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安琪
家庭是個人成長的搖籃,每個人出生后就生活在家庭中,無論這個家庭是完整還是殘缺,是富有還是貧困,都會時刻受到家庭環境的熏陶和影響。
一、思想政治教育家庭環境的特征
思想政治教育家庭環境與其他環境的特征是不同的,人作為社會的個體,在個體成長的每一個階段,如外出求學、工作或成立另一個家庭,家庭環境都會對其產生一定的影響。家庭環境的特征有如下幾個方面。
(一)不可避免性
思想政治教育的家庭環境是指影響和制約家庭成員尤其是受教育者思想品德形成發展的各種家庭因素,如家庭結構、家庭成員之間的關系、家庭的物質和經濟條件、家長的思想道德素質及其教育理念和態度等的總和。從某種意義上說,家庭環境決定一個人的性格和品行。夫妻一經生育,成為父母,就不可避免地要承擔起父母的責任,不容推卸地扮演好家庭教師的角色。父母不可避免地成為自己孩子的思想政治教育者,而孩子從胎教到出生以后就不可避免、不可選擇地成了自己父母的被教育者。
(二)基始性
家庭是生命之源,是生命的伊始,是兒童最初社會化的基本環境,家長是受教育者們的啟蒙教師。從人類行為與社會環境角度來講,埃里克森主張將人的發展分為八個階段。在嬰兒期(0~1歲)面臨的主要問題是信任問題,在幼兒期(1~3歲)解決的是意志問題,主動感和內疚感是兒童在游戲期(3~6歲)時要面臨的主要問題,在學齡期(6~12歲),受教育者們步入學校,家長們應當以鼓勵為主,讓受教育者們獲得父母的認同,有利于形成良好的能力。反之,則容易產生自卑心理。在青少年期(12~20歲左右)是性心理的發展與異性戀的開始。在這些階段中,家庭環境在受教育者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道德觀以及為人處世和思想品德形成方面發揮著十分重要的作用。
(三)終身性
家庭的生活習慣、家庭的氛圍、家長的綜合素質都會對受教育者產生潛移默化的影響。在家庭思想政治教育中,家庭成員間的相互影響和相互制約最為直接和深刻,尤其是家長對于子女的影響。家長是思想政治教育家庭環境中受教育者天然的教師,由于血緣關系以及與受教育者的朝夕相處,家長能夠隨時結合事物和活動教育受教育者,而受教育者出于家長的權威性以及對世界的陌生性愿意接受家長的教誨,這種教誨不僅是一時的,更是終身伴隨的,即使受教育者成立家庭或成為教育者,也避免不了家長的教育所產生的影響。
(四)針對性
思想政治教育的家庭環境與學校環境的不同在于,學校的思想政治教育面向所有學生,而家庭的思想政治教育卻是針對個體受教育者,所謂“知子莫若父,知女莫若母”就是這個道理。家長陪伴著孩子成長,更了解受教育者,也能夠發現受教育者各方面的變化,在家庭環境中,思想政治教育的針對性更強。
二、思想政治教育中家庭環境的影響因素
思想政治教育的家庭環境受一定家庭結構、家庭經濟狀況、家庭文化氛圍、家庭教育理念、家庭成員間關系等一系列條件制約和影響,分析思想政治教育家庭環境的影響因素,能夠更有效地優化思想政治教育的家庭環境。
(一)家庭結構
正如恩格斯在《家庭、私有制和國家的起源》中引用摩爾根的一段話:“家庭是一個能動的要素,它從來不是靜止不動的,而是隨著社會從較低階段向較高階段的發展,從較低的形式進到較高的形式。”在計劃生育條件下產生了一代獨生子女,現在這批獨生子女已經成為父母,構成了一種新型的家庭結構——“四二一”家庭結構,即一個子女、兩個父母以及雙方的父母,在這種家庭結構中,子女占據家庭核心地位,六位家長可能會給予子女過多的關注,這種情況下,子女的性格很可能會出現以自我為中心、自私、任性、紀律性差等問題。
在現代家庭中,城鎮化速度加快,青壯年勞動力大量外出務工,在這種情況下,導致大量的子女留守老家或跟隨流動,流動人口的家庭環境會給未成年子女帶來自卑,導致其缺乏安全感、信賴等問題。
當前社會,離婚人數逐年上升,家庭與婚姻的變遷對思想政治教育會產生重要的影響。在離異家庭結構中,父母任何一方的缺少都會對子女產生一定的影響。
(二)家庭經濟狀況
