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曦
教育是民族振興與社會進步的基石,當代中國要建設法治國家,要求各方面的建設都要納入法制軌道,因此通過教育提高學生的法治意識刻不容緩。教師可以開展主題活動式教學,利用主題活動的形式實現學生在學習教材理論知識的同時樹立法治意識的目標。為了達到理想的效果,主題活動教學實施必須分步驟、有條理地開展。
一、確立主題,指引方向
好的主題有利于為教學活動的開展指明正確的方向,實現有的放矢,提高活動的實效性。為了更好地實現這節課的教學目標,讓學生發現身邊一些與法律有關的現象,從中感悟到樹立法治意識,踐行法治理念的重要性,教師提出了“知法守法,與法同行”的大主題,以此展開教學活動。與此同時,要求學生結合《生活與哲學》中的價值與價值觀、價值判斷與價值選擇的相關知識進行理解,深化教材知識與法治意識培養的深度融合,提高學生的法治修養與科學文化修養,在實踐活動達到知行合一的效果。
二、圍繞主題,分工合作
合理的分組分工能讓團隊效率得以提高,使主觀能動性發揮得更淋漓盡致,提高成員的參與熱情。為了更好地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教師讓學生自主分組,確定自己的小組主題。在分組過程中,學生打破了原有的班級座位分組狀況,選擇了與自己關系比較好或者是居住的地理位置比較相近的同學,最大限度地提高了團隊合作的融洽度與配合的密切度。全班最終分成了三大組,確定了三個小組主題:“珍惜幸福生活,遠離校園霸凌”“吸毒一口,掉入虎口”“中學生法制常識知多少”,從不同的角度展開了對中學生法治意識與行為的思考與調查。學生從身邊的法治現象入手,增加了法治主題活動的實效性,有利于讓法治意識內化于心、外化于行。
激發成員的主體性意識能使團隊協作形成最大合力,各小組為了高效開展主題活動、順利開展調研、深入剖析主題,都進行了精確的分工,分別根據調查報告、數據分析、資料匯總、媒體制作、口頭展示等不同環節的需要推出適合的同學。分工過程中,充分考慮了同學們在各個分工環節中的優勢,制定了合作的規則,不但提高了組員間合作的默契,凸顯了各自的能力,而且增加了責任意識和規則意識,助推了法治意識的形成。
三、踐行主題,開展調研
社會調研能夠讓學生親歷主題涉及的實踐內容,使學生更加貼近主題,增加主題的真實感,深化學生對主題的理解。社會參與能力是思想政治學科核心素養的重要組成部分,在社會參與過程中,學生近距離接觸法律現象,更能深切地體會知法、敬法、守法的重要性,樹立法律權威意識,這個環節的開展對于課程實施意義重大。
為了得到更準確的信息,各組的學生分別采取了發放調查問卷、進行校園隨訪、收集網絡數據、參觀執法部門等方式和手段對中學生法治意識狀況進行了較為系統的調查了解,主要的調查區域是三明市梅列區和三元區,重點數據搜集的校園主要是三明八中、三明列東中學、三明一中、三明二中、三明九中這幾所學校。在這個過程中,學生非常積極踴躍,利用自己的社會聯系與人際優勢獲得了許多切實可靠的相關法治信息,同時潛移默化地受到了法治氛圍的影響。法律不再是冰冷單一的條文,而是極為立體的展示,入眼入心,在提高學生法治意識的同時,助推了法治意識轉化為行動力的進程。
四、展示主題,思維碰撞
精心的主題展示中,通過呈現、溝通、交流、借鑒,有利于讓調研成果更好更多地惠及他人。在經過實踐調查后,各組分別派出了兩位同學在課堂上展示他們精心準備的主題調查結果,分享他們的心得體會。
第一組學生展示了“珍惜幸福生活,遠離校園霸凌”,用其收集的大量實例說明校園霸凌的現狀以及如何應對校園霸凌。這組強調要樹立法治意識,提高思想道德修養,作出正確的價值判斷和價值選擇,樹立正確的價值觀、人生觀。
第二組學生展示了“吸毒一口,掉入虎口”,重點闡述了毒品對家庭、個人與社會的危害性,凸顯違法成本。在展示的案例中,一些青少年之所以“掉入虎口”,大多是因為法治意識淡薄,加上獵奇與追求自由享樂的心理而誤入歧途。這組強調要明確自由與法律的關系,抵制錯誤價值觀的影響。
第三組展示了“中學生法制常識知多少”,分析了當前中學生法治意識缺失的狀況,強調要自覺樹立法治意識,改造主觀世界,從而更好地發揮正確價值觀在認識世界和改造世界過程中的作用。
展示的過程可以充分感受到從學生的視角看到的中學生法治意識培養與踐行的現狀以及他們獨有的感悟和體會,引起廣泛共鳴。展示結束后,學生積極踴躍地表達了自己的認識和看法,提出了自己獨有的見解,讓課堂上思想的火花不斷迸發。這個過程中,學生深化了對法治意識重要性的認識,樹立了正確價值觀。
五、升華主題,多元評價
有效的評價機制是促進學生成長的催長劑,對于主題活動教學來說是不可或缺的。多元的評價能夠更好地關注學生的個性發展,不但注重實踐與思維的結果,還注重知識的生成過程,從而更好地發揮評價對推動學生全面發展的積極效果。在這個主題活動教學過程當中,我們采取了多元的評價機制。
第一是學生互評占30%,每個小組中的各個成員根據其他成員在主題活動分工中的表現進行打分,具體包括團隊規則意識、環節完成狀況、個人能力;第二是小組互評占30%,四個小組根據每個小組主題展示的表現情況進行打分,具體包括成果與法治主題的契合度、成果與教材的融合性、法治數據的完整性、法治教育的感染力;第三是教師評價占40%,教師根據學生提供的資料、展示的情況、課后作業的完成狀況進行綜合評價。評價內容滲透法治意識,評價過程遵守程序,公正公開,讓學生形成平等意識與參與意識,參與感與獲得感得以大大增強,使法治意識不僅僅停留在口頭上,更落實在了活動過程中。
綜合來說,主題活動式教學的開展有利于讓學生更好地理解知識、提升能力、啟迪思維、升華情感。在這個過程中,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得到提高,對法治意識有了更為深刻的認識,能形成更自覺地學習、踐行法律的意識,提高了對法律的認同感。但教學之路是不斷攀登的過程,教師在今后的教學過程中還需不斷努力,探索更為行之有效的教學方式與方法,提高學生的法治意識,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
注:本文為2018年福建省中小學德育研究課題“以中學德育課程為載體,培養學生法治意識的實踐研究”(課題編號:DY201822B)成果之一。
(責編 ?侯 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