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部去年底發布《關于嚴禁有害App進入中小學校園的通知》以來,大量嚴重違規的App已經下架。但新華社記者調查發現,仍有部分App頂風作案,出現涉黃信息,有些不良App換個“馬甲”,以公眾號、小程序的形式鏈接游戲和商業廣告,有的學校暗示家長裝App查分數看考卷,有的還有付費陷阱。
記者在采訪中了解到,目前教育類App運營商的違法成本很低,一旦出了問題,最多就是封號、封域名、封IP地址等,有的運營商被封后變換域名或口令很容易就卷土重來。業內人士表示,教育App行業經過初期的快速發展,轉型升級勢在必行,應回歸教育本質,更加重視內容,提升產品質量。
摘自新華社
點評:“嚴打”之下,有害的教育類App為何能依然活躍?特別是根據新華社記者的調查,竟有教育工作者縱容、鼓勵之。這樣問題的出現,說明政策措施的實行被打了很大折扣,說明清理整頓教育類App之路任重而道遠。那么,誰來保護廣大中小學生的身心健康、維護校園良好教育環境?除了教育部門自己必須首先挑起重擔外,更要有“外力”的支援與協助。只有管住不良教育類App的生產源頭,才能從根本上杜絕它們。否則,必然“野火燒不盡,春風吹又生”,去苗不去根,有一點“營養”,它們便會依舊生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