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苛婷
家風,一個既熟悉又陌生的字眼,每每提起便讓人感慨頗多。那究竟何為家風呢?家風,又稱“門風”,指家庭或家族世代相傳的風尚,也就是一個家庭當中的風氣。好的家風,可以給后人樹立正確的價值準則。
俗話說:“百善孝為先。”我家的家風就是一個字——孝,我的爺爺和父親都是我學習的榜樣。父親曾告訴我,我爺爺小的時候,因家里窮、孩子多,從小便過繼給了別人,因此很少能見到自己的親生父母。當爺爺長大成人,了解了自己的身世之后,不但沒有怪罪親生父母,反而十分孝順他們,父母臨終時他也一直陪在身邊。爺爺雖說只是一個普普通通的農民,但他卻知道何為孝順,何為“親有過,諫使更;怡吾色,柔無聲”。
爺爺對養父養母和親生父母的孝順在十里八村是出了名的,而我父親對父母的孝順也是如此,并且還以自己的實際行動完美地詮釋了什么叫“兄道友,弟道恭;兄弟睦,孝在中”。父親一共有兄弟三人,他排行老二,在農村,他在家中的地位最為尷尬。既不如大兒子懂事,又不如小兒子受寵,可以說是家中最不受關注的孩子。但父親從來沒有嫉妒過大哥和弟弟,從小到大,他們兄弟三人的關系都處得非常好。
記得有一年正趕上村子里拆遷,我的三伯因房子不在村子里,獲得的平米數無法選房,父親便主動提出將自己多出的平米數讓給了弟弟。如果把讓出的平方米數折合成拆遷款,那在農村可以算是一筆“巨款”。為此,當村里有些人議論父親太傻時,父親卻說:“兄弟情義比金錢重要。”
當我的爺爺生病時,父親也以實際行動詮釋了“孝順”和“團結”的意義。他們兄弟三人輪流去醫院看護我的爺爺,沒有一點怨言,也沒有出現一點差錯。爺爺過世時,他們兄弟三人更沒有因老人留下的遺產而爭執,而是將爺爺留下的遺物完完全全地交給了我的奶奶,并向我奶奶承諾,他們一定會好好盡孝。
我就是在長輩們這樣以身作則的行動中,深深地感受到了我家的家風,感受到了何為孝,也使我的人生觀、價值觀得以升華。正可謂“成功的開端在于年幼之時,而年幼的優秀則在于家風端正”。
“注重家庭,注重家教,注重家風。”這是習近平總書記多次提到的一句話。作為學生的我們,更需要從自身做起,從小事做起,傳承好家風,共筑中國夢。
(作者系天津市咸水沽一中學生)
(責編 ?宋行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