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靜 劉勝男
摘要:“STEAM+蝶變個性化”園本課程的開發以“順應天性、尊重個性”為宗旨,遵循“玩創·樂客”的課程理念,以“蝶變主題活動課”為載體,融入“STEAM+教育”理念,并創設出五大領域融合的蝶變課程,在課程實施中,培養了幼兒的動手操作能力、動作模仿能力、合作交流能力以及創造思維能力。
關鍵詞:STEAM+;蝶變;個性化;園本課程
大連市西崗區第五幼兒園隸屬于大連市西崗區教育局,是勝利路星海綠山城小區配套的一所公辦幼兒園。依據《3~6歲兒童學習與發展指南》(以下簡稱《指南》)精神,幼兒園以“順應天性、尊重個性”為宗旨,秉承“蹲下來傾聽,牽著手交流,放開手前行”的方針,與孩子們共同成長。幼兒園以“蝶變主題活動課”為載體,開發了“蝶變個性化”課程,凝聚《指南》精神,通過“玩創·樂客”課程理念,融入“STEAM+教育”理念,構建了“STEAM+蝶變個性化”園本課程體系。
我園通過實施“STEAM+蝶變個性化”園本課程,培養了幼兒的創新能力,提高了教師的課程開發能力。
一、“STEAM+蝶變個性化”園本課程的價值理念
“STEAM+蝶變個性化”園本課程遵循“玩創·樂客”的課程理念,在課程實施過程中,追求“玩·樂”教育理念,“玩出樂趣,玩出智慧,玩出創意,玩出個性”,讓幼兒在玩中探究自然,認識世界,培養“好奇、好問、好探究”的現代兒童。
“玩”是幼兒的天性,是幼兒生活的重要組成部分,我園順應幼兒天性,尊重個性,讓幼兒充分享受玩的過程,在玩中發展每個幼兒的個性;“樂”是途徑,也是教育的目標,我園尊重、關愛、成就每一個幼兒,幫助幼兒獲得一個快樂而有意義的童年。我園創造一片“玩·樂”天地,遵循“我樂玩,我在玩,我會玩”的教育理念,讓幼兒在玩樂中汲取養分,在玩樂中快樂成長。在我園的課程游戲中,幼兒能夠演繹繪本、創編動作、與人合作交流、進行紙電路操作等等,培養了幼兒創新能力和思維能力。
二、“STEAM+蝶變個性化”園本課程的培養目標
幼兒發展目標是從幼兒興趣愛好出發,構建“STEAM+蝶變個性化”園本課程,讓幼兒在游戲和生活中,通過直接感知、實際操作和親身體驗獲取經驗,促進幼兒個性化發展,讓幼兒擁有好體魄、好心態、好習慣、好方法、好才藝。
教師發展目標是在構建“STEAM+蝶變個性化”園本課程過程中,樹立教師的課程意識,提高教師課程開發能力,培養教師合作精神,激活教師探索熱情,促進其自身專業水平提升,形成終身學習的習慣,從而實現從新教師到專業教師的跨越式發展,為園本課程實施提供強有力的師資保障。
園所發展目標是通過構建符合素質教育要求,符合《指南》和《幼兒園教育指導綱要》精神,與幼兒園培養目標一致的“玩創·樂客”園本課程體系,實現幼兒園高品質、優質量、可持續性發展,彰顯園所的科技特色。
三、“STEAM+蝶變個性化”園本課程的特色
“STEAM+蝶變個性化”園本課程是融入“STEAM+教育”理念、元認知學習、運用紙電路等多種元素形成的融合性課程。
(一)課程的特征有生活性、活動性、整合性
生活性是指學習內容主要源自于幼兒周圍的實際生活,利用生活中常見的蝴蝶為載體設計課程。
活動性是指幼兒的學習要借助具體的情境和事物,在參與、探究和交往的過程中學習。本課程為幼兒創設多樣的情境,感知蝴蝶,實際操作蝴蝶和親身體驗蝴蝶等。
整合性是指幼兒園不同領域的課程之間應該是相互聯系、相互促進的。幼兒園課程的內容應是綜合性的。本課程融合了“STEAM+教育”,形成獨具特色的融合課程。
(二)課程的原則有融合性、元認知、體驗性
融合性原則是指園本課程開發要與“STEAM+教育”相融合。本課程結合“STEAM+教育”形成了五大領域的融合課程。
元認知原則是對思維進行反思的過程,園本課程的建設要在實踐中不斷探索和完善其內容和體系。在園本課程的實施中,把幼兒在教學活動中生成的新問題及教師在教學活動中發現的新挑戰結合起來,遵循“在創新中求發展,在實踐中創特色”的理念,逐步構建符合幼兒身心發展特點和園所實際的園本課程體系。
