遼寧省教育廳的《遼寧省全面深化義務教育課程改革的指導意見》指出,要統籌國家、整合地方、完善校本課程,實現國家課程學?;瘜嵤?、地方課程綜合化建設、校本課程特色化開發。進一步發揮課程整體育人的核心作用,促進學生全面而有個性的發展。沈陽市第一三四中學進行了深入的課程改革,加強課程體系建設,強化實踐活動課程,改變教學組織方式,推進“模式后個性化教學”。通過發展學生核心素養方面的探索,培養高素質教師,教出有智慧的學生,激發學生潛能,讓學生個性得到充分發展,讓每個學生都能快樂成才。
我校課程建設的主線是聚焦核心素養,構建品質化課程體系,并向精品化努力。核心素養是構建課程體系的靈魂,課程體系是發展核心素養的載體。學校的課程結構,直接體現了學生的核心素養結構。因此,為深化課程改革,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依據中國學生發展核心素養,結合我校辦學思想,形成了適合我校學生發展核心素養體系。一級指標是“做人求善、做事求真、生活求美”,對應每個一級指標,結合學校的歷史和發展又提出了三個二級指標及對應的課程體系,在此基礎上形成了學校的課程結構:基礎型課程、拓展型課程、研究型課程。
(一)基礎型課程
基礎型課程包括國家課程和地方課程。一是國家課程學校化實施。突出體現在學科實踐課程上。二是地方課程綜合化建設。地方課程由生物教師負責人與自然,政治教師負責人與社會,心理教師負責人與自我,地理教師負責魅力遼寧,按照規定課節上課,并且將社會實踐活動和地方課程進行有效的整合,如將人與自然和植樹節、科技節整合;將人與社會和法官進校園、國際交流等整合;將人與自我和急救講座、心理活動課整合;將魅力遼寧和旅游地理、關愛母親河活動整合。
(二)拓展型課程
拓展型課程包括必修課程、選修課程。其中選修課程是根據學生個性發展,分為責任擔當、人文底蘊等5類31門課程,在每周四下午3:00~4:30進行自主選修課,為學生自主個性發展搭建平臺。
(三)研究型課程
研究型課程更多的是讓學生走入社會,進行實踐體驗。例如,我校的養成教育系列中的入校課程和九年級的畢業離校課程“走向成功”。
以上,無論是拓展課程還是研究型課程,從三級課程的角度分類,都屬于校本課程,目標指向都是強化實踐活動。
我校全面開設綜合實踐課程,增加學科實踐活動,糾正實踐環節弱化虛化的問題,增強學生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
(一)綜合實踐課程
我校綜合實踐學科的代表性課程為衍紙制作課程和STEAM課程。其中,衍紙制作是我校教師獨立開發的校本課程,體現中華文化的非遺傳承;STEAM課程是利用達倫創客套件,借鑒創客思想和STEAM思想的科技創新課程。
(二)主題性實踐活動
以德育主題教育實踐課程為主。學校德育課程建設堅持“育人為本、德育為先”的原則,系統梳理出養成教育課程、專題教育課程等課程體系。
(三)學科實踐活動
我校要求備課組必須有學期學科實踐計劃,每節課要有對應的學科實踐綱要,在綱要中對實踐課程有具體的指導,同時要求必須加強學科實踐環節。
我校在七年級開設數學學科實踐課。如七年級的數學課“圖形的展開與折疊”,不同的班級教師分別用切水果、積木、紙盒、信息技術等個性化方法引導學生進行學科實踐。
我校在七年級開設物理學科實踐課。通過開發校本實踐教材,進行主題式實踐活動,讓學生從生活走進物理,做各種簡單常見的實驗,經歷探索的過程,激發出學生學習物理的興趣和探索的欲望。
我校在八年級開設化學學科實踐課。八年級學科實踐課程以實驗的實踐為突破點,是對國家級教材的補充,解決實驗和實踐的環節弱化問題。課程把學生的化學思維發展置于中心地位——提高學生的感性認知和求知熱情;使學生了解化學學科研究問題的過程,并初步掌握學習化學和思考問題的方法,之后逐漸養成理性的思維習慣;幫助學生在知識間建立聯系,并構建形成知識體系;鍛煉學生用科學方法進行實踐體驗,促進學生能力養成。
我校積極探索和實踐教學組織方式的改變,實施分層式教學、協同式教學、整合式教學,研究和探索適應課時靈活安排的教學組織形式,為學生發展提供深度支撐和選擇。
(一)分層式教學
分層式教學,一是學校以尊重差異、自主選擇、大走小走相結合為基本原則,進行個性化分層走班;二是根據學生認知水平的差異布置分層作業。分層走班教學和分層作業的有益實踐,將減負與提質落到了實處。
(二)協同式教學
協同式教學,即兩名以上教師同時上一節課。例如,八年級化學學科實踐課,是由多名教師一起上課,一名教師主講,其他教師深入學生的小組中,在學生實驗探索的過程中個性化指導以及做課堂觀察,它的作用甚至超過了主講教師,極大地提高了課堂的效率,同時也讓教師和教師間進行了智慧互助和共享,增強了學生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
(三)整合式教學
整合式教學,主要體現在不同學科之間的整合。例如,在“品味情感中成長”一課中,由歷史和政治教師整合式教學,進行兩個學科主題式實踐課,更有針對性地進行學科的專業引領,讓學生在實踐體驗中獲得真知。
推進“模式后個性化教學”的目標是讓教師自主且有深度地成長。其中,“模式”是指教學模式;“個性化教學”是指教師個性化教學風格;“模式后”是指要避免刻意且過度追求某種教學模式。
我校提出的“模式后個性化教學”,是指學校在經歷了教學模式的優質推進過程后,在保留推進教學模式中形成發展優勢的基礎上,更側重于發揮教師個體在長期教育教學實踐中形成的具有獨特性、實效性、啟示性教育智慧的作用,即形成教師個性化教學風格,以此促進教師個性化的專業成長,進而服務于學生全面而有個性的發展。
推進“模式后個性化教學”工作,是進一步提升我校促進教師專業化發展,提升教育教學質量,打造學校品牌的一項重要任務。隨著“模式后個性化教學”工作的深入發展,必將逐漸形成學校強有力的由教師個性化教學品牌支撐的學校特色品牌。
(責任編輯:趙昆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