2018年1月31日,我國國家統計局局長在《貫徹新發展理念 推動高質量發展》一文中指出,2017年全國居民收入基尼系數超過0.4,貧富差距仍較大。經濟較富足的家庭會提供較好的物質條件,在經濟富足的家庭中,子女會享受較好的居住條件、生活設施、教育機會;在經濟貧困的家庭中,子女會感受到家庭的經濟負擔,沒有較好的教育機會。有的子女為了接受教育需要走幾十里山路,教室條件簡陋,教師綜合素質較低,甚至營養攝入不足。這些物質條件都會對子女的綜合素質有一定的限制。經濟富足條件下的子女創造力、綜合素質、思維方式較好,經濟貧困條件下則反之。
(三)家庭文化氛圍
父母的文化水平、綜合素質較高會對子女的思想道德產生潛移默化的正向影響作用。父母以身作則,通過自身言行舉止影響子女。習近平總書記在《習近平談治國理政》第二卷中指出,“無論時代如何變化,無論經濟社會如何發展,對一個社會來說,家庭的生活依托都不可替代,家庭的社會功能都不可替代,家庭的文明作用都不可替代。”家庭的文化氛圍對個體影響深遠,所謂“積善之家,必有余慶;積不善之家,必有余殃。”
(四)家庭教育理念
教育理念,即關于教育方法的觀念。家庭教育要強調以子女為本,把重視子女、理解子女、尊重子女、愛護子女貫穿于家庭思想政治教育的全過程,全方位關注子女的現實需要和未來發展,更注重開發和挖掘子女自身的潛能,重視子女自身的價值及其實現。家庭思想政治教育應關注子女的全面發展,而非學習單方面的發展,強調知識、能力與素質在人才整體結構中的相互作用、辯證統一與和諧發展,尊重子女個性,正視個性差異,鼓勵個性發展,充分肯定并尊重子女的主體價值,而非以教育者自居,切忌單一灌輸。
(五)家庭成員關系
家庭成員之間關系包括親子關系、夫妻關系、祖孫關系、兄弟姐妹關系、姑嫂關系等,其中親子關系和夫妻關系對子女產生的影響最大。現在大多數的親子關系并不理想,父母為了給子女提供更好的物質生活條件,忙于工作,與子女溝通較少,陪伴較少。夫妻關系融洽,在各方面共識較高,在愛的環境中,子女學會關心、愛護、尊重;夫妻關系緊張,共識較少,子女精神緊張,小心翼翼,容易逆反。
三、思想政治教育中家庭環境的優化
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只有個體自身具有良好的思想品德,才能夠進一步發展,而個體的思想品德的形成又與家庭環境息息相關,優化思想政治教育的家庭環境有利于社會主義和諧社會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的構建。
(一)提高家庭教育者綜合素質水平
前蘇聯教育家馬卡連柯指出:“不要以為只有你們同兒童談話或教育兒童、吩咐兒童的時候才是在進行教育。你們是在生活的每時每刻,甚至你們不在家的時候也在教育兒童。” 家庭教育者只有不斷提升自己的素質,才能有效教育和影響子女。首先,家庭教育者要注意提高自身的道德素質,用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引導和影響子女,為子女培養正確的價值觀念;其次,家庭教育者要提高自己的文化水平,豐富的文化底蘊不僅能夠應對子女的十萬個問什么,更能夠成為他們學習的榜樣;最后,家庭教育者要提高自己的心理素質,良好的心理素質、冷靜沉著的應對方法、耐心細致的態度是教育子女必不可少的條件。
(二)立足主體需求,樹立理性教育觀
思想政治教育要立足于被教育者的需求,以被教育者為主體,科學理性地進行教育。在家庭思想政治教育活動中,教育者一方面要關注、關心子女,提供適合子女的各方面書籍等精神食糧,注意受教育者的全方位發展,如文明的言行舉止、健康的身體素質、德智體美勞的全面發展。合理使用網絡,有選擇地篩選有效信息進行使用;另一方面又要防止過度關注、溺愛子女,沉迷于網絡。教育者要尊重被教育者的想法,遇事要商議討論,注意傾聽和溝通,定期或不定期地談心交流,而不是單方面決策、聽從,從而營造一種民主自由溫馨的家庭環境。
(三)政策扶持經濟困難家庭
在一些家庭中,由于經濟方面的困難,導致思想政治教育產生了諸多困境,因此應該對這些家庭的經濟方面進行重點幫困。一方面,利用相應的社會保障機制提供幫助。對于符合社會保障制度體系范圍內的一些家庭給予一定的政策保障和幫助,保障其基本生活水平。另一方面,提供一些合適的工作崗位、技術培訓,扶持就業創業,有利于提高家庭收入,提升恩格爾系數,幫助受教育者身心健康發展。
(責編 ?楊 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