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雪地
我是一位兩歲女寶的媽媽,在養育女兒這兩年里,我自己經歷或所見的育兒焦慮比比皆是。父母特別是媽媽的焦慮情緒很容易影響并傳染到孩子,試想媽媽每天眉頭緊鎖、毫無笑容,孩子怎么會快樂呢?想要孩子有個快樂幸福的童年,家長們首先要做的就是放下焦慮。那么,如何繞開育兒道路上防不勝防的焦慮大坑呢?
一、多學習,少壓力
絕大多數新生兒都會有黃疸,醫生可能會告訴你,黃疸嚴重了會影響孩子的大腦發育。聽到這樣的話,媽媽不慌張是假的。我是在某三甲醫院生的孩子,女兒才出生第二天,護士就挨個給病房的孩子檢測黃疸,發放排毒藥,還叮囑一天喂三次。在我的親朋好友家中,還有不少寶寶因為黃疸直接到醫院住院治療,剛出生就與父母隔離。其實我們學習后就會了解到,新生兒黃疸分為生理性黃疸與病理性黃疸,臨床上約有85%的足月兒及絕大多數早產兒在出生后一周內都會出現黃疸,而大多數新生兒黃疸都是生理性黃疸,生理性黃疸并不需要治療,半個月左右就會自然消退。稍微嚴重一點的則可以采用多吃奶、多排便、多曬太陽的方式減輕癥狀。動不動就吃藥、住院、照藍光,這些外部過多的干預可能會對孩子造成更大的傷害。
我曾經為了減少女兒的濕疹而讓她戒食,排查過敏源。周圍有很多為了抑制濕疹,拼命地往孩子身上甚至臉上擦地塞米松、尿囊素等各類激素藥膏,濕疹褪了又長。還有些病急亂投醫的媽媽甚至拿自家的孩子當小白鼠,來路不明的藥和各種偏方全都用上。其實稍作研究就會知道,輕微的濕疹會自然痊愈,根本不需要治療。激素可以暫時緩解濕疹的癥狀,但也是治標不治本。護理濕疹最好的方法就是每天堅持擦護膚霜,做好皮膚的保濕。
孩子生病確實容易讓家長焦慮,但是沒有不生病的孩子。除了黃疸和濕疹,感冒、發燒、便秘等在孩子身上都是司空見慣的病癥。我們不能動不動就把孩子當藥罐子,往里灌藥,更不能把孩子當小白鼠,嘗試各種來路不明的偏方。家長如果能提前研究學習育兒過程中可能遇到的有關問題,遇事自然能做到思路清晰、心中有底。
二、多交流,少攀比
不管是媽媽聚會還是各種媽媽群,媽媽們聚在一起,最常討論的話題莫過于自己的孩子昨天報了個創意繪畫課,今天買了一架名牌鋼琴,明天打算全家去澳洲度假,如此云云。在這個物質豐富、信息爆炸的快節奏時代,媽媽們永遠都有報不完的課、買不完的東西。作為一名“80后”母親,我不愿意我的孩子重蹈覆轍,被應試教育的學業和望子成龍的期待所壓迫,極力強調要培養孩子的素質和能力,可這些素質和能力如何培養呢?從幾個月就開始的全腦、音樂、感統等琳瑯滿目的早教課程,到大一點的創意美術課、鋼琴課、英語課等所謂提高孩子綜合素養和能力的課程,恨不得自己的孩子十八般武藝樣樣精通,想讓孩子完成自己當年未實現的愿望,這何嘗不是另外一種望子成龍呢?培養理想化的完美孩子不正是我們焦慮的源頭么?在攀比之風盛行、補償心理作怪的情況下,父母都在以愛的名義拼命地壓迫孩子。
媽媽們的聚會不應該用來攀比,而是用來溝通、交流。與同齡或者較大的孩子的媽媽交流,你會發現原來別的孩子也有自己家的孩子身上的各種毛病,這些所謂的毛病其實是孩子在成長的特定時期會出現的正?,F象,比如孩子的分離焦慮、吃手指、兩歲半的逆反期等等。如果家長了解了這些特點和規律,就不需要再焦慮,需要做的只是加以正確的引導。此外,多與有經驗的媽媽聊天,還可以獲得不少育兒經驗,也許在她們手里就有可以緩解正在焦慮的問題的良藥。
這兩年多,我抗住了各種質疑與壓力,堅持母乳喂養,這要得益于我還在孕期的時候就向有育兒經驗和研究的朋友們取經學習。她們推薦了我很多母乳喂養的官網和書籍,并傳授了母乳喂養的好處和經驗,讓我了解到母乳喂養不管對孩子還是對媽媽都是益處多多。從那時起,我就堅定了要堅持母乳喂養,讓孩子自然離乳的想法。為此,我才能沒有落入斷奶之坑。
三、多獨立,少干預
孩子的吃飯問題是很多家庭都面臨的難題,我們家也深受其擾。自出生,女兒胃口就比同病房的孩子小。等添加輔食的時候,她吃的依然不多,而且還特別挑食,不愿意嘗試新的食物。隨著女兒一天天長大,她變得越來越瘦。為此,我焦慮了,開始滿屋子追著女兒喂飯,甚至讓她邊看電視邊吃飯。為了能多塞一口,用上了十八般武藝。然而,女兒的吃飯問題不僅沒有好轉,還日漸嚴重。吃飯是人類的本能,家長要把吃飯的主動權還給孩子,過度干預反倒會破壞了孩子原有的本能。還有的家長覺得孩子自己吃太慢,會弄得渾身臟兮兮,干脆自己動手代勞,殊不知這是孩子了解食物性狀、探索吃飯樂趣、練習動手能力的必經之路。如果剝奪他們自己動手的機會,那他們就沒有機會學習到如何正確吃飯,也體會不到享用美食的真正樂趣。意識到這些問題之后,我們全家人統一思想和行動,從培養女兒的用餐習慣開始,規定她吃飯時間必須坐餐椅,必須自己動手吃飯,如果不想吃或者吃飽了就可以離開餐桌自己玩。一開始,女兒隨便敷衍兩下就說吃飽了,要去玩。雖然知道她肯定沒吃飽,也擔心她營養不良,但我們還是堅持原則,只要她自己說吃好了就不勉強她。這樣堅持了幾天,女兒的飯量逐漸好轉,也學會了自己吃飯。
很多父母認為多陪伴、多幫孩子做事才能給孩子足夠的安全感,其實這樣做會給孩子帶來更多的依賴感,而非安全感。人的一生中,相處時間最長的人就是自己。如果要讓孩子有足夠的安全感,就必須讓他學會獨處,學會依靠自己而非他人。孩子成長的每個階段都會有獨立探索新鮮事物的欲望及能力,在孩子自己看繪本的時候,不要用“累不累,渴不渴”打斷他。在孩子探索新鮮事物的時候,不要用“不能碰,不可以”阻止他。在孩子玩玩具的時候,不要用“應該這樣玩”糾正他。每個孩子都是一個獨立的個體,我們要尊重他們,并相信他們可以獨立。在確保安全的情況下,放手是對孩子最好的愛。
(責編 ?唐琳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