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良焊
隨著新課改的不斷推進,傳統的教學方法下,高中數學作業的內容和形式已經過時,不能夠有效滿足提升高中生數學核心素養的教學要求。對此,需要高中數學教師能夠綜合分析學生目前遇到的情況,采用多樣化的作業形式培養學生的數學能力,為其創編具有提升實踐能力的作業。教師應當綜合考量學生遇到的問題以及學生能力的欠缺部分,在學生完成作業的過程中,使學生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學生通過相應的拓展性數學作業能夠拓寬自身的知識思路,提高對于數學問題的思維活躍度,培養學生的團隊合作意識等,從而有效提升學生的綜合學習能力,實現高中數學教學質量的提升。
一、考慮學生差異性,提升學生學習效率
教師在教學實踐過程中需要考慮到學生個體之間明顯的差異性。因為學生在學習相應的數學知識時對于數學知識的理解各不相同,有的學生能夠快速理解相關知識的實際應用,而部分學生則需要教師進行細致講解才能夠掌握知識的基礎應用。教師在為學生設計作業習題時需要考慮到學生的學習能力和思維水平的不同。
對于這樣的情況,教師必須對學生的數學作業進行合理分層。首先,教師要對學生的預習作業進行分層。程度較好的學生不僅僅需要預習本節課教師將要講解的內容,并且在理解知識的基礎上對拓展的知識有所研究。對于程度一般的學生,理解教師講解的知識,理清教師的授課思路即可。對于程度較差的學生,只需整理本堂課的重要知識點即可。其次,教師需要課后作業進行分層。教師需要為學生創編不同能力對應的課后作業,進而有效保證不同層級的學生有不同的學習任務。對于程度較差的學生,需要他們完成知識的基礎鞏固;對于程度一般的學生,需要他們通過做題提升自己的解題能力;對于程度較好的學生,需要他們能夠有效拓展自己的未知領域。最后,教師需要把握好中等生,預留作業的目的是盡可能提升學生的知識理解和解題能力。對于學困生,需要選擇性完成上一層級的作業,由教師進行評判,進而形成有效的梯次,提升學生的學習效率。
二、創設實踐性作業,培養學生數學興趣
高中正是學生不斷提升自身創造力和競爭力的階段,教師需要綜合考量學生的能力需求,為學生創編具有實踐性作業。為此,教師需要指導學生對相應的綜合性課題展開搜集調查、親歷體驗、動手制作、操作實驗、分析探究等活動。具有實踐探究性的數學作業能夠有效調動學生的研究興趣,同時為學生架起了課堂通往生活實踐的橋梁。這樣富有生活意趣的數學探究,能夠幫助學生更好地了解數學的實踐作用,使原本看似單調乏味的數學知識變得鮮活可愛,借此教師引導學生解決相應問題,幫助學生在實踐創新的道路上打下基石。例如,講解關于“古典概型和幾何概型”的知識時涉及最初伯努利研究賭博問題。因此,教師可以充分利用這樣的教學環境引導學生進行相應一系列問題的探究活動。首先,教師為學生講解關于“古典概型”和“幾何概型”的相關知識,在學生理解其實際意義之后為學生提出相應的探究活動:“有一個密閉不透光的紙盒,其中有10個小球,其中白色的小球有6個,黃色的小球有4個,老師要小紅從盒子里拿球,每次拿一個,拿出后放回,問3次都摸到黃球的概率是多少?”而后教師指導學生進行相應的實驗復刻,可以發現學生拿球此時已經成為一個概率事件,而非一個明確可以窮盡的事件。
三、創編啟發性作業,強化學生思維能力
動手操作可以在很大程度上啟發學生進行思考。學生親自體驗的經歷,能幫助其切實感受數學知識的魅力,進而激活學生的思想創造力,啟發其對于數學知識的新理解。對于這個類型的作業,需要教師同學生共同努力,配合多個方向的教師和專家,為學生營造更佳的學習環境,使學生能夠親身感受學習數學的樂趣和作用。例如,教師在指導學生學習程序框圖的過程中可以向學生介紹關于電腦程序員編寫代碼的過程和程序框圖的關聯性,而后教師通過多媒體的動畫演示向學生展示程序員編寫的代碼代表的實際意義。通過這樣的教學內容,教師能夠有效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同時,教師需要盡可能調動學生的學習熱情,幫助學生鞏固所學的算法類數學知識。教師引導學生對自己所學內容設計相應的一個算法判別程序,在學生設計這個判別程序的過程中,教師需要留給學生更多發揮想象的空間,以此提高學生的熱情。在此期間,教師需要帶領學生去計算機教室,引導學生進行相應的程序編寫。學生借此機會能夠發現數學知識和計算機知識的內在聯系,并借助這個動腦的過程提高自己的動手能力和思維轉換能力。
四、設計合作性作業,指導學生團隊配合
對于高中生來說,需要學生具備良好的團隊合作意識。學生日后需要步入社會,面對眾多繁重的任務和工作壓力,需要學生具備良好的溝通合作能力,進而保證任務的圓滿完成。故而,教師需要為學生創編相應的合作性作業,借此有效培養學生的團隊合作精神。通過引導合作小組內學生的團結合作,教師可以為其設計具有一定難度的題目,學生們通過彼此之間相互配合能夠發現提升自身能力的捷徑是學習別人身上的優點。故而,學生們需要通力合作,認真回顧教師講解的內容,不斷提升自身的知識理解水平。例如,教師為學生講解完關于“概率統計”的知識后,教師可以為學生布置相應的合作性作業,要求學生對“人均可支配零花錢的金額”進行統計研究,同時學生還要給出相應的數據分析和調查報告。雖然各個小組間的調查方案有所不相同,最終的調查結果也會有較大誤差,但這是小組之間通力合作得到的結論。各個小組從不同的側面進行論證和調查,學生們在調查過程中體現出強大的自信心和判斷力,在活動中表現出極高的調查熱情。通過學生的調查,有效提升了自身的判別能力和團隊合作能力,這是教師從布置作業伊始就樂于看見的良好狀態。
綜上所述,教師進行多元化的作業設計能夠有提升學生學習效率和數學興趣,強化學生思維能力和團隊合作意識。
(責編 ?唐琳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