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春棠 戴毅新
我們知道,化學研究往往是從實驗入手,在實驗觀察中發現問題,運用實驗手段去解決問題,以實驗現象論證理論的猜想,最終用實驗結果說明科學結論的過程。《義務教育化學課程標準(2011年版)》突出強調了學生的實驗能力,明確規定了學生必須完成的八類基礎實驗,其中承載著學生的基本實驗技能、初中化學核心實驗知識、用實驗手段進行科學探究等內容。可以說,通過相對比較完整的實驗內容的學習,使學生從會做化學實驗的水平,發展到會用化學實驗進行科學探究,最終達到利用化學實驗研究物質、創造物質的目的,這對于化學課程目標的全面落實具有重要作用。但實際教學中由于種種原因,實驗教學反而成了化學教學的薄弱環節,學生的實驗能力比較缺失。筆者認為,改變這種現狀的一個重要途徑就是挖掘實驗的教育功能,發揮評價的導向作用,從化學實驗性作業的編制以及實驗的權重等方面,有效地引導學生用實驗學習化學,真正體現出做實驗與講實驗的差別,體現出做實驗與背實驗的差別,從而客觀、科學地評價學生的實驗能力。
這樣的實驗作業能夠引導學生關注社會熱點問題,對與化學有關的社會熱點問題作出正確的價值判斷;能夠使學生初步認識化學應用帶來的兩重性,感受化學對促進社會發展的積極作用,培養學生運用化學知識解決社會現象問題的意識;能夠培養學生具有對自然和社會的責任感;能夠樹立從化學走向社會的理念。
(責任編輯:楊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