體驗性原則是指園本課程的內容和體系應遵循幼兒年齡發展特點,讓幼兒真正參與到游戲活動中,體驗不同的情境。本課程是以培養“好奇、好問、好探究”的現代兒童為目標,在課程內容的設置上,結合《指南》精神,設置五大領域的個性化系統課程,讓幼兒通過直接感知、實際操作和親身體驗獲取經驗;在課程實施過程中,讓幼兒體驗不同的情感,促進其個性的發展和潛能的開發。
(三)課程遵循文化理解、思維素養、創新素養、溝通素養、合作素養等5C課程模型進行教學評價
文化理解:知識理解屬于文化理解的分支,知識理解是指對某一事物的認知。幼兒通過課程實施,感知了蝴蝶的身體形態以及蝶變的四個過程。
思維素養:指課程實施過程中注重幼兒思維能力的發展,幼兒通過本課程的實施,對自然界的其他事物產生興趣,探索自然,培養了幼兒的思維能力。
創新素養:指對事物具有好奇心,有發散性思維。本課程的實施,對幼兒創新能力的發展具有促進作用。
溝通素養:指能夠有效地與他人或群體交流信息。本課程中,通過創設沖突情境,幼兒自主交流合作,與其他小朋友共同完成蝴蝶拼圖,提升了幼兒的溝通合作能力。
合作素養:指能夠主動與他人或群體協同活動,實現目標。本課程中,幼兒通過與他人合作,在拼圖任務、共同創設蝶變操等活動中學會了溝通合作。
四、“STEAM+蝶變個性化”園本課程的研發歷程
(一)設計課程方案,統籌規劃
西崗區教育局非常重視我園科技特色的開發,根據園所特色創設了“STEAM+玩創·樂客”園本課程。在前期科學領域作品《蝶變》的啟發下,初步研究設置“蝶變”課程。“STEAM+教育”理念逐步引入到幼兒教育中,在《指南》精神的指導下,創新形式學習“STEAM+教育”理念,以求把“STEAM+教育”與《指南》精神相結合,創設出符合新時代幼兒的園本課程。
(二)研發課程過程,專家指導
我園采取“走出去,請進來”的策略。在走出去的過程中,及時關注人工智能信息,例如,組織教師們參觀了“GET MAKER2018創客嘉年華活動”和大連市人工智能與計算機輔助教育學會30周年慶典暨“人工智能+創新創業”主題論壇活動,為各位教師提供人工智能知識的同時,也為幼兒園科研工作的邁進提供了養料。通過引進專家,讓教師及時得到專家的專業引領,大連市西崗區教育事業服務中心孔丁嘉主任多次到我園進行“STEAM+蝶變個性化”園本課程專業指導,為教師的蝶變教具及課程設計答疑解惑,讓各位教師的課程設計更加充實;大連市東軟信息學院孫教授來園指導紙電路課程,對蝶變的各個環節進行指導研究,把蝶變過程與紙電路課程融合,形成內容更加豐富的蝶變融合課程。
(三)創建園本課程,實施體驗
幼兒園以“蝶變主題活動課”為載體,研發五大領域的融合蝶變課程,即“蝶變童謠”“舞動蝴蝶”“化繭成蝶”“蝴蝶一生”“蝴蝶印象”。在園本課程建設中結合幼兒實際,定期結合案例進行集體教學活動,并在課后研討反思,及時發現問題、解決問題。
幼兒通過與家長共同參與親子大課堂、親子紙電路繪制、親子手工坊等活動,培養了動手操作能力、動作模仿能力、合作交流能力以及創造思維能力,促進家園的有效溝通。同時,活動增進了親子間的互動交流,提升了家長的家教意識,助推了家長對園所活動的認同與支持。
五、“STEAM+蝶變個性化”園本課程的實施
(一)管理層面,制度保障
我園建立園本課程開發工作領導小組,成立了“玩創·樂客”課程研究中心,制定了“STEAM+蝶變個性化”園本課程建設方案,并定期組織教師參加專家培訓。
(二)立足興趣,培養“創客”
為打造幼兒園的科技特色,以幼兒喜歡的美麗蝴蝶為課程活動主題,我園的教師和幼兒共同利用廢舊材料自制了科學領域的環創作品《蝶變》,在專家的引領和家長的協助下,植入人工智能,與園所“玩·樂”文化相融合,形成了以互動特色為主題的環境文化。
教師們遵循《指南》精神,從幼兒的興趣出發,集思廣益,衍生出各領域蝶變個性化課程。為了讓課程更好地適應幼兒的發展,教師們從幼兒年齡特點出發,自創了《蝶變》沙盤模型,讓每個幼兒都能直觀地感知蝶變的每一個過程。同時,在課程設計過程中,教師們相互協作,自制蝶變各階段模型,并植入人工智能,師幼共創蝶變謠、蝶變爬行操、蝶變視頻、蝶變舞蹈等,激發幼兒科學興趣,讓幼兒在真實的情景中體驗科學、技術、藝術相融合,培養愛科學、愛動腦、愛動手、愛創新的“小小創客”。
