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長來信質疑“入戶家訪有必要嗎”
日前,一條福州市教育局公開回復家長疑問的帖文,在網上引發眾多網友關注和討論。有家長發帖問:學校為何放著電話、微信等通訊方式不用,反而安排入戶家訪,并直指入戶家訪“耗時”“沒必要”,質疑這是一種形式主義。福州市教育局公開回復稱,入戶家訪并未過時,它是老師和家長之間“最直接、最有溫度的溝通方式”。對于入戶家訪會耗費教師時間與精力的疑問,教育局表示,“福州市委市政府一直在努力提升教師待遇。”
(摘自《北京青年報》)
點評:年紀稍大一些的人,都會對中小學期間的“家訪”有很深的印象。今天,家訪確實少了很多,最重要的原因就是現代化的技術改變了家長與教師的交流方式。當QQ、微信可以隨時隨地把家長與教師聯系在一起時,誰還想到要去尋回“家訪”這一老舊的方式。但是,再方便的即時溝通,也不可能替代面對面的人與人交流。家訪不僅僅是家校間互相了解的手段,更是互相增進感情的重要方式。我們不能用純“功用”的角度來看待家訪。那樣的話,家長和教師就成了電子產品兩邊的機械的“受眾”,而不是活生生的有感情、有溫度、有喜怒的人了。
培訓三月就能當少兒編程老師?
少兒編程正成為新風口。然而,教師的資質、教學體系的規范,卻是一片模糊的深水。為了潛入少兒編程這片藍海,有記者設計了這樣一份簡歷——本科:普通四非院校;專業:與計算機沒有任何關系的人文社會學科;工作經驗:有一份半年英語助教的經驗。原本以為這樣毫無相關經驗的簡歷會石沉大海,沒想到的是,記者在簡歷發出后的短短半天內就收到了三家培訓機構發來的面試邀請。更沒想到的是,當天,記者就收到了某培訓機構的入職通知。
(摘自騰訊網)
點評:零基礎的記者竟能成功應聘入職,不能不說這里面的“水”確實很深。面對中小學生的少兒編程,有可能正在成為一個新的大泡沫。只要在網上看一看,就會發現一些培訓機構正在進行著焦慮營銷。什么“不會編程的孩子就沒有未來”“網絡時代不會寫代碼就要被淘汰”等等,確實刺激著家長的視網膜和腦神經。為了治理奧數亂象,我們下了多大力氣?現在,似乎是一波未平一波又起。這背后究竟是真的時代發展的需要,還是一些培訓機構培育“新的利潤增長點”的需要?恐怕不言自明。奉勸中小學生家長們,擦亮眼睛,別被忽悠。
《半月談》記者調查:“大獎賽”泛濫污染青少年
在高度重視中小學生素質培養的當下,讓孩子學習一兩門甚至更多藝術,成為許多家庭的選擇。但《半月談》記者調查發現,一些機構抓住家長心理,組織了名目繁多的藝術類賽事,凡參賽的都能獲獎,不少中小學生拿獎拿到手軟。全國各地舉辦的藝術類比賽數不勝數,不少家長競相在朋友圈曬孩子參賽的“豐碩戰果”。一些比賽還冠以“國際”“大中華”的招牌,讓人感覺國際范兒十足。但在看似光鮮的表象背后,一些家長其實有難言之隱,有的甚至大呼上當。
(摘自半月談網)
點評:凡學皆比賽,凡賽必獲獎,冠個名稱就能斂錢,印張“廢紙”獎狀利潤就能滾滾來。面對中小學生的各種大獎賽,已形成一條龐大的產業鏈。我國從2020年起全面取消義務教育階段的特長生招生,明確招生不得與競賽、證書掛鉤,一個目的就是要斬斷這條產業鏈,引導家長和社會真正重視學生綜合素質的培養。但是不能不特別注意的是,即便明明與升學無關,為什么這樣的山寨大獎賽還如此風行呢?這里面,反映出當下不少家長濃濃的焦慮心理。正是擊中了眾多家長的這一“軟肋”,所以舉辦方不愁沒有市場。
7歲女童眼里取出幾十張紙片?
河南許昌禹州的李女士日前發現上小學二年級的女兒眼睛里會時不時冒出一些小紙片,一個多月的時間,小紙片竟有幾十片!眼睛里怎么會莫名其妙地冒出這么多小紙片呢?李女士告訴記者,原來,在學校有兩名小男生按住女兒,另外一名小男生負責往女兒眼睛里塞紙片。學校校長承認,確實有三個孩子往李女士女兒的眼睛里塞了紙。令李女士最痛苦的是,目前女兒的視力嚴重下降,未來視力還會不會進一步變差,都是未知數。
(摘自《山西晚報》)
點評:學校表示,這只是孩子間的玩鬧,沒有惡意。賠償協議已經簽了,肇事學生家長對受害方家長當面賠禮道歉,有關方面稱,鑒于涉事學生比較年幼,以批評教育為主。截至本刊刊發,這事雖然好像完了,但是遠遠沒有結束。縱然七八歲的孩子再不懂事,也肯定明白往別人眼里塞紙片應該會多么痛苦!這種事不能以“玩鬧”“沒有惡意”來結束,至少有校園欺凌的影子。作為校方,輕輕的“玩鬧”“沒有惡意”,有推卸責任的嫌疑。女孩視力的損害,是可見的;心里的陰影,是不可見的,而且有可能跟隨她的一生。誰來為孩子的人生負這個責任?
點評:王燕? ?插圖:朱炯驍