B2B、口碑網、阿里云、中國雅虎、一淘網、中國萬網、CNZZ、一達通。2012年7月23日,阿里巴巴宣布調整淘寶、一淘、天貓、聚劃算、阿里國際業務、阿里小企業業務和阿里云為七大事群,組成集團CBBS大市場。”在展示相關素材之后,我還設計了“運用量變和質量的辯證關系原理分析阿里巴巴的發展”的問題引導學生思考和探究。我以今年“雙十一”淘寶的總銷售額為切入點,設計了活動探究“目前網購平臺淘寶網勢不可擋,那么傳統零售能否迎來暖春,淘寶網能否一枝獨秀到底?”組織學生對淘寶網購與傳統零售發展趨勢的辯論,激活了學生的思維,培養了學生的科學精神。
針對實際還體現在教師要根據不同的教學內容和教學目標進行設計和選擇教學情境。要學會篩選情境,教師應當根據學科教學要求,從紛繁復雜的生活情境中篩選出與本課程有關的典型情境、普遍情境,讓學生基于此情境發展學科核心素養。我們創設的情境體現思想政治學科特點,緊扣教學內容,凸顯學習重點,實現價值引領,有助于培養學生的學科核心素養。
比如,在《政治生活》的教學中,我們需要考慮如何對較復雜的政治現象、政治問題進行選擇,尤其是要注意所使用的教學素材的學科價值和政治導向,引領學生從理性的、科學的、培養現代公民意識和能力的角度走進政治生活。
情境素材的選擇不僅要緊扣教學目標,并和新課標要求、課本知識有機結合,還要針對學生的學齡特點和思想狀況、實際生活進行選擇,以吸引學生的興趣,開啟學生的思維,培育學生的學科核心素養,增強教學效果。
(三)“趣”是調劑——創設情境要生動有趣
著名心理學家布魯納指出:“學習的最好刺激乃是對所學材料的興趣。”在情境教學中,創設的情境應有趣味性,引人入勝,使相對抽象的知識、理論以新鮮活潑的面貌出現在學生面前。具有趣味性的教學情境能使教學內容化枯燥為生動,從而激發學生的探索欲望;能營造愉悅的課堂氛圍,使教學具有驚心動魄的震懾力和感染力,讓學生難以忘懷。
在《生活與哲學》模塊第二單元第六課“實踐是檢驗認識的真理性的唯一標準”教學時,我首先和學生一起回憶“小馬過河”的寓言故事:老牛說這條河河水很淺, 只沒膝蓋;小松鼠卻說河水很深, 前幾天它的同伴還淹死在這條河里了,弄得小馬無所適從。在媽媽的鼓勵和勸導下, 小馬勇敢地蹚過了河, 結果是:河水既不像老牛說的那么淺,也不像小松鼠說的那么深。在重溫了童年時代的故事后,依據童話中的對話,提出了引起辯論的問題:我們做一件事情,常常面臨著兩難,有人說“不知道怎么能去做”,也有人提出“不去做怎么能知道”?
《小馬過河》的故事充滿了童趣,教師依據故事進行的設問富有啟發和哲學的思考,這一堂課的教學,在這樣的情境中順利展開,使學生較好地從“知道”與“做事”“知與行”的關系中逐漸地深入到對實踐與認識的哲學思考中,實現了從生活經驗到哲學思維的提升,達到了較好的效果。創設有效的教學情境,既要考慮生活性,也要注意趣味性,才能充分點燃學生參與的熱情,才能像“磁石”一樣有效地激起學生的求知欲,誘發學生積極思維,主動學習和探究,實現學生的自為成長及全面發展。
(四)“啟”是歸宿——創設情境要啟迪智慧
《普通高中思想政治課課程標準》(2017年版)提出讓學生在自主辨析的思考中感悟真理的力量,在思想政治核心素養培養中提出了科學精神。啟迪思維應是政治課教學的目的和歸宿,啟發性的關鍵在于啟發學生的思維活動,而思維往往從問題開始又深入問題之中,始終與問題緊密相連。因此,教師要創設能激活學生思維的教學情境,培養學生的科學精神。
在進行《生活與哲學》模塊的“價值與價值觀”教學時,我一開始就通過PPT給學生展示了兩組富有啟迪的問題。
第一組:
一件衣服值不值得你去買?