(三)科研引領,科教融合
為促進園所園本課程的開發與實施,我園采取“科研引領,科教融合”的工作策略,成立了“科研飛揚”創客團隊,負責“STEAM+玩創·樂客”園本課程研發。我園以省級課題《基于游戲的STEAM+個性化課程的開發與實施研究》和市教育科學規劃專項立項課題《幼兒科學活動的關鍵經驗及獲得方式的實踐研究》為牽引,開發出“STEAM+玩創·樂客”園本課程。同時,在日常工作中組織教研組、課題研究組開展教研活動,將科教有機融合。園所定期引進科研與教學專家開展專業引領活動,如進行紙電路教研培訓,開發創意紙電路園本課程;進行“STEAM+個性化”課程研發培訓,建構“STEAM+蝶變個性化”園本課程等,以科研為統領,科教相互融合,不斷提升教師科研水平和課程研發能力,形成“保教結合、科研引領、科教融合”的特色教研文化。
(四)園本課程,有效實施
在園本課程實施過程中,我園遵循“我在玩、我會玩、我樂玩”的“玩·樂”教學理念,將《指南》、“STEAM+”與元認知學習相結合,制定出知識、技能和元學習三方面的教學目標。同時,秉承“一日生活皆教育”的理念,利用幼兒一日生活中的集體教學、區域活動、戶外活動、親子活動等進行園本課程實施。在課程實施過程中,采用集體教學、小組教學和個別教學等多種教學組織形式,通過觀察法、操作法、游戲法、實驗法等讓幼兒在游戲中、生活中獲取經驗,教師不斷進行教學反思,促進自身專業素養的提升。幼兒園在思想觀念、管理制度、多元隊伍、園本研修、設備經費等方面做好保障,確保園本課程的順利實施。
六、“STEAM+蝶變個性化”園本課程案例:《化繭成蝶——STEAM+對話交流》
(一)課程設計背景
《指南》中提出,幼兒社會領域的學習與發展過程是其社會性不斷完善并奠定健全人格基礎的過程。人際交往和社會適應是社會學習的主要內容,也是其社會性發展的基本途徑。幼兒在人際交往中喜歡和其他小朋友一起游戲,把自己喜歡的東西與他人進行分享,并且在活動中主動與他人進行溝通交流,遇到困難時互幫互助。
(二)課程設計意圖
幼兒的社會性發展是在與人交往的過程中逐漸發展起來的,《化繭成蝶》課程以蝶變為載體,在合作拼圖游戲中,通過為幼兒創設矛盾沖突情境,鼓勵幼兒與他人溝通交流,相互協商,共同合作完成拼圖,以此發展幼兒的合作、交流能力。
(三)課程設計目標
知識目標:在觀察蝴蝶的過程中了解蝴蝶的形態、生長過程。
技能目標:在角色扮演中,用肢體表現蝴蝶的動態。
元學習目標:在拼圖合作游戲的情境中,培養幼兒的合作、交流能力。
(四)課程設計支架(見圖1)
(五)課程設計路徑(見圖2)
(六)5C課程評價(見圖3)
(七)“STEAM+”個性展示臺(見圖4)
七、“STEAM+蝶變個性化”園本課程的創新成果
“STEAM+蝶變個性化”園本課程的開發與實施摒棄了以往只注重教材不關注園所實際的弊端。本課程開發成果包括:一是提出了“玩·樂”的教育理念;二是創設了“STEAM+蝶變個性化”園本課程框架;三是以“蝶變”為主題,融合五大領域,開發了《蝶變童謠》《舞動蝴蝶》《化繭成蝶》《蝴蝶一生》《蝴蝶印象》五大課程。在課程實施中,培養了幼兒的動手操作能力、動作模仿能力、合作交流能力以及創造思維能力,特別是紙電路演繹蝶變過程凸顯了園所的科技特色。課程的實施得到了區域內同行的認可與學習,擴大了園所的影響力,同時也得到了社會各界人士的高度評價。
參考文獻:
[1]孔丁嘉,夏治剛.STEAM+個性化學習[M].大連:大連理工大學出版社,2018.
[2]伯尼·特里林.四個維度的教育[M].上海: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2016.
[3]李季湄,馮曉霞.《3~6歲兒童學習與發展指南》解讀[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3.
(責任編輯:李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