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敏
教師角色多樣化是教師職業的關鍵特征之一。無論是過去、現在還是未來,學校教育中教師始終扮演著重要的角色,他們可以是嚴厲的長者,也可以是和藹可親的朋友;可以是你分享心聲的傾聽者,也可以是你犯錯誤時候的指正者。作為小學音樂教師的我們要扮演好各種角色,陪伴孩子們一起成長,讓他們在學習過程中陶冶情操、培養興趣愛好、獲得知識技能。
一、做童心童趣的呵護者
如果說童心像一泓清澄碧水,那么童趣就是一首兒歌。猶如春天不見綠草、夜空缺少星辰,沒有童心、沒有童趣的人生是殘缺的。身為教師,不僅要擁有扎實的知識技能,更要擁有一顆善待童心、呵護童趣的心,只有這樣,才有利于學生的心智和諧發展。有次去聽課時看到教室墻上布置著各種自然風景和他們美麗的校園圖片,教學中,教師用童話的意境口吻對孩子們說:“今天來了一位遠方的客人,讓我們把山頂上的小鹿喊來歡迎我們的客人好嗎?”孩子們立即緩呼緩吸,發出舒緩的“u”的長音。教師又說:“小溪邊的青蛙也想跳過來,和我們一起玩。”孩子們立即發出短促的跳音。教師繼續引導:“我們的客人還沒有時間去參觀校園,怎么辦?”孩子們馬上接過來:“我們為客人唱一首歌曲《美麗的校園》。”這一連串的發聲練習和復習歌曲活動,生動、有趣、自然、流暢,優美的歌聲連接著美麗的畫卷,令我們不禁贊嘆:“多美的音樂課,多幸福的孩子!” 這位教師正是抓住了音樂教學愉悅性、情趣化的基本特質,讓學生沉浸在斑斕的視聽世界中釋放童趣、展現童心。
二、做自信揚帆的啟航者
讓自信萌芽,讓個性飛揚。每一位學生都需要通過各種活動的成功經歷培養自信。在課堂上,有的學生有極強的表現欲,敢說敢唱,有的則顯得拘謹、內向。為了能調動這部分學生的積極性,培養他們展現自我的能力,我們改變了單一的模式,把課堂創設成一個舞臺,鼓勵學生自由表現,或站或坐,只要你愿意隨時都可以參與。一開始,只有幾個同學站起來,慢慢地站起來的同學越來越多,而那些拘謹的同學也在其他同學的感染和帶動下勇敢地站了起來。通過鍛煉,他們不僅可以大膽自信地演唱,而且還可以根據歌曲的內容進行創作表演。學生獲得了成功的喜悅,增強了學習的興趣,同時培養了自信和勇氣。經過一段時間的積累,學生每星期都盼望著這樣一個展示舞臺。
三、做臺前幕后的創意者
新課程主張根據兒童的生活經驗和心理發展的特點選擇和組織課程內容,充分考慮學生的興趣、需要、情感、經驗背景等方面。中低年級學生活潑好動,每學一首歌曲,我們都可以根據歌詞內容啟發他們進行律動或表演,并扮演其中角色,幫助他們更好地投入學習中,去感受藝術作品的魅力。《大海啊故鄉》一課的前置作業功不可沒,教學中①請學生出示課前準備的道具(紗巾、紙袋、石頭、布、裝飾魚等)啟發學生想象大海中波浪的模擬動作,分組進行表演設計;②根據學生表演編排一套流暢的動作教給學生;③師生共同表演。在表演時,學生被一些好看的動作和優美的造型所吸引,教室里常常會自發地爆發出熱烈的掌聲。課后, 很多同學都把這節課的內容寫進了他們的每周習作中,稱之為 “一堂身臨其境的音樂課”。
四、做自主互動的參與者
新課程體系意味著教師角色的轉換,由教學中的權威變成合作者,從傳統的知識傳授者轉向現代的學生發展的促進者,通過交往互動,分享對新課程的理解,給課堂帶來一股和諧的清風,一種可喜的變化。在《敲鑼打鼓賽龍舟》的教學中,桌子有序地設計成了船形,具有民族特色的打擊樂器和道具材料擺放在教室的四周。孩子們的表演惟妙惟肖,就連平時文靜、害羞的女生也放開了手腳。課堂里載歌載舞、笑聲不斷。“我們來把自己打扮成一名參賽運動員好嗎?”頓時,一群孩子呼啦一下鉆進了材料堆里,七手八腳地挑選、穿戴起來,課堂里“忙”成一團。孩子們的忙碌終于有了結果,在熱烈、歡快的音樂里,他們一個個亮出了自己的“絕活”:嚴陣以待的發令者、歡呼雀躍的觀看者、敲鑼打鼓的指揮者、奮力拼搏的劃槳者;我也受邀成為其中的一員……我驚嘆于孩子們豐富的想象力和無窮的創造力。
這不僅是一種教學活動方式,更是彌漫、充盈于師生之間的一種教學情境和精神氛圍。對學生而言,這樣的交往意味著心態的開放,主體性的凸現,個性的彰顯,創造性的解放。對教師而言,盡可能提升學生在學習中“學”的地位,那么你的快樂和幸福將隨著你留給學生的自主、自尊、自信和自豪而享之不盡,取之不竭,教和學才能真正走上一條和諧統一的健康軌道。
五、做知識技能的傳授者
技能性是音樂美存在之基礎。可以說,音樂的技能性是音樂學科的本質。顯然,我們認知音樂,感悟體驗音樂在各個年級中應有一定的導向性策略與技能目標建構,逐步讓學生學會聆聽,學會表現與創造——最終“授之以漁”;而不應是單純的一聽而過,或只是聯想與想象的課,要讓學生了解其音樂的特點、音樂元素或音樂技能本體在音樂中的表現作用。
曾有一節觀摩課《大樹媽媽》,執教的教師旨在上一堂純粹的歌唱教學課。歌中多次出現的休止符處,教師用了很多方法指導孩子們,反復強調表現好休止符的停頓,果然孩子們在教師的指導下“達到了要求”。但我認為,就歌唱而言,這樣的指導于孩子們對音樂的感受與表現沒有太多的聯系。著名音樂特級教師劉德昌的點評是:雖然忽略音樂知識是萬萬不可取的,卻也不能為休止符而休止。其實就休止符本身也是有其特殊的音樂性的,如果教師在教學設計中,把搖籃曲的音樂風格作為教學目標和重難點的話,用聲情并茂的范唱吸引孩子們關注聆聽,用神形合一的體態語言去感染學生,引領他們感受活動中的音樂性,從而達到教學目標,用聲斷氣連、“藕斷絲連”的方法來歌唱,這樣既運用好了休止符,又恰如其分地表現出歌唱中搖籃曲的音樂風格特征,教學效果事半功倍。
總之,教師要由教學中的權威變成合作者,從傳統的知識傳授者轉向現代學生發展的促進者,通過交往互動,分享對新課程的理解。作為一個“善變”的小學音樂教師,我們是“平等中的首席”, 每一天感受著幸福,認真做好準備,用真情、愛心、知識與智慧,“去赴一場又一場和孩子們美麗的約會”。
(責編 ?唐琳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