一處美麗的風景值不值得你去游?
一本書(電影)值不值得你去看?
一首歌(音樂)值不值得你去聽?
一個人值不值得你去愛?
第二組:
什么樣的衣服值得你去買?
什么樣的風景值得你去游?
什么樣的書值得你去讀?
什么樣的歌值得你去聽?
什么樣的人值得你去愛?
在學生對這兩組問題進行討論、比較之后,教師引導大家一起分析得出結論:第一組,我們考慮的是這些事物有沒有價值;第二組,我們關心的是這些事物對于“我”有沒有價值,然后決定“我”是否取舍。我們把第一組所涉及的問題,叫做價值;把第二組所涉及的問題,叫做價值觀。通過這樣一類問題情境的創設,開啟了學生的思維,激發學生的興趣,從而逐步走向了對于人生價值問題的思考。
在課堂教學中,教師引領學生用自己的眼睛去觀察,用自己的心靈去感悟,用自己的頭腦去判別,用自己的語言去表達,需要借助于某些具有啟迪性的、有一定思維含量的素材或問題,才能促進教學活動的順利展開,才能培育學生的科學精神。
(五)“情”是升華——創設情境要富含情感
第斯多惠說:“我們認為,教學的藝術不在于傳授的本領,而在于激勵、喚醒、鼓舞。”顧名思義,所謂情境,首先是“情”,“境”應是融合了人的情感因素的“境”。情感性應是課堂情境的靈魂和精髓。課堂上師生之間認識的共鳴、情感的溝通、心靈的呼應、感悟的生成、情操的陶冶等,都是孕育情感、創造情境的基本條件和重要體現。
在進行《文化生活》模塊的“加強思想道德建設”教學時,筆者在課堂結尾播放了歌曲《感動就行動》(杭州首屆平民英雄主題歌)。伴隨著音樂,教師滿懷激情地說:“正如歌中所唱的,感動就行動,把愛的種子播種,讓心更近、人更親、情更濃!感動就——”學生齊聲回應:“行動!”通過播放歌曲,烘托氣氛。伴隨著音樂,教師滿懷激情地表達,從而使情感得到升華,激發學生“學英雄事跡、做有道德的人”。
在進行《生活與哲學》模塊的“矛盾是對立統一”教學時,筆者和學生一起朗誦了艾青的《光的贊歌》。通過詩歌朗誦,師生之間實現了情感的交流,豐富了學生的精神世界,陶冶了學生的情操,加深了對知識的理解,更好地實現了三維目標的和諧與統一。
贊科夫說:“教學法一旦能觸及學生的情緒和意志領域,觸及學生的精神需要,這種教學法就能夠發揮高度有效的作用。”在情境教學中,教師要善于用生動的事例樹立榜樣,用真摯的情感渲染課堂,走進學生的情感世界,讀懂學生的內心,以情感的交流來關注學生的生命成長,使學生能自然而然地走進情感空間,去感受和品味人生,在心靈深處產生共鳴,陶冶情操,分享成長。
課堂教學是一種“情境化”的學習活動,圍繞“情境”建構的教學模式,為課堂教學注入了新的活力。思想政治學科核心素養的培育需要具體的教學情境,需要教師引導學生在有效的教學情境中進行持續而有意義的互動。創設有效的教學情境在思想政治課教學中具有獨特的作用。教師在教學過程中要以學生的學習需要為基礎,貼近學生實際,圍繞教學內容,創設有效教學情境,激活學生內在的成長力量,讓政治課堂煥發出生命的活力,釋放應有的正能量。
(責任編輯